中國樂器簡介: 吹管樂器。我國吹管樂器起源甚古,相傳在四千年前夏禹時期,就有一種用蘆葦編排而成的吹管樂器叫做『鑰』。
中國傳統樂器簡介: 吹管樂器 我國吹管樂器起源甚古,相傳在四千年前夏禹時期,就有一種用蘆葦編排而成的吹管樂器叫做『鑰』。 民國二十年,山西萬泉縣荊村發掘出三個新石器時代的『塤』。《詩經》中有簫、管、鑰、塤、笙等樂器的記載。后來興起的軍樂,又叫鼓樂、橫吹、騎吹等,是以排蕭、笳、角、笛等為主要樂器,常在軍隊行進時吹奏,也有用作儀仗隊或在宴會上演奏和其他娛樂之用。嗩吶的出現較晚,約在明代始有所記載。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及民俗節日中,吹管樂器俱是主要樂器。
樂器分類
我國吹管樂器根據發音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 1. 氣息經由吹孔,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笛 子、簫、塤、排簫等。 2. 氣息經過哨子,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嗩 吶、管等。 3. 氣息經由簧片,引起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的,如 笙、蘆笙、把烏等。
以下介紹目前在國樂團中常用的吹管樂器: 笛子 Ditze 笛又名橫吹、橫笛。相傳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后輸入長安。宋朝以后,成為伴奏戲曲的重要樂器。 傳統的笛子,竹制,有六個按音孔、 一個吹孔和一個膜孔。吹奏時,由竹管內空氣柱的振動而發音。其常用音域有兩個八度,笛音清脆、高亢、透明而圓潤,獨奏、合奏均具特色,表現力豐富,故深受人們喜愛。 笛子種類很多,最常見的是筒音(最低音)為a′(實際音)和d2(實際音)的笛子。因為這兩種笛子分別為昆曲和梆子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所以習慣上稱為『曲笛』和『梆笛』。 簫Hsiao 約4500年前,有個叫仱倫的樂官發明了「律管」,將竹管一端以節封閉,由另一端直吹而發聲,這是簫的前身。到了漢朝前,京房再加一后孔,成為五孔,唐朝時傳到日本,叫做Shakuhachi (尺八)。到了魏朝又多開一孔,以后就沒再做多大變化。 簫為直吹管樂器,吹口成V字型,吹奏法與笛類似,音孔有六,前五后一,音色低沉,音域有二個半八度,常用的簫最低音為d′. 笙 Sheng 古時大笙稱為『竽』,小笙稱為『和』。西元前十五世紀殷代甲骨文上已有關于『和』的記載。西元前六世紀,中國的詩集經中也常提到這種樂器。 傳統笙一般為十三簧與十四簧,經過改良后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二、三十四、三十六簧等多種。 笙常用作伴奏樂器,由于它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亦可用于獨奏。笙是以簧片振動發音,吹吸皆可演奏,且同時可吹出兩音以上,故可吹奏和聲。 嗩吶 Suona 嗩吶原是波斯(今伊朗),阿拉伯的樂器。嗩吶兩字為波斯語SURNA的音譯。我國自明代始有關于嗩吶的記載。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以及民俗節日中,它是主奏樂器。流傳各地的嗩吶有大的、有小的、有粗獷的、有柔和的,種類甚多,表現力很強。所有管樂器的技巧幾乎都可演奏,它還可以模仿唱腔,以管體、哨子、喇叭口拆開吹奏,各自模擬不同角色,如老生、花旦等。其常用音域為兩個八度,目前在國樂團中常用的嗩吶是筒音為g′的D調高音嗩吶。 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是用手指或撥子撥弦,及用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總稱。彈撥樂器的歷史悠久,種類形制繁多,是極富特色的一類弦樂器。遠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樂器,隨后陸續產生了或輸入了周末戰國時的筑、箏、秦代的弦豉、漢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楊琴等等。 根據樂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別,彈撥樂器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七弦琴為代表,包括琴、箏等樂器。這類樂器都有一個長方形木箱作為琴身,張以琴弦,平放著彈奏。除七弦琴都可以按弦取音外,其余都只用其空弦音。 第二類以琵琶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樂器,裝有四根、三根或兩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彈撥,多放在腿上演奏。 第三類是揚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擊弦取音,約在明代由外國傳入。 彈撥樂器總類繁多,下面,依次介紹目前國樂團中最常用的樂器:琵琶、柳琴、楊琴、和箏、阮、三弦。 琵琶 Pipa 最早「琵琶」是彈撥一類樂器的通稱。遠在西元三世紀,中國就有長柄、皮面、圓形音箱的琵琶,名「弦鼓」。漢代亦有十二柱的琵琶出現。約在西元三百五十年前后,通過印度傳至中國的的一種琵琶,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叫「曲項琵琶」,這是現代琵琶的前身。 它吸收了秦、漢琵琶的長處改造發展,并經后人不斷改進,由有相無品增至六相二十多品,音域擴大。演奏方法最初用木撥演奏,唐代中葉改用手指,彈奏技巧經長期發展,日趨復雜。表現力益豐富。現今傳遍中國南北各地。除作為獨奏、重奏、和奏等純樂趣的形式出現外,在戲曲、曲藝、歌唱等伴奏樂隊中也廣泛被應用,是我國相當重要的一種彈撥樂器。 柳琴 Liuching 又稱柳葉琴、金鋼腿、土琵琶,狀如小型琵琶,原為山東柳琴戲、安徽泗洲紹興亂彈等劇種的重要伴奏樂器,裝有兩根或三根琴弦,改革后加裝為四弦,音域寬廣,半音齊全,音色優美,被用作獨奏及國樂團中彈撥組的高音聲部。 三弦 Sanhsian 三弦又名「弦子」。由秦代的「弦鼓」發展而來,三弦名稱最初見于明代文獻中。如北方的「大鼓書」(亦稱說書)、南方的「清音」、「道情」等,三弦均為一種主要伴奏樂器,由于其聲音鏗鏘有力,在樂隊合奏中,常用來加強節奏效果。此外三弦也是一極富特色的獨奏樂器。 阮Yuan 阮在樂隊合奏中是相當重要的彈撥樂器。相傳晉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彈此樂器,故又名「阮咸」。阮經改良后,現有大、中、小,即高、低音阮之分。在民間戲曲及說唱中常見。