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寫好這篇作業,我沒有像前面的課程一樣課后立刻來寫作業2,我將原文看了幾遍,將“寫作中國”的招募看了幾遍,還從小程序里走馬觀花讀了好幾篇沒有列入在文章里的采訪稿,看了家里兩本非虛構寫作書的相關章節才開始動筆。
1、僧侶作業:
喜歡的——喜歡這節課對別一種風格非虛構文章的鑒賞。每一次給自己裝一滴水,裝多了自己也就有了半桶水的樣子,哈哈哈。可能前陣子自己也在十周內寫了近十萬字的非虛構文字,正在籌備出版獨立出版物,通過那段時間的寫作,對非虛構寫作有了更多的了解。但這次是從采訪稿里撰寫的非虛構是對外的,我之前寫的是關于自己的成長史,對內的,剛好讓自己有了個比較。
喜歡小組的討論及各組的解讀,有時候聊天就是一種梳理,思想碰撞總能得到一些超出自己理解范圍的角度及收獲。喜歡小組討論時我們各抒已見并得到接納,喜歡陳煜老師分享的在線編輯討論功能,我不用再狂草寫記錄了。本來小組推薦我做代表的,因為二寶剛好在那節骨眼來鬧情緒,是王晚秋老師救了場代表小組回答了問題,特別的感謝,好溫暖。其他小組的交流我特別喜歡史云波都的分析與總結,顯得很專業。
謝謝吳啟炎老師分享關于特立斯的寫作訪談。在訪談里我看到這兩段話,正是《北京零點后》里面使用的方法。
A、由點到面,互相牽引的方式,一章一節地讓故事發展下去。
B、我可以看到場景如何轉變,語言如何運用,句子如何流淌。修改的時候,我會感到茫然,我想要有另一種眼光。我想要它給我新鮮感,仿佛是別人寫的一樣
不喜歡的——有幾分鐘因為安撫神獸影響了聽課效果有點不爽。另外在小組討論的時候不知道算不算自己誤導建議大家草草討論了第一題之后就討論后面的題了,導致第一題剛好是我們組回答,我們沒有做到充分的準備。
驚訝的——是我問小組成員為什么推薦我做代表時,她們說“你氣場好”,我從來沒有發現自己具備這方面的優勢,特別驚訝。感謝她們告訴我。
疑惑的——非虛構寫作還有很多類型,為什么專門挑了這兩種類型給我們鑒賞,如果我們面對指導孩子寫作的話,我覺得采訪用得上的機率并不高。
作業2:用今天這節課學到的方法,給整體寫作提修改建議,并思考:如何引導孩子們提出好問題,搜集更多的素材?
為了寫好這篇作業,我沒有像前面的課程一樣課后立刻來寫作業2,我將原文看了幾遍,將“寫作中國”的招募看了幾遍,還從小程序里走馬觀花讀了好幾篇沒有列入在文章里的采訪稿。
小程序里還有不少比選出來的還要好,不太明白為什么是這幾篇選出來,也不明白在那篇關于小孩釣魚的那篇里,有一句“父母參與度高的家庭,父母和孩子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臉。”前面的描述除了孩子是笑的,媽媽在看手機,外婆很茫然,感覺前后有點突兀。我讀了幾遍,都不太明白這句話是贊揚父母參與了呢?還是個人的感慨呢?
