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序(我的痛點和目的)
從八月中旬就開始關注“時間管理”,“知識管理”和“習慣管理”等這方面的知識了,原因是馬上要當麻麻了,我覺的應該系統的學習一下“人”是怎么做事,怎么學習,怎么思考,怎么行動的,這樣寶寶出生后,心里會有個比較系統的理念教育好孩子,為以后的親子關系打下堅實的基礎,不過我知道這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學好親子教育這門功課的。過了半個月的以后,發現要掌握這些知識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尤其是懂得了目標的重要性,要先確立自己的價值定位,才能有清晰的目標,這樣下來做什么事情都有方向。寶寶11月要出世,以后會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可能沒有時間系統的掌握這些知識了。
也許一時比較心急吧,在網上到處找專家,看看有沒有比較系統的理念比較適合我,同時又可以實地操作的,而不是兩三天打打雞血,每天打打卡,或者早起計劃三件事啊,番茄鐘,吃青蛙啊,這種技術類的東西治標不治本,我需要從理念系統的東西來明確掌握這些“術”的本質。九月初就了解到易仁永澄的博客和俱樂部論壇,從老大和里面小伙伴的文字來看,大家都有一種理論的東西在那里支撐著自己行為,有了理論才能堅定不移的走自己想要的方向,這種意義明確的文字,令我看到了一絲希望,這到底是怎樣的理論啊,可以節省我以后的時間學習成本呢!后來我發現,老大的理論很多都是書上的東西,但是老大又把它們歸納總結起來了,他那里有很多經過實踐證明的比較有效的工具,把各種理論知識融匯進去,成為一種可以指導實踐的模板,我看了之后,真是有一種一通百通事半功倍的感覺。天啦嚕,我就需要這種系統,我一直認為人本身就需要一種系統,但不是死板板的系統,這個系統既符合人類本身規律、可以普及的又能進行差異化調整的。目前暫時認為老大的課程里面可能有我需要的東西。所以,經過謹慎思考,希望一次性的學到他的完整體系——CEO課程,早學總比晚學好(這是賭徒心態嘛,,,一次性學習是不是有點完美主義吖?)。以后說不定就忘記了這些課或者又沒時間學習呢。不哆嗦了,趕緊正文.......
二、原來我和高效能人士的差距在“覺察力”(我的目標)
首先先參加“分身術“訓練營和”真自由“訓練營,為以后的CEO課程打下基礎。“分身術”四天的課程,最最最刷新我認知的地方,就是“分身術”的本質——積極主動。顧名思義,積極主動就是要培養“覺察力”的習慣的。請問,有誰想過這是所有習慣中最應該先培養的習慣吖?這四天的課程就是圍繞“積極主動”核心習慣來展開的。一旦確立這個首要習慣,學習“目標管理”、“習慣管理”、“時間管理”、“知識管理”都能水到渠成了。以前我對“覺察力”只是在知曉的層面上,沒有深入應用到實踐中來。現在這已經作為我生活中最核心的目標了,天天“覺察”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每做一件事想想這件事本身的目標,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會給我帶來什么意義。提升覺察力,真是解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啊。真是很流弊的第一堂課啊~~~
提升覺察力,這涉及到一個心理學的詞匯“元認知”,關于元認知的定義:
元認知,又稱反省認知、監控認知、超認知、反審認知等,是指人對自己的認知過程的認知。學習者可以通過元認知來了解、檢驗、評估和調整自己的認知活動。 ——百度百科
老大給這種“元認知”下了這樣的定義:
知道(A)自己知道(B)自己在干什么
這樣好繞有木有??我來舉個電影的“栗子”吧~~
《盜夢空間》不知大家有木有看過,有沒有理解它告訴我什么呢?我可以從“元認知”的角度談談這個電影,請看:
這部電影好燒腦啊,它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你不知道你是什么時候開始進入夢中的,這是全電影的最核心的情節。這就完全能理解什么叫“元認知”了,就是說我們用五官認知世界,眼耳口鼻心來感知世界所帶來的感受,這是一個認知過程,這過程也許是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就像電影里的男主角他知道自己在夢里,而他的學生或同伴卻不知道,前者是“有意識”的,后者是“無意識”的。但是男主角同時也知道“自己在夢中”,并且“知道自己在哪層夢中”。簡單的說,男主角知道自己正處在“夢中夢”,夢外的真實世界的他知道夢里的他的行為,并控制著夢里的他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元認知”的來源。
元認知是不同于認知的另一種現象,它反映了對于自己“認知”的認知,而非“認知”本身。