在現代國樂團合奏中,多參與伴奏。目前最常用的為中阮及大阮。 楊琴 Yangchin 擊弦樂器約在明代才由波斯一帶傳入中國。最初在廣東省沿海地區流行,以后逐步遍及全國。揚琴具有清脆的聲音,寬廣的音域,又可同時奏出和音及快速琶音,在合奏中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樂器,獨奏方面亦極有特色與表現。 箏 Cheng 是一種古老的樂器,早在戰國時期以前(西元前四七五到前二二一),已在泰國流行。它的流傳甚廣,從嶺南至內蒙,幾遍全中國。尤以河南、山東、浙江、廣東、內蒙等地更以其被廣泛的采用而聞名。現經改良,由十三、十六弦不等而發展到二十一至二十五弦,性能大為提高,深受人們歡迎,被用來獨奏、重奏、合奏以及多種戲曲、曲藝和舞蹈等伴奏。 擦弦樂器 擦弦樂器是用裝在細竹弓上的馬尾磨擦琴弦,使之振動發音的一類樂器。我國常見擦弦樂器包括二胡、高胡、中胡、革胡、板胡、四胡等。 胡琴早在唐朝己有,散見文學作品中,當時名曰「嵇琴」,北宋時,在我國北方奚部民間廣為流傳,稱之為「奚琴」。宋代陳晹所編「樂書」(西元1099年)卷128中說:「奚琴,本胡樂也,出于弦鼓;而形亦類焉,奚部所好之樂也。蓋其別,兩弦之間以竹片軋之,至今民間用焉。」根據文字和畫中的圖形,奚琴與今日的胡琴非常相似,只是奏法不同。 近千年來,胡琴在我國民間廣泛流傳,不論在樂器上或樂曲均有顯著的發展,由于制作的材料和形制的不同,從胡琴的母型中又衍生出京胡、二胡、板胡和四胡等,民國以后為適應國樂隊和奏需要,又創制出中胡、大胡、低胡等,使這類型的樂器更為豐富。目前,各地方與各劇種所用的胡琴類樂器,不下數十種,它們不僅有優美的音色和鮮明的地方色彩,且有高度的演奏技巧與豐富的表現能力,尤其是二胡,在近幾十年中更有較大的發展。已成為極佳的獨奏樂器和重要的樂隊樂器。 二胡(南胡)Erhu(nanhu) 二胡為我國流傳最廣,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擦弦樂器,它廣泛地流傳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以至珠江流域。二胡這個名稱,在南方是專指獨奏用或在國樂隊用的一種,北方人稱為「南胡」。由于全國各地不同的習慣,也有稱為「二弦」、「嗡子」和「胡胡」的,名稱雖多,實際上是同一樂器。二胡音色優美,表現力強,既能演奏柔和流暢的曲調,也能演奏跳躍有力的旋律樂器,既用之于獨奏,也適于合奏或伴奏,在民間的戲曲的多種劇種中均為中要的伴奏樂器。 二胡普遍采用五度定弦法,最常用的空弦定音為d′a′。 革胡 Gehu 革胡是一種音量較大,音域較廣的低音拉弦樂器,它是在二胡的基礎上參考西洋大提琴的演奏方式改革而成的。 它張有四條弦,設有指板,琴筒橫置,由于有指板,按弦極為方便,不僅能拉奏,還能撥弦彈奏。主要用于合奏,也可擔任彈奏。其空弦定音為CGDA。 打擊樂器 國樂器中,打擊樂器歷史最悠久,且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傳統上,分為鼓、鑼、鈸、板和鐘五類,若依制造材料來分,又可分為金屬、竹木和皮革等三類。它們的演奏技能和表現力極為豐富,音響具有特色,不僅使樂器的節奏鮮明強烈,且具有極深刻的感染力,尤其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民間音樂中十番鑼鼓、潮州鑼鼓、蘇南吹打、河北吹歌和遼寧鼓吹等,俱是以打擊樂器見長。在現代國樂團中鐘類很少使用。 一.鼓類樂器: 歷史記載中,打擊樂器以鼓的出現最早,殷墟甲骨文自已有「鼓」字。鼓類樂器種類繁多,各具特色,演奏方法也不盡相同,有豐富的表現力,除用以合奏或伴奏外,某些樂種中還作為獨奏樂器使用。 大鼓Dagu (Iarge drum) 大鼓也叫大堂鼓,為較大型的鼓,一般鼓面直徑在一尺半以上。由木制的圓桶上下端蒙以兩塊面積相等的牛皮而成。一般擺在四腳的木架上演奏,奏時用兩根木槌敲擊鼓面而發音音色低沉而厚實。 定音缸鼓 Dingyin Ganggu 定音缸鼓,為可定音的大鼓,根據缸鼓〈花盆鼓〉改良而成。樂隊中經常以兩個或三個為一組,兩個一組的多定為主音及屬音,三個一組的則增加下屬音、上屬音或下中音等其他音 二.鑼類樂器 鑼是我國使用得最廣泛的打擊樂器之一,最初流行于中亞與東南亞一帶,于西元六世紀前期傳入我國,當時是叫「沙鑼」。隨著戲曲藝術的發展,經過長期的流傳和改進,使鑼成為具有豐富表現的樂器。鑼的種類很多,有的鑼具固定音高,有的鑼擊后音升高,有的鑼擊后音降低。 鑼是體振樂器,結構簡單,鑼身呈圓形弧面,通常四周有邊框,用槌敲擊中央部分,震動發聲。 云鑼Yunluo cloud gong 云鑼為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民間叫九音鑼。通用的云鑼有十面小鑼,懸于木框之間,或將木框抵在桌上,右手用小槌敲擊之,(大型云鑼,則用木架立于臺上)其立位排列各不相同。 三.板類樂器 板類樂器使用在樂隊中有響板、梆子、木魚--------等。 響板 Hsiangban 響板又叫拍板,因常以檀木制造,又叫檀板,在六世紀的唐代已出現,其數目有六塊或九塊,由于使用目的不同,板的數目也不一致,現在通常使用三塊板所組成的。因適用范圍之不同,又可分為鼓板、書板、擊墜板三種,古板用于民樂合奏及戲劇伴奏,為主要的節奏樂器,經常與板鼓配合使用,書板及墜板則為曲藝說唱伴奏。 梆子 Bangtze 梆子最早用于伴奏各種梆子腔而得名,常使用在強拍上,借以增加戲劇氣氛。因適用范圍不同,而有河北梆子〈簡稱梆子〉、南梆子、墜梆子及秦梆子等區別。 河北梆子,是兩根長短不等,粗細不同的實心硬木棒以紫檀或紅木制成。左手執短而粗的橢圓形,右手執長而細的圓形木棒,互擊發音,音色高亢而堅實。 南梆子為長方形的中空木制體,演 奏時左手執梆,右手執木槌敲擊, 發音圓潤,一般以花梨木制造。 墜梆子用于豫劇伴奏,其形如 蛋。 秦梆子用于秦腔。
中國古代十大樂器一般是指琵琶、二胡、編鐘、簫、笛、瑟、琴、塤、笙和鼓這十種民族樂器。
中國古典樂器一般按“八音”分類。“八音”就是我國最早按樂器的制造材料來對樂器進行分類的方法,最早見于《周禮·春宮》,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pao)、竹”八類,按照“八音”,可將中國古代十大樂器如下分類:
“金”類:鐘
“土”類:塤(xun)
“革”類:鼓
“絲”類:琴、瑟、二胡、琵琶等
“匏”類:笙
“竹”類:簫、笛等
古琴
琴發明于伏羲時代(伏羲在位年代2400 BC-2370 BC,參見百科詞條“三皇五帝年表”),為五弦之琴,或云為神農(2370 BC-2338 BC)所作(《古史考》:伏羲作琴、瑟。《綱鑒易知錄》:伏羲斫桐為琴,繩絲為弦;綆桑為瑟。《說文》:琴,苞犧氏所作弦樂也。《帝王世紀》:神農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宮商角征羽之音。歷九代至文王,復增其二弦,曰少宮、少商。)琴發明的地點在今魯西豫東地區(伏羲之都在今河南淮陽,神農之都在今山東曲阜)。