我看了好多篇,有關被采訪人的當前環境、天氣及衣著表情之類,被關注的不多,而這些都可能從側面來對被采訪人了解更多。
例如,昨天我開著電動車帶小女兒(未滿5周歲)去市場買菜,在一個紅綠燈前我等了5秒鐘。過了紅綠燈之后,小女兒問我“媽媽,你有看到剛才那個阿姨嗎?賣烤紅薯的那個阿姨,我覺得她好可憐啊!”在一閃而過的時候我被烤紅薯的味道吸引是掠過看了一下,但我真沒的沒有孩子有那么明顯的感觸,同時也驚訝她不但留意到了,還在心里有了想法。我問她:“為什么覺得她可憐?”她一連串地回答:“你看天那么冷,還下著小雨,她還要出來工作,多么辛苦啊。而且,沒有人跟她買,如果她一直沒有賣出去,她就沒有錢,回去就會給老板罵。”我的斷了一下,問:“如果她沒有老板呢?她自己就是老板。”“如果她自己就是老板,沒有賣出去,就沒有錢啊,沒有錢吃飯啊,不吃飯就餓死啊!”當回來經過時,她又刻意去觀察了一下,說紅薯上面有一個窟窿,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紅薯被偷了。我告訴她那個窟窿是方便掏紅薯的。她又好奇問我“她在跟誰說話?我看她身邊沒有人。”我當時也聽到她在嘀咕了,用家鄉話。我說:“她可能自己在自言自語。”女兒立刻掰著手指說:“自言自語四個字,也是成語嗎?是什么意思?”最近遇到成語就會提醒她,所以她對成語有點敏感,認為四個字的都是成語,包括“爸爸媽媽”也是。我跟她說:“自言自語是成語。表示她在自己說話,自己回答。”
我提到這些,是因為女兒沒有單純觀察那個阿姨,而是從“天氣冷”,“下著雨”“周圍沒有人”這些外在因素結合起來在內心里評價“那個阿姨好可憐。”一些外在的環境可以引起讀者對主人公的形象有更立體的聯想。
如果是我,我可能會建議孩子提前幾天列出采訪的問題清單,清單可以自己想問的和咨詢爸爸媽媽等不同年齡人的,這樣對每一個年齡層的人關注的問題可能會在心里有數,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像我家小女兒她說她最幸福的事就是可以亂七八糟吃零食而且不會生病(可能因為剛好那兩天喝中藥了),平時排第一的愿望那天排到了第二“第二幸福的事是媽媽每天都給我講故事”。隔兩天后自己再篩選一下問題,自己先一下更符合主題或者更能深入聊下去的問題,自己也在心里對想要問的問題有個小小的拓展。
因為現在的人警惕心那么強,各種各樣的路人都有,有效延伸的問題才能吸引人家回答你,且讓你不露聲色的了解更多。如果真的像電視那個節目那樣見面就問人家“你幸福嗎?”人家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你,或者答非所問,像圖片所看到的“我姓曾”一樣。
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是讓被采訪人看到你的真誠和你真的對Ta感興趣,讓人家放下戒心,愿意跟你聊。
例如:采訪那兩個出現在酷潮店的老年人,我會以驚訝并帶著笑容問:“我一直以為這是年輕人來的地方呢,您兩位肯定很潮啊!”當被夸獎后,兩位老年人會有點得意地主動地跟你聊起來。就可以將話題聊起來,將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在聊天里帶出來。例如可以用很好奇的語氣了解他們怎么會對這些感興趣,他們可能就會順便將自己目前家境和自己在家的興趣愛好都會聊一下,因為都是相關的。當知道他們經歷過那風雨十年,可以用敬佩的口吻去肯定他們的生活態度,然后可以問“那十年,你們肯定不容易啊,是什么樣的信念讓你們走出來的呢?”我相信他們會對這些侃侃而談,這個時候,我們認真地看著他們的眼睛去聽就好了,關于記錄,自己寫下關鍵詞,回頭再整理,因為你在不停低頭寫的時候,他們講的欲望會降低。
再例如采訪那兩個有紋身的人,當他們愿意聊之后,孩子可以大著膽子問問他們,為什么要紋身?我們都有點害怕紋身的人,但你們并不可怕。這樣一來可以讓那兩個人忍不住想笑,二來他們很大機率會主動跟他聊為什么紋身,紋的是什么圖案,甚至關于紋身時的感受。從他們紋身的感受去側探他們對生活的幸福度。
這也許是我平時跟別人搭訕的習慣,不一定適合于采訪,但很多人經我搭訕之后都很容易跟我聊起來。因為我關注到他們比較在意的點,他們會因為自己受到關注而產生了聊的欲望。那么多人,為什么采訪Ta?是什么讓我對Ta感興趣。且在采訪前你至少有一個短暫的觀察,可以在你的觀察下記住這個人的表情或者衣著,咨詢等,這樣在寫的時候可以多一些關于這個人的側面了解。
還有其他建議就是關于天氣,日期等各方面去聊。
如果國慶是假期,可以聊聊他們怎么不出去走走之類,這些就能順著經濟或者疫情或者工作等聊下去。
如果天氣冷,在假期還不得不出門,可以聊聊天氣,可以了解他從哪里來要去哪里?這些都可以輔助了解那個人的幸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