發現“元認知”的人好厲害啊,上網問度娘發明者是誰,原來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拉威爾首次提出的,出自1976年出版的《認知發展》一書中。
不過這個發明專利還是頒發給古代的一位圣人,他就是“釋伽牟尼”,出生于印度,一個真正覺悟的圣人。釋伽牟尼開悟后,發現人世間的一切不過是“因緣聚合”而成的世界,就像《金剛經》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夢里的場景都是虛假的,不應太執著,而應該用“觀照”去看待人世間的“大夢”,夢醒之后才回到真實世界中。這種“夢醒”在佛教中被稱作“開悟”,就是大智大慧被開啟,能看到宇宙時空的真相。這種“觀照”類似“元認知”,“觀照”世間的一切,觀察自己的心念,不起“貪嗔癡”,保持“正悟正覺”,最終得道開悟。可是大多數人是迷失在夢境中的,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誰,老大說的“資源我”那就是真正的自己,那個“真我”是充滿智慧的、充滿覺悟的,充滿溫柔的先天之我,它知道迷失中的“小我”是個充滿各種情緒的我,如果“小我”不提高它自己的心智水平,就永遠認識不到“真我”在哪里、“真我”是誰,它就永遠在塵世間迷失和輪回。
又不得不說《盜夢空間》的結局了,這部電影可以說是對“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的最好詮釋。導演安排的實在太巧妙了。關于中間的情節就不展開描述了,大意是男主角通過一層層夢中的死去,才能醒來回到上一層夢中,接著再死去一次,最后回到現實,才能最終擺脫夢層層境。而那個陀螺就是最關鍵的道具,它能幫助男主角分辨現狀是處在夢境還是現實。最后那個陀螺到底有沒有倒下,男主角到底有沒有擺脫多層夢境回到現實,也就是說,他的“小我”和“真我”到底有沒有一起回家呢?
“小我”就是迷失的我,如果一直處在“無意識”覺知中,往往就會對人生中的各種選擇采取盲目的態度,而不知道自己的目標,也許有些人覺得這樣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的混日子也挺逍遙自在的。因為元認知的缺乏,意識不到“真我”的存在,就會在面臨重要的是非選擇時,并不是根據理性做出恰當的行為,現實中最壞的案例就是違法犯罪,輕則會做出破壞人際關系的行為。“小我”就永遠持續在外界環境對他的感官刺激,看到什么相信什么,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滿足自己的各種欲望,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樣的人在世界中到處都有啊,這些人有權有財,過著富貴的生活。其實,物質財富并不是衡量智慧水平的良好指標。一個人依靠聰明才智擁有百萬財產,對他人冷漠刻薄的人就比那些靠誠實正直做人的人還要更智慧嗎?在佛教中稱這些人是最愚昧的,他們的意識是“無明”的,心智是未開啟的,因為不了解智慧的來源,所以他們遠離了智慧,容易被自己及別人的種種情緒所干擾,做下了許多傻事,永遠在低水平的認知中認識世界,無法脫離輪回,也就是“小我”無法跟“真我”一起回家。
如何把“元認知”能力用起來呢?
中國也有提出類似觀點的圣人,這人是“孔子”,他提出的“一日三省吾身”,也是“元認知”的體現。
孔子的學生曾參勤奮好學,同學問他為什么進步那么快。曾參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問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力?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誠實的地方?先生教的知識是否學好?如果發現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曾參說了三方面內容,前兩方面內容都是關于人際關系方面,只有最后的內容是關于學習方面的。也就是說,曾參把情商的學習看作是第一位的,學習知識才是最后要考慮的。這種高標準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水平,可以看作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能否持續高效,如果沒有這樣的高水平的自我認知,要展開其它方面的學習就非常困難了。《弟子規》就有這方面的體現,開頭就是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一開始先教育孩子什么是孝順,其次是謹慎誠信,然后要關心大眾,親近賢人,最后用剩下的精力學習文化知識。這一點從日本的生活教育就可以看出來,他們比較好的繼承了中國古代優秀的儒家文化,從幼兒園就開了一個家庭學科,灑掃應對,包括端一個盤子,包括磨一個墨,從小就教育孩子做任何事要親力親為,先學習禮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后到了小學高年級才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所以有個數據調查顯示,在全球國民素質作風上,日本在全世界排名第一。之后日本人因此說了一句,這些禮儀都是從中國學來的。 (⊙o⊙)…(中國人聽了真是汗顏ORZ。。。)