古人云:“八音之中,惟弦為最,而琴為之首”,“眾器之中,琴德最優”,這個琴字指的就是古琴。 “琴者靠天地之聲”,“通神明,驚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飛鳥翔集,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玄鶴延頸”.....幾乎古代所有有關音樂的故事都來自古琴。古琴又有著極為廣闊的藝術表現力,清越、古樸、圓渾而又極富穿透力和質感,所以其表現境域十分寬廣:清微淡遠的《平沙落雁》、質雅清純的《梅花三弄》、悠閑舒緩的《漁樵問答》、剛烈粗厲的《廣陵散》、哀婉沉痛的《長門怨》、氣勢磅礴的《流水》,幾乎沒有什么東西是古琴所不能表達的。
瑟
瑟的起源十分久遠,在考古發現的弦樂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點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絕大多數出自東周楚墓。其他如江蘇、安徽、山東和遼寧等省,只有一點零星發現。
瑟,形狀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細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聲音階定弦。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稱“五十弦”。
鼓
鼓的出現比較早,從如今發現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4500年的歷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為例)。在古代,鼓不僅用于祭祀、樂舞,它還用于打擊敵人、驅除猛獸,并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鼓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民族樂隊、各種戲劇、曲藝、歌舞、賽船舞獅、喜慶集會、勞動競賽等都離不開鼓類樂器。 鼓的結構比較簡單,是由鼓皮和鼓身兩部分組成。鼓皮是鼓的發音體,通常是用動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經過敲擊或拍打使之振動而發聲的。中國鼓類樂器的品種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笙
笙,古稱盧沙,是源自中國的簧管樂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發聲,是吹管樂器中唯一的和聲樂器,也是唯一能吹吸發聲的樂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寬廣,感染力強。在傳統器樂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為旋律加上純四度或純五度和音。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笙的形制多樣,音色明亮、渾厚,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民間常用于蘆笙舞伴奏和蘆笙樂隊合奏。經過 改革,已在民族樂隊中應用,可獨奏、重奏或合奏,有著豐富的表現力。
塤
塤在古代是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塤起源于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制作,用以誘捕獵物。后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并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
最初塤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制作的,后來發展成為陶制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塤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
笛
笛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吹奏樂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陽縣賈湖村東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中發掘出16支豎吹骨笛(用鳥禽肢骨制成),根據測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歷史。豎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與我們所熟悉的中國傳統大致相同的音階。
簫
簫的產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中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存浙江博物館)。
簫,分為洞簫和琴簫,皆為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漢族吹奏樂器。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于獨奏和重奏。它一般由竹子制成,吹孔在上端,有六孔簫和八孔簫之分。
編鐘
編鐘是中國古代漢族大型打擊樂器,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直至秦漢。它用青銅鑄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圓鐘按照音調高低的次序排列起來,懸掛在一個巨大的鐘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錘和長形的棒分別敲打銅鐘,能發出不同的樂音,因為每個鐘的音調不同,按照音譜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二胡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稱“奚琴"”,宋代稱“嵇琴”。一般認為今之胡琴由奚琴發展而來,現已成為我國獨 具魅力的拉弦樂器。它既適宜表現深沉、悲凄的內容,也能描寫氣勢壯觀的意境。
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唐朝便出現胡琴一詞,當時將西方、北方各民族稱為胡人,胡琴為西方、北方民族傳入樂器的通稱。至元朝之后,明清時期,胡琴成為擦弦樂器的通稱。
琵琶
