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4月22日,是第51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類在“地球媽媽”的懷抱里生存了這么長的時間,我們有對地球心存感恩嗎?有反哺過地球嗎?我們能為地球做點什么?
在今年4月13日本政府基本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水排放入海,這樣不負責任的舉措引起了引起日本漁民和國際社會的反對,中國人民對日本政府的行為持反對的態度,網絡上對日本政府聲討、反對的聲音絡繹不絕。
你知道嗎?這些核廢水含有放射性物質以及各種化學金屬有害物質,進入到海洋,將會破壞海洋的生態環境,影響地球的生態平衡。而海鮮來自于海洋,海洋生物一旦被污染,人類吃了海鮮就會出現健康問題。所以保護地球生態健康,其實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
地球出現了什么問題呢?濫捕濫殺野生動物,向海洋河流投放廢棄物,樹林荒漠化,土地鹽堿化,霧霾等這些生態問題的出現,就是地球在向人類發出警告,去年的“新冠疫情”就是最好的例子。
海洋污染
人類一直認為地球上的海、陸、空是無邊無際的,所以對于向天空排放幾千噸廢氣,向海洋傾倒無數垃圾,從來沒有任何顧忌。大家都覺得世界這么大,我只丟了這一袋子垃圾,沒有多大的影響。可人類真的想錯了。地球雖然大,但生物只能在海拔8公里到海底11公里的范圍內生存,95%的生物只能在中間3公里左右生存,而人類污染了這個有限的生存環境。
土地荒漠化
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是指由于過度放牧、耕作、砍伐森林等人類因素和一系列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土地質量退化和逐漸荒漠化的過程。
我們在有限的土地上無下限的使用土地,導致現在沙質荒漠化、鹽漬荒漠化、城市荒漠化等現象不斷出現,直到引起社會關注時,當地政府才會組織人力去改善。過去的20年時間里,因土地退化和沙漠化,致使全世界饑餓的難民由4.6億增加到5.5億人。
森林面積的減少
森林被人類譽為“地球之肺”,“肺”對人體是非常重要的器官,可見森林對人類有多重大的意義。而因人類對森林的過度開發、砍伐、放牧導致森林面積的大幅度減少。
森林的減少導致土壤流失,全球變暖,溫室效應嚴重,水災頻繁發生。我們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已經將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變得岌岌可危。
這樣的環境破壞的現象還有很多,那我們能為“地球媽媽”做點什么呢?
1、?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減少使用塑料制品,外出時可以自己攜帶布制袋子,減少塑料制品的購買;減少使用一次性紙杯,可以購買自己喜歡的玻璃杯重復使用,不僅有利于身體的健康,也對環保出了一份力。
2、隨手關燈關水
從小事做起,把環保的理念落實到實處,隨手關燈節約能源,每個人節約一小部分,地球幾十億人積攢起來就是落后的山區一年使用的電量。
3、?節約糧食
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小事,不要浪費糧食,“粒粒皆辛苦”,每個人都會讀,但是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在我們出去吃飯的時候,吃不完的飯菜可以打包帶走;點菜要適度,不要眼大肚小;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4、?垃圾分類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5、辦公時使用可回收制品
在辦公時我們可以推行無紙化辦公和鼓勵紙張重復利用,不僅能節約生活、辦公成本,還能提高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我們要提升自身的覺悟和環保意識,例如我們可以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盡量少的使用塑料制品。
“保護地球”是個永恒的課題,在經歷了疫情的沖擊之后,我們對它的認識會更深刻,解讀的方式也會更豐富。拒絕吃野味,鼓勵綠色低碳生活,抵制塑料制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靠的是地球每一個公民的努力。
愛護地球不僅僅是接受大自然的饋贈,更是給大自然喘息的時間。為了尊重自然和保護家園,人類也應該學會自我克制,疫情終究會過去,但珍惜地球,保護自然,應該是人類永遠在走下去的時候。
點擊“個人主頁”下方詳情,可進入官網下載注冊拼小鹿AI課APP,就可免費領取AI英語學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