(PS:不科學不科學啊!!英國咋最后呢,這是紳士風度的國家啊~~據說是因為英國人醉酒成性,嗓門大粗魯,嗚嗚,虐了我對英國的三觀哪~~)
到此說完了“元認知”的定義及意義,用一個通俗的語言概括這個學術名詞,就是“覺察力”。這個詞匯比較淺白理明,每天時時刻刻用“覺察力”來感受當下,觀察自己的言行,把這個首要習慣建立起來后,真是一通萬事通啊,后面我會說說這幾天我具體的實踐效果。
在這里再次感謝老大,聽了老大的四堂課,作為傳統文化的專業學習者,我對自己學習的層次還有待提升啊,行動跟不上認知水平的原因,就是沒有真正弄清楚“元認知”的概念,這回第四次作業寫著寫著,聯系自己所學,對“小我”和“資源我”的存在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有了更透徹的領悟。
三、提升覺察力能力的方法(方法)
老大接下來的課程,安排的非常有智慧,語言覺知和情緒覺知課程都是關于情商方面的覺察訓練,這順序符合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和規律,先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系,自己和他人的關系,這才是教育的真正的本質。就像一個大樹一樣,沒有那個培養好扎實的根,上面就不會枝繁葉茂,頂多是稀稀疏疏的葉子,而且壽命也不會長久。同時用在自我教育和親子教育都是非常實用的,因為看清了小我的存在,可以把小我理解為長不大的孩子,對待小孩子的各種情緒的理解,我們大人會逐漸看的更加清楚,更加有同理心去正視孩子背后的心理過程,同時又是一種自我教育,哎喲喂,真是一通百通啊,有木有~~~
1、覺察力的四個層次
認識提升覺察力的方法之前,首先要了解“覺察力”的層次,這樣才能認識到自己的覺察力是在哪個層次,因此有針對性的提升“覺察力”水平,這就是我專攻國學幾年來不得要領的根本原因。老大說我們都知道人要積極主動,積極主動干活,幫父母分擔家務,積極主動發言,積極主動幫助別人等等。這是我們能理解最表面的積極主動。
啊,這是最表面的?(再次刷新了我以往的認知)
那深層次的積極主動是什么呢?
意愿--資源--選擇權--自我決定
“意愿”是最低層次的,就是前面說的最表面的積極主動,同時我認為還有一個含義,為了養成新習慣,很多人都是打了雞血似的”兩天打漁三天曬網“,很多人最后放棄新習慣,就不了了之了,這也是積極主動的表面層次。
“資源”是第二層次,對外界環境擁有控制權力,不要認為外界沒有資源,任何一個人的資源都是充沛的,但是您要敢于主動去要。
“選擇權”是第三層次,是指刺激和回應之間要有多種選擇的能力。
“自我選擇”是最高層次,指的是我們要想做一個高效能人士,就得先明確這樣的選擇動機,想選擇什么樣的人,對自己的選擇負責,而不是別人的想法,別人的選擇來決定我們的人生。易仁老師認為”高效能是手段,滿意的人生才是目的。”我們要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然后根據我們的價值觀,來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老大喜好用“本質導向”來看待問題,他說“自我選擇”才是本質導向。“選擇決定你成為什么樣的人”,你是高標準的選擇還是低標準的選擇?你是拍拍腦門行動的還是經過三思而后行的?什么樣的選擇,決定了你行動的質量,進而決定你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涉及到一個人身份價值問題了,要把這個概念理解透,可能還需要花點時間才能明確自己的價值定位。
老大說的好:“高效能是手段,滿意的人生是目的。”
什么才叫“滿意的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我個人覺得,我想要的滿意人生,就是前面所說的“小我”要和“真我”回家,不再讓“小我”像孩子似的迷失人間回不了真正的家,這是一個“悟道”的過程,一個逐漸“開悟”的過程。這是我對自己設立的一個最高標準,孔子說過,人應該先有“志”,然后才去學習。孔子從小就知道自己的志向就是成為圣人,知道自己屬于“中士”(學而知之者)之人,為了“知天命”(悟道),他從十五歲就給自己做了清晰的人生規劃。