琵琶被稱為“彈撥樂器之王”,屬于撥弦類弦鳴樂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制成,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琵琶,本作“批把”,撥弦樂器。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一書中曾有記載:“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這名古文的意思是:琵琶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琵,向后挑進稱做琶;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琵琶)。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
1.上古音樂:偉哉華夏樂 亙古一脈通 擊石百獸舞 簫韶奏九成
在相關的歷史文獻,中國音樂起源傳說一直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主要體裁是“六代樂舞”。從半坡遺址發現六千年前的半坡塤。在西周重要的音樂是宮廷雅樂,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編鐘。
2.中古音樂:樂府采詩頌 相和大曲興 鼓吹起代北 清商吳楚聲
這個時期為秦漢隋唐前。樂府始于秦,在漢武帝時代得到高度重視。漢代宮廷最有代表的音樂是“相和歌”,他是漢代各種民間歌曲的總稱。相和歌原本是無樂器伴奏的徒歌,一人唱幾人和,經樂府樂工加工整理,加入了琴、瑟、箏、琵琶,笙等絲竹樂器的伴奏,并由歌者敲擊板或擊鼓掌握節奏,史書中的“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著名相和作品”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這首歌曲被認為是相和歌的正聲,葉是傳于后世的最古的一首五言體樂府。他的前三句是獨唱,后三句當為三人和。
隋唐時期:民族大遷徙 聲情更相融 樂奏十部伎 舞旋絲路風
隋唐燕樂最為光輝燦爛,燕樂是這個時期的主要標志。燕樂,又稱宴樂。其是統治者享樂需要的匯集宮廷俗樂的總稱。隋到貞觀,有十部樂: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昌樂,龜茲樂,琉勒樂,康國樂,安國樂,高麗樂。作為一種傳統音樂體裁,到唐朝時,中國古代音樂更豐富,達到前所未有的藝術水平。
船行十里 一曲猶未終 唐人多壯舉 樂舞呈顛峰
也就是這個時期,古代幾種樂譜就形成在隋唐,中國古譜大約有32種,代表:文字譜,減字譜,俗字譜等。敦煌曲譜成為古譜學研究的熱門課題。
3.近古代音樂:伶工失恩寵 樂自民間興 填詞協樂律 說唱調諸官 歌舞演鼓事 雜劇得繁榮
這一時期包括宋遼金元明清兩宋時普遍流行曲子詞,許多著名詞人的作品被用語演唱,還出現了精通音律的詞家。在宋元,真正作為說唱音樂品種而登堂入室的事鼓子詞和諸宮調。而宋元最重要的偉大貢獻事雜劇的產生。“宋人重樂論,著述頗碩豐,樂書卷浩繁,漫志多考證,琴史載琴家,筆談見解精”。著名雜劇“漢宮秋、竇娥冤,西廂記,墻頭馬上,倩女離魂”等永垂史冊。在音樂理論,從北宋到南宋,先后有四部重要樂學著作留給后人。最著名的是“樂書”。“四大聲腔起,戲曲漸鼎盛,皮黃與梆子,昆高胡亂燈”,中國戲曲到明清兩代,邁入了更為廣闊的天地。有一幅著名圖“清,同光十三絕圖”,這一時期器樂獨奏,合奏藝術特別是琵琶“海青拿天鵝”、“月兒高”、“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潯陽月夜”燈十三大套曲的演奏藝術提高到空前水平,合奏更是品類繁多,百花齊放。福建南音,西安鼓樂,山西八大套,遼南鼓吹,北京智化寺音樂,江南絲竹,潮州弦絲,潮北鑼鼓,陜北嗩吶,魯西南鼓吹,冀中笙管樂、弦索樂,廣東音樂和少數民族的蘆笙,冬不拉音樂,土家族打溜子音樂燈。
可以說“明清理遺產,音樂集大成,長河源流遠,傳統得繼承。”
傳統樂器和器樂
金聲諧玉振,鐘鼓調管弦。鼓器分八類,樂奏有源源。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器樂藝術十分發達的國家。樂器按照各自使用的物質材料分為八種類別: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稱為八音。樂器分為四類:吹,拉,彈,唱。依器成組和 傳播在民間 合奏用儀式 獨奏娛雅間器樂儀式的表演方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合奏,一是獨奏。在中國傳統生活中,器樂合奏大多數都用于民間習俗和信仰儀式活動中。獨奏在封建時代多半是文人以古琴,琵琶,簫等自娛,或在民俗場合中由嗩吶,管子,笛演奏者作即興演出,與合奏相比,形式,品種都要少一些。
1. 器樂合奏
傳統的民間器樂合奏,依其不同的組合,可以分六類:鑼鼓樂,嗩吶鑼鼓樂,鼓吹樂,絲竹鑼鼓樂,絲竹樂,弦索樂。
A. 鑼鼓樂:鑼鼓勢磅礴 熱烈且酣暢 十番十樣錦 威風響八面
這種和樂但存,樂隊以單一色的打擊樂器組成,少數情況下,可以加一兩種有音高的樂器,如十面云鑼等。
B .吹打樂:吹打地域廣 嗩吶笙笛管 鼓為群音長 坐行節奏緩
在這種合奏音樂中,雖然有明確的主奏樂器,但打擊樂依然有很重要的地位。
C .鼓吹樂:鼓吹薦朝會 僧道有古傳 和笙伴篳篥(音bili) 大曲套十三
一種以吹奏樂器為主,少量打擊樂助奏的民間合奏。他的分布比任何民間樂種都更加廣泛。
D .絲竹樂:絲竹生水鄉 清雅尚柔婉 幽深得古韻 華麗制新篇
以絲弦與竹管類樂器組成樂隊演奏的音樂,主要流傳南方各地。樂隊規模不大,少則五人,多則十人。代表有江南絲竹,廣東音樂,潮州弦詩,福建南音等。
E. 弦索樂:弦索品種少 中洲遺微瀾 潮州箏曲譜 《胡笳》聲久遠
僅用絲弦樂器演奏的音樂。其品種頗少,流傳也不廣。只有弦索雅樂,中洲古樂和潮州箏譜三類。線索雅樂是指19世紀初蒙古族人榮齋收錄的“弦索備考”。
2 .器樂獨奏
在傳統器樂的演奏活動中,獨奏形式很少見。只介紹古琴,琵琶,箏,笛,二胡等樂器。
A .琴:古琴文人樂 歷經三千年 曲目煙波浩 人文海蘊涵
古琴,在中國音樂中,常常為了強調某些樂器,樂種才有很長的歷史,都習慣加一個“古”字,如古箏,古樂等。其實,最古老的樂器,都以一個單字稱呼。如琴,笙,塤,瑟,簫,笛等。關于這件樂器的歷史,曾有很多傳說和文獻記載,太長,不說了。但神農削桐為琴,舜做五弦之琴還是請朋友自己查看。
B. 琵琶:琵琶馬上鼓 隋唐成大觀 聲器咸流美 于今更璀璨
最初記載為枇杷或枇杷,彈弦樂器,在古代,琵琶一詞曾做多種彈撥樂器的統稱。“枇杷本出自胡中,馬上所鼓也”-東漢。唐“敦煌琵琶譜,五弦譜現今還在演出。
C. 箏:施弦高且急 名取箏箏然 南北多流派 雅俗同一源
