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在異鄉久了,思念起家鄉,思念的或許不是親人,而是家鄉的美食,以及美食背后甜甜的回憶。
上周,看到一位高中同學在朋友圈曬了一張自己燒的豌豆飯照片,饞得我直流口水。曾自詡“此生唯有好書好景、美人美食不可辜負”,真的不是空穴來風?,F在的餐館里,食物越做越精致,既滿足了食客的胃,又滿足了食客的眼,拍張照片發個朋友圈,還能彰顯自己品位高,有情調。但相比而言,我更喜歡朋友圈里那些親自燒的食物。看到新鮮的食材通過自己的雙手變成一道道美食,內心的這種歡愉和成就感,是從不燒飯的人永遠都無法體會和理解的。所以,看著那張豌豆飯照片,咽著口水,心理默默念叨著,周末自己也燒一頓!
豌豆飯,在我家鄉也叫“麥豆飯”。沒上大學前,一直以為豌豆飯是家鄉的特產,后來才發現,家鄉的豌豆飯、烏米飯、豆腐娘、薄餅等等這些一直認為是特產的美食,在其它地方也有。交通的便利,人口的流動,地域文化的趨同,早已沒有什么特產可言了。南京是一座美食城,天南地北的美食小吃都有,至于正宗不正宗,本來就是無稽之談。正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的美食伺候著一方人的口味,而地域不同,口味相異,外來的美食自然會根據當地人的口味做調整。那些硬要說,只有發源地的美食才能叫正宗,傳到他鄉根據他鄉人民的口味做了調整的美食就不正宗的人,可能也沒想到,即便同一地域,不同時代的人口味也略有差異。所以,即便是發源地的某一道美食,今天做出來的味道和50年前做出來的味道,也不會一模一樣吧。
對豌豆飯的思念,不僅僅是嘴饞,更多的是對童年的懷念。小時候,物資貧乏,雖然已經脫離了溫飽,但一個月也吃不上幾回肉。每年暮春時節,豌豆一成熟,母親就會讓我提著菜籃子去摘飽滿了的豌豆,回來燒給我們吃。每次去摘前,母親都囑咐再三:只摘飽滿的,沒長成熟的先不要摘。同時,讓我把塑料袋用線系好,綁在支撐豌豆的竹竿上,防鳥兒來偷吃豌豆。現在,家鄉的麻雀越來越少了,估計母親也不用費盡心思換著花樣綁塑料袋了,不知道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摘回來一籃子的豌豆后,母親就拿著板凳和一只大碗,和我一起剝豌豆。我指甲短,剝得很慢,但我很享受剝的過程:聞著清香,剝開豌豆皮,用大拇指把里面那飽滿的、綠得發亮的豆子小心翼翼地從上到下剝下來,讓豆子順著手指準確地滑入手心......
豌豆飯最好是用糯米,但糯米吃多了對腸胃不好。我最早發現自己腸胃不好是高中時期,好幾次胃痛得要命,但小時候,腸胃卻是好得很。即便如此,我還是從小就不喜歡吃糯米,太黏了。我沒告訴過母親,母親每次看到我能吃兩三碗豌豆飯,就誤以為我也喜歡糯米飯。其實,她不知道,我喜歡的是飯中的豌豆和肉。
因為物資貧乏,也不是每次豌豆飯里都放新鮮的豬肉。有些時候,放的是油渣,就是榨完豬油后,剩下來的一小塊一小塊金黃色油渣。油渣自然沒有新鮮豬肉好吃,但畢竟還是有肉味,只要是肉味,我都喜歡。
豌豆飯的制作方法很多,過程很簡單。我母親不是一些人筆下那種“精益求精、能變著花樣燒飯”的賢惠之人,相反,在食物上,她要求不高,能吃就行,在燒飯上,能省一道程序就省一道程序。這深深地影響了我,畢業后自己周末燒飯,也是能省一道程序就省一道程序,能吃就行,除非是有朋友來家里吃飯,或是心血來潮,我才會在燒飯上“精耕細作”。當然,這不是一個好習慣。
制作豌豆飯的“最簡單、最偷懶”的程序是:
1 . 備好食材:大米(最好是糯米,其它米也可以)、瘦肉(其它肉也可以,肉腸也可以)、豌豆。如果想要豐盛些,可以加入其它食材,如香菇、胡蘿卜......
2 . 洗好大米、豌豆,切好肉絲,一起放入電飯鍋,加入適量的水、油、鹽以及其它調料(根據自己的口味而定)。
3 . 開啟電飯鍋煮飯功能,高級點的電飯鍋有燜飯功能,
4 . 飯燒熟后,先用勺子攪拌均勻。因為豌豆密度小,煮飯過程中浮在上面一層,所以燒熟后要攪拌。
上述的豌豆飯教程是“最簡單、最偷懶”的。這個教程的一大缺點是,豌豆會變黃,顏色不好看,因為豌豆比米飯更容易熟。改進方法很多,比如:
米飯燒到6-7分熟后,再放入豌豆,用電飯鍋煮熟;
米飯燒到8分熟后,用鍋炒豌豆至半分熟,然后放入米飯,攪拌均勻,用鍋燜熟。
一碗滿滿的豌豆飯,承載的不僅僅是舌尖上的味道,還有我對美食背后甜甜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