箏的稱呼來自這件樂器的音響效果,古人說:施弦高且急,箏箏然也”,快而目者,真奏之聲。箏最早為竹制的五弦樂器,漢魏演變為十二弦,唐以后為十三弦。明清至今,先后由十五弦,十六弦增加到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代表曲目有“寒鴉戲水,昭君怨,黃鸝詞,柳青娘,鳳求凰”等。
D .二胡:二弦馬尾弓 陽剛陰柔兼 聲名播中外 明月映二泉二胡是中國拉弦樂器的代表,與琴,箏,琵琶等樂器相比,歷史是最短的,但自明清以來,用途極廣。到20世紀發展也最快,因此,它已經成為中國樂器藝術的代表之一。民間二胡多稱為胡琴,南胡,胡胡等。二胡音域寬廣,音質音色甜美,左右手技巧多樣,陽剛陰柔兼而得之。
E .笛:流水落梅花 均孔七調翻 北吹五梆子 南奏花六板
笛子為竹制管伸,管身開有吹孔,膜孔,兩個出氣孔及六個按音孔。一律用橫吹姿勢演奏。代表曲目:五梆子,喜相逢,放風箏,掛紅燈等。
中國民族樂器
古樂器一般都具有雙重功能——表現性和實用性。即是說這些樂器既是表現音樂的工具,又是勞動生產的工具,或是生活用具。如在《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記載有:“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文中所說用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而成鼓。而“拊石擊石”則是先民們將狩獵的石器,敲擊成聲,以伴奏化裝成百獸的原始舞蹈。又在《漢書·楊惲傳》:“酒后耳熱,仰天拊缶,而呼烏烏。”這一記載,描述了人們酒后興趣大發,一面敲擊盛酒用的器皿缶,一面仰天歌唱。古時的石磬可能導源于某種片狀石制工具。可以這樣設想,先氏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逐漸發現某種石制片狀工具能夠發聲,可以作為樂器,于是發明了磬。
樂器的實用性不僅表現在某些樂器原來是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器,并且人們用它們來傳遞一些特定的生活信息。如擊鼓出征、鳴金收陣、晨鐘暮鼓、打更報時、鳴鑼開道、擊鼓升堂等。在中國有些少數民族至今仍保留著以吹奏口弦傳遞愛情的信息,口弦成了表達愛情的工具和信物。 葫蘆絲
樂器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力的發達和提高有著密切的關系。由石磬演變成金屬的磬和出現金屬的鐘,在石器時代是絕無可能,只有當人類掌握了較高的冶煉技術才成。也只有當養蠶業和繅絲業的發明和發展,才可能產生“絲附木上”的琴、瑟、箏。
先秦時期的樂器,見于文獻記載的有近70種。僅在《詩經》一書中提及的即有29種,打擊樂器有鼓、鐘、鉦、磬、缶、鈴等21種,吹奏樂器有簫、管、塤、笙等6種,彈弦樂器有琴、瑟等2種。由于樂器品種的大大增加,于是在周代時產生了根據制作樂器的不同材料而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稱作“八音”分類法。
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大墓的地下音樂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樂器。無論是重達五千多斤的樂器巨人——64件編鐘,或是在造型、制作和彩繪都很精致的鼓、排簫、笙、瑟等,都向我們揭示了春秋戰國時中國音樂文化高度發展的狀況,它是中國古代樂器光輝創造的見證。
自秦漢以來,又不斷涌現出新樂器。如秦時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彈弦樂器——“百姓弦鼗而鼓之”。弦鼗是一種圓形音箱、直柄的琵琶,后至漢代發展成四弦十二柱的“漢琵琶”,又稱“阮咸”。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于吸收的民族,自漢以來,廣泛吸收了大量的外來樂器。如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時張騫通西域時傳入的橫吹(亦稱橫笛);漢靈帝時傳入豎箜篌(曾稱胡箜篌;約在公元350年前后的東晉時,從新疆、甘肅一帶傳入了“曲項琵琶”,明代傳入了揚琴和嗩吶等。這些外來樂器,經過不斷地改進,使它們逐漸成為中國民族樂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員。
在中國樂器發展史中,值得注意的是拉弦樂器的出現大大晚于打擊樂器、吹管樂器和彈弦樂器。據文獻記載,唐代(公元618—907年)才出現以竹片軋之的“軋箏”和“奚琴”(在宋時作“嵇琴”)。宋時的嵇琴用馬尾弓拉奏,并出現了“胡琴”的名稱。如宋沈括在他的《夢溪筆談》中云:“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如怨單于。”自元代之后,在奚琴、胡琴的基礎上發展成各種類型的拉弦樂器。
中國的“吹、打、彈、拉”四大類樂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新中國成立后,對傳承樂器的音質不純、音律不統一、音量不平衡、轉調不方便、固定音高樂器之間的音高標準不統一、在綜合樂隊中缺少中低音樂器等不足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績,并涌現了許多成果。 二 我國民族民間樂器的分類
八音分類
周代,我國已有根據樂器的不同制作材料進行分類的方法,分成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類,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國一直沿用“八音”分類法。
金類:主要是鐘,鐘盛行于青銅時代。鐘在古代不僅是樂器,還是地位和權力象征的禮器。王公貴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種儀典、宴饗與日常燕樂中,廣泛使用著鐘樂。敲擊鐘的正鼓部和側鼓部可發兩個頻率音,這兩個音,一般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還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鐘的變形。
石類:各種磬,質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異。磬架用銅鑄成,呈單面雙層結構,橫梁為圓管狀。立柱和底座作怪獸狀,龍頭、鶴頸、鳥身、鱉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兩層懸掛,每層又分為兩組,一組為六件,以四、五度關系排列;一組為十件,相鄰兩磬為二、三、四度關系。它們是按不同的律(調)組合的。
絲類:各種弦樂器,因為古時候的弦都是用絲作的。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類:竹制吹奏樂器,笛、簫、箎、排簫、管子等。
匏類:匏時葫蘆類的植物果實,用匏作的樂器主要是笙。
土類:就是陶制樂器,塤、陶笛、陶鼓等。
革類:主要是各種鼓,以懸鼓和建鼓為主。
木類:已經很少見了,有各種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擊樂器,形制呈伏虎狀,虎背上有鋸齒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數根莖的竹筒,逆刮其鋸齒發音,作樂曲的終結。用于歷代宮廷雅樂。柷是古代打擊樂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寬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內壁發聲,表示樂曲即將起始。用于歷代宮廷雅樂。
傳統樂器
古琴
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被譽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古琴充滿著傳奇的象征色彩: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個徽位,代表一年的12個月及閏月。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為平象征地,為天圓地方。有西方音樂人評價:這個樂器的構造,是依據中國天與地之間關系的觀念而設計的,使人聯想到傳說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聽得到的音樂。
瑟
中國原始的絲弦樂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詩經》中有記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瑟曾銷聲匿跡千年之久,而今“幽蘭漢樂”將傳說中的聲音再次呈現于舞臺之上,琴瑟合鳴,樂聲如流水,如鳳鳴,如南風,如月行,引我們走進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箜篌
中國古老的彈弦樂器,始于漢代,歷史悠久;音域寬廣、音色 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唐時期曾用于西涼、龜茲、疏勒、高麗、天竺諸樂中。明代后失傳達300年之久。
方響
古代打擊樂器,由十六塊大小相同的長方形玉片組成,以厚薄不同定音高,分上下兩層懸掛,用小鐵錘敲擊;出現于北周。隋唐時用于燕樂,后也用于宮廷雅樂,自宋代后漸少
八音
中國傳統器樂吹打樂的一種。原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樂器科學分類法,西周時已將當時的樂器按制作材料,分為金(鐘、镈)、石(磬)、絲(琴、瑟)、竹(簫、箎)、匏(笙、竽)、土(塤、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類。
八音也指民間 器樂樂種。如山西五臺山一帶的八音會,所用樂器有管子、嗩吶、海笛、笙、梅笛、簫、堂鼓、小鼓、大镲、小镲、大鑼、云鑼等;廣西壯族的隆林八音樂隊,使用的樂器共有 8件,它們是:橫簫(笛子)一對,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鑼、鼓、鈸各一副。南寧市邕寧壯族八音則主要由大嗩吶、小嗩吶、五孔笛、鑼、鼓、鈸、壯族樂鼓等組成。海南地區流行的海南八音源于潮州音樂,因使用8 類樂器而得名,即: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揚琴、三弦)、笛(嗩吶)、管(長、短喉管)、簫(橫簫、直簫、洞簫)、鑼、鼓、鈸等;彝族八音所用樂器有二胡、環簫(無膜笛)各一對,以及牛角胡、五鍟(小鑼)、鼓、鈸等;仡佬族八音又名八仙,所用樂器有二胡、橫簫(笛)各一對和五鍟、鑼、鼓、鈸等。
《佛學常見詞匯》
佛所持特有的八種聲音,即極好音,柔軟音,和適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誤音,深遠音,不歇音。
分類樂器
吹奏樂器
我國吹奏樂器的發音體大多為竹制或木制。根據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第一類,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的有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類,氣流通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的有嗩吶、海笛、管子、雙管和喉管等。
第三類,氣流通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的有笙、抱笙、排笙、巴烏等。
由于發音原理不同,所以樂器的種類和音色極為豐富多彩,個性極強。并且由于各種樂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區、民族、時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樂中的吹奏樂器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極其豐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獨特的演奏風格與流派。
典型樂器:笙、蘆笙、排笙、葫蘆絲、笛、管子、巴烏、塤、嗩吶、簫。
全部樂器: 木葉、紙片、竹膜管(侗族) 、田螺笛(壯族) 、招軍(漢族) 、吐良(景頗族) 、斯布斯、額(哈薩克族)
、口笛(漢族) 、樹皮拉管(苗族) 、竹號(怒族) 、簫(漢族) 、尺八 、鼻簫(高山族) 、笛(漢族) 、排笛(漢族)
、侗笛(侗族) 、竹筒哨(漢族) 、排簫(漢族) 、多(克木人) 、篪(漢族) 、塤(漢族) 、貝(藏族) 、展尖(苗族)
、姊妹簫(苗族) 、冬冬奎(土家族) 、蓽達(黎族) 、(口利)咧(黎族) 、嗩吶(漢族) 、管(漢族) 、雙管(漢族)
、喉管(漢族) 、芒筒(苗族) 、笙(漢族) 、蘆笙(苗、瑤、侗族) 、確索(哈尼族) 、巴烏(哈尼族) 、口哨(鄂倫春族)。
彈撥樂器
我國的彈撥樂器分橫式與豎式兩類。橫式,如:箏(古箏和轉調箏)、古琴、揚琴和獨弦琴等;豎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聶等。
彈奏樂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與撥子兩種彈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較充分發揮,如彈、挑、滾、輪、勾、抹、扣、劃、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豐富,又促進了左手的按、吟、擻、煞、絞、推、挽、伏、縱、起等技巧的發展。
彈奏樂器除獨弦琴外,大都節奏性強,但余音短促,須以滾奏或輪奏長音。彈撥樂器一般力度變化不大。在樂隊中除古琴音量較弱,其它樂器聲音穿透力均較強。
彈撥樂器除獨弦琴外,多以碼(或稱柱)劃分音高,豎式用相、品劃分音高,分為無相、無品兩種。除按五聲音階排列的普通箏等外,一般都便于轉調。
各類彈奏樂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獨弦琴外,皆可演奏雙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躍。
我國彈奏樂器的演奏流派風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稱和符號也不盡一致。
典型樂器:琵琶、箏、揚琴、七弦琴(古琴)、熱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彈布爾。
全部樂器:金屬口弦(苗族)(柯爾克孜族) 、竹制口弦(彝族) 、樂弓(高山族) 、琵琶(漢族) 、阮(漢族) 、月琴(漢族) 、秦琴(漢族) 、柳琴(漢族) 、三弦(漢族) 、熱瓦甫(維吾爾族) 、冬不拉(哈薩克族) 、扎木聶(藏族) 、箏(漢族) 、古琴(漢族) 、伽耶琴(朝鮮族) 、豎箜篌、雁柱箜篌。
打擊樂器
我國民族打擊樂器品種多,技巧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根據其發音不同可分為:1、響銅,如:大鑼、小鑼、云鑼、大、小鈸,碰鈴等;2、響木,如:板、梆子、木魚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腳鼓等。
我國打擊樂器不僅是節奏性樂器,而且每組打擊樂群都能獨立演奏,對襯托音樂內容、戲劇情節和加重音樂的表現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擊樂器在我國西洋管弦樂隊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擊樂可分為有固定音高和無固定音高的兩種。無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鑼,大、小鈸,板、梆、鈴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鑼等。
典型樂器:堂鼓(大鼓)、碰鈴、缸鼓、定音缸鼓、銅鼓、朝鮮族長鼓、大鑼小鑼、小鼓、排鼓、達卜(手鼓)、大鈸。
全部樂器: 梆子(漢族) 、杵(高山族) 、叮咚(黎族) 、梨花片(漢族) 、臘敢(傣族) 、編磬(漢族) 、木鼓(佤族) 、切克(基諾族) 、鈸(漢族) 、鑼(漢族) 、云鑼(漢族) 、十面鑼(漢族) 、星(漢族)——碰鐘 、鐘(漢族) 、編鐘(漢族) 、連廂棍(漢族) 、喚頭(漢族) 、驚閨(漢族) 、板(漢族) 、木魚(漢族) 、吾攵(漢族) 、法鈴(藏族) 、腰鈴(滿族) 、花盆鼓(漢族) 、銅鼓(壯、仡佬、布依、侗、水、苗、瑤族) 、象腳鼓(傣族) 、納格拉鼓(維吾爾族) 、漁鼓(漢族) 、塞吐(基諾族) 、京堂鼓(漢族) 、腰鼓(漢族) 、長鼓(朝鮮族) 、達卜(維吾爾族) 、太平鼓(滿族) 、額(藏族) 、撥浪鼓(漢族) 、揚琴(漢族) 、竹筒琴(瑤族) 、蹈到(克木人)、薩巴依(維吾爾族) 。
拉弦樂器
拉弦樂器主要指胡琴類樂器。其歷史雖然比其它民族樂器較短,但由于發音優美,有極豐富的表現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藝術水平,拉弦樂器被廣泛使用于獨奏、重奏、合奏與伴奏。
拉弦樂器大多為兩弦少數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數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數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數是扁形或扁圓形如:馬頭琴、墜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優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剛勁、歡快、富于歌唱性。
典型樂器:二胡、板胡、革胡、馬頭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樂器: 樂鋸(俄羅斯族) 、拉線口弦(藏族) 、二胡(漢族) 、高胡(漢族) 、京胡(漢族) 、三胡(漢族)、四胡(漢族) 、板胡(漢族) 、墜琴(漢族) 、墜胡(漢族) 、奚琴(漢族) 、椰胡(漢族) 、擂琴(漢族) 、二弦(漢族) 、大筒(漢族) 、馬頭琴(蒙古族) 、馬骨胡(壯族) 、艾捷克(維吾爾族) 、薩它爾(維吾爾族) 、牛腿琴(侗族) 、獨弦琴(佤族) 、雅箏(朝鮮族) 、軋箏(漢族)。 3 傳統樂種和民族管弦樂合奏
樂種
打擊合奏
指純由打擊樂器組合的合奏音樂,在民間節日或風俗性活動中常見。打擊樂合奏充分發揮了中國打擊樂器的特色,以各種樂器的不同音色、音響的多樣化組合,豐富又復雜多變的節奏、節拍,以及力度的變化來表現各種氣氛和情緒。或熱烈紅火,或輕巧活潑,或莊嚴雄壯。
吹管合奏
指由吹管樂為主兼有少量打擊樂器的合奏音樂,普遍流行于民間婚喪喜慶活動中。
絲弦合奏
指由幾件拉弦樂器和彈撥樂器合奏的音樂,又稱弦索樂。絲弦樂合奏以優美、抒情、質樸、文雅見長,適于室內演奏,風格細膩。樂曲多數為短小的抒情樂曲,也有部分較長的套曲。
絲竹合奏
指由弦樂器和竹管樂器合奏的音樂,主要盛行于南方。在絲竹樂中一般不用嗩吶和管,也不用大鑼、大鼓之類音響強烈的打擊樂,具有樂隊規模較小,音樂情趣輕快活潑,演奏風格精致細膩,音樂性格優美、柔和、雅致的特點。主要樂種有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福建南音、云南麗江的白沙細樂等。
1、江南絲竹:流行于江蘇南部和浙江一帶。其樂隊編制一般為7-8人,少則2-5人,以笛(或簫)和二胡為主奏樂器,其他常用樂器有小三弦、琵琶、揚琴、笙、鼓板、木魚、碰鈴等。樂器組合靈活多變,演奏時每種樂器只有一件,演奏者可根據該樂器性能作即興發揮,在同一曲調基礎上奏出不同曲調。各樂器在配合中,常采取“你進我出,我進你出;你繁我簡,我繁你簡;你高我低,我高你低;你正我反,我正你反;你長我短,我長你短;你停我拖,我停你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中有異,異中有同”(花音八法)的方法。
2、廣東音樂:原意泛指廣東的民歌、說唱、戲曲和民間器樂等,后僅指流行在廣東的民間器樂合奏形式,也稱廣東小曲。廣東音樂的樂器組合隨時代變化而異,早期是“五架頭”:二弦、提琴(筒身竹制,前端嵌以薄木板,后端竹節鑿有金錢孔)、竹笛、三弦、月琴;后改為“三件頭”:高胡(粵胡)、揚琴、秦琴。之后在“三件頭”基礎上加其他絲竹樂器如琵琶、椰胡、笛、簫、嗩吶、木魚、碰鈴等。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暢,節奏活潑多變。句法上常用“回文句”和“排比句”,音樂風格熱烈明快。
絲竹鑼鼓合奏
又稱吹打樂,是民間節日風俗性活動以及婚喪喜慶中常見的器樂形式。以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絲弦樂器為輔;以結構中有獨立完整的鑼鼓段落為特征。
1、蘇南吹打:盛行于江蘇南部蘇州、無錫一帶,歷史悠久。以笛和鼓為主奏樂器,吹管樂器可用簫、笙或小嗩吶等,絲弦樂器有二胡、板胡、琵琶、三弦等,打擊樂器有板、點鼓、板鼓、云鑼等。實際演出中有多種不同的樂隊組合方式。
2、山西鼓樂:流行于山西省北部五臺、定襄等縣,歷史悠久,傳統深厚,至少在清代中葉已在民間流傳;多用于婚喪喜慶、節日廟會等場合,也曾被五臺山青廟宗教音樂所吸收,在禪門佛事中演奏。樂隊編制少則10人左右,多可達數十或上百人;以管子為主奏樂器,另有海笛、笛子、笙等吹管樂器;打擊樂器有板鼓、大鈸、大鑼、小鑼、云鑼、梆子等。請欣賞吹打樂《慶豐收》
民族合奏
我國傳統樂種中的民樂合奏,以小型多樣、地域性強、地方特色濃郁為特點。民族管弦樂隊吸取了傳統樂種中各類樂器組合的優點,根據民族樂器的性能、特點和音色等情況,并考慮到高、中、低聲部的配合與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協調等因素,一般包括四個樂器組:吹管樂組、彈撥樂組、拉弦樂組、打擊樂組。由于樂隊的大小編制不同,選用的樂器的各類和數量也不同,常用樂器如下:
吹管樂組:笛、簫、笙、嗩吶、管等。
彈撥樂組:柳琴、琵琶、中阮、大阮、揚琴、箏、三弦等。
拉弦樂組:高胡、二胡、中胡、大胡、低胡等。
打擊樂組:定音鼓、鑼、鼓、鈸、碰鈴、木魚、云鑼等。
民族管弦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民族管弦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共分九段一尾聲,屬多段體結構,也是自由變奏體。在各段結尾用了統一的終止型樂句。各段小標題及表現內容是:
1、江樓鐘鼓:全曲的引子,琵琶奏出的由慢漸快、由弱漸強的音型,模仿黃昏江邊鐘樓鼓聲;接著出現簫歌聲(全曲主題的核心),緊接著又是一陣同音反復的簫鼓聲。主題如歌的旋律,恬靜柔美;采用同音承遞,下行模進和材料展衍等手法發展而成。
2、月上東山:主題在上四度音區上的自由模進。
3、風回曲水:是前兩段的綜合,主題的陳述更為完善。
4、花影層疊:是上一段的變化,頭尾基本相同,中間以若干短句作同音承遞的下行模進。
5、水深云際:運用主題的種子音調加以展開,頭尾基本同主題,中間是種子音調展開部分,顫音的運用有獨到的藝術效果。
6、漁歌唱晚:此段變奏時,在上五度調是發展了新的節奏音型,并以此為核心音調作連續下行模進,尾部主題變化出現。
7、洄瀾拍岸:第一句是上一段的壓縮,以均勻的節奏出現,然后主題以舒展的節奏構成一連串同音承遞的下行模進音調。
8、橈鳴遠瀨: 前半部以具有動感的附點音符節奏型作模進,后半部是主題的壓縮。
9、欸乃歸舟:全曲的高潮。前半部主題音調配以較為固定的節奏型,音型向下模進,配合旋律作遞升與遞降的交替進行;漸快的速度、漸強的力度,造成橈聲、浪花聲、人聲交織一片的動態感,將音樂推向高潮。后半部與上一段的后部相同,回到優美如歌的主題。
10、尾聲:由主題的部分音調剪接組合成旋律,以舒展徐緩的節奏,輕柔地、漸漸地消失,一切歸于寧靜。請欣賞民族管弦樂合奏《春江花月夜》 4 民族器樂的音樂特征
樂器類型
按照我國傳統民族器樂曲的表現功能,可分為三類樂曲:
1、具有強烈實用性的樂曲。多數和民間的民俗活動相聯系,如歡慶年節、婚喪喜慶、迎神廟會、宗教活動等;有的則來自戲曲場景或民間歌舞。這類樂曲往往以其單一而概括的情緒來烘托、渲染某種氣氛。如《中花六板》、《夜深沉》、《慶豐收》等。
2、以寫實為主的樂曲。通過描繪現實生活中的某些場景、事件來抒發人的感受。如《百鳥朝鳳》、《賽龍奪錦》、《流水》等。
3、以寫意、寫情為主的樂曲。有的直接抒發人物感情,如《二泉映月》、《江河水》等。有的借物言志、借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猶如我國古代的詩歌、繪畫一樣,講究意境、神韻,抒發感情的方式內在含蓄。如《漁舟唱晚》、《梅花三弄》等。
曲式
我國傳統的分法把民族器樂曲分為散曲和套曲。散曲指由一個曲牌或曲調構成的樂曲;套曲指幾個曲牌或段子聯綴而成的樂曲。
常見的結構類型大致有以下幾類:
單曲牌體
曲牌是民族器樂曲式中最小的結構單位,一首曲牌反復多次可構成一首樂曲,曲牌也可以成為套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單曲牌體就是由一首曲牌構成的樂曲結構。
變奏體
當一首樂曲由一首曲牌(或曲調)的一再反復構成時,如每次反復都有變化,就形成變奏體。
循環體
一首樂曲中兩首曲牌(或曲調)不斷反復的循環出現,或一首曲牌(或曲調)反復出現兩次以上,其間插入新的部分,都是循環體。
聯曲體
許多曲牌(或曲調、板式)聯綴而成的樂曲結構形式是聯曲體。聯曲體樂曲在速度上常采用“慢-中快”或“散-慢-中-快-散”的原則來布局。
綜合體
一首樂曲中,綜合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結構,或以某種結構原則為主,兼有另種結構的因素,稱綜合體。在傳統樂曲中常見的有“循環兼變奏體”以及“聯曲兼變奏體”等。
器樂標題
我國傳統民族器樂曲都是有標題的。其標題有“標名性標題”和“標意性標題”兩種。
標名性標題
僅具曲名的作用,與曲意無直接關系。理解樂曲需從其曲調、節奏、調式、速度、力度等諸音樂要素所構成的音樂形象來領會。
有的標題源自古代聲樂曲、詞牌曲、民歌、原戲曲劇目的曲名,如《浪淘沙》、《萬年歡》、《滿庭芳》、《一枝花》、《茉莉花》、《關公過五關》等。
有的標題來源于樂曲的結構特征。如《句句雙》指樂曲中每一樂句都重復一次,成雙出現;《梅花三弄》中的三弄是同一主題反復出現三次等。
有的標題以樂曲首句的譜字來定名,如《工尺上》、《四合四》等。
有的以樂曲的調式來定名,如《凡調》、《小工調》;有的以樂曲的用途或演出形式來定名,如《抬花轎》、《行街》、《劃船鑼鼓》等。
有的樂曲是集幾個曲牌的材料組合而成的,其標題往往以原在幾個曲牌中抽字組合而成。如廣東音樂中的《柳娘三醉》由《柳青娘》和《三醉》集合而成。面對此類標題,切忌望文生義。
標意性標題
此類標題是根據樂曲內容,由民間藝人、文人學士或音樂家擬定的,因此標題反映了擬名者對樂曲內容的理解。標意性標題一般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它以概括、凝練的文字提示樂曲內容、某種意境、某種情緒氛圍或某個事件。欣賞者可憑籍標題的提示,結合樂曲的音樂形象喚起聯想來理解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