“成為圣人”這個概念,可能很多現代人都不太理解,會感覺這個目標太宏大太空泛太另類,可是在中國古代,這個目標可是很多士大夫的做人標準啊,因為這個標準不能用世間法的概念去理解,“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佛教的術語,中國古代把“成為圣人”作為出世間法的標準。世間法的標準,就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國古代之所以被成為“天朝上國”,是因為古代的中國是“禮儀之邦”,在道德水平上都是其它國家望塵莫及的,是野蠻文明學習的榜樣,所以古代的中國經濟是非常發達的(漢唐宋明清鼎盛時期最典型),因為道德跟上來了,各種各樣的文明都非常繁榮,有人會提出疑問,中國不是有很多時期都是割據混戰的嗎?經濟被毀壞的很嚴重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中國古代朝代更迭的特點啊。這句話只能宏觀概括,但要具體看每個朝代存在的時間長度來看(周朝800年 兩漢409年 唐朝289年 宋朝319年 明朝276年 清朝268年),仔細作個橫向比較,那幾段混戰時期,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來看,只是一瞬間的事兒,代表不了主流。這就不展開分析了。縱向比較全球歷史,中國古代既和平又經濟強大的時期也是最長久的。
啊呀,話題扯遠噠~~各位看官,不要拍磚啦,不知不覺就叨叨我的以前的專業了(一個很冷門的傳統文化科目哎)。我們可以學習孔子這樣好學的心,因為一旦設立的標準不高,你學習的能力和層次也會相應的有它的局限性。
因為境界決定了你的眼界,眼界決定了你的生命層次。
所以當你做完一件事,就會想到這件事還能不能再好,有沒有達到你理想的標準,還是老大說的“拍拍腦門”做的,還是“經過謹慎思考”完成的?所以要給自己設立一個標準,老大說的做事情之前要關注目標的意義就在于此,與其花一點時間考慮清楚做事的方法,還不如先考慮清楚自己做事的標準,磨刀不誤砍柴工嘛,花時間想好了自己的標準,收益會快速提升,慢即是快嘛~~
這就提到了老大第三堂課“情緒覺察”的覺知水平的4個階段:
不知不覺—后知后覺—當知當覺—先知先覺
男主角的妻子認識到丈夫的一個inception“這是夢”插入了她的腦海深處 ,她之前一直沒察覺到(不知不覺),最后察覺到了。這就是“后知后覺”的狀態,現在我和小伙伴們都已經從“不知不覺”過渡到“后知后覺”的狀態了。這種感覺讓我們的大腦瞬間非常清晰的抓住當下的“小我”在干嗎,看著它任性的樣子,看著它的胡鬧蠻纏,看著它慢慢和“真我”和解,這種感覺真的有一種說不出的釋然啊~~~這就進入了“當知當覺”的狀態了,直接面對“小我”的發飆, 處理“小我”的問題。這種覺知水平不斷的提升過程,就是在超越以前的自己,這是一場修行,覺察自己執念和妄念,這是主動提升“小我”的心智水平的最好方法了。所以必須要先清楚自己覺察力水平在哪個階段,這樣以后做任何事情都能有一個很好的參照,知道自己做事的狀態在哪個水平。
這次學完四堂課,我更加清晰了孔子所說的含義。每天時時刻刻用“覺察力”(正悟正覺)來觀照自己起心動念,要什么,達到什么標準。首先要解決情商問題,先把自己情緒安頓好,提升“小我”的覺知水平,現在正處于“后知后覺”的覺知水平,要繼續保持,然后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用“覺察力”處理好人和事,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讓“真我”主導自己的人生。再次總結一下我的感受:從元認知的角度,根本上解決了“覺察力”提升不了的問題以后,如何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就真的心中有數了。
2、提升覺察力的方法(感謝老大提供這么強大的方法啊)
為了擁有滿意的人生,提升“小我”的心智水平,不僅僅認識覺察力的四個階段就行了,還需要了解”小我“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心理和行為模式是怎樣的,它最需要什么,它該如何在我的人生中健康的長大?
小我在干嘛:TMBRT模型
小我有哪些特點(觸發器):語言、情緒、信念列表
擁抱小我(處理機制):教練活動
和小我達成和解(調整機制):負面情緒轉化為積極意義
主動信念:白兔愛肥鵝
小我就跟孩子一樣,從3歲開始有了“小我”,它來自外界給他的信息,原生家庭、學校、社會對它的教育,還有它從小到大的經歷集合構成的信念,小我一旦形成,就成了它內心的各種各樣的信念,是紛雜多樣的,這信念可能是錯的,也可能是不全面的,可能是偏激的,如果形成了強化機制,它會長的越來越大。這里有個它的成長模型,就是甜面包熱湯模型:
小我在干嘛:TMBRT模型
用這幾天反復發生的事情做個栗子,看看“小我”是什么樣的?
1、甜-觸發器(T-trigger)
我每次看到婆婆炒了黑不溜秋的菜
2、面-動機(M-motivation)
想要吃美味的菜
3、包-行為(B-behavior)
看到婆婆炒的菜不合我的胃,會忍著不發火,不抱怨
4、熱-獎勵(R-reward)
雖然忍著看似比較自控,但其實內心還是不滿的,仍然會產生獎勵,這個獎勵就是保護自己不被婆婆嫌棄
5、湯-觸發器敏銳度(T-trigger sensitivity)
獎勵促使我每次看到婆婆炒菜經常不合我的胃,逃避忍著的情緒不斷被強化——遇到問題,感到痛苦,就逃避。
這就是我沒有處理好“小我”,一直讓它積蓄著負面情緒,不斷增強,最后它不斷長大長大,到有一天我終于忍不住了,說“不好吃”,于是叫了外賣,自己吃了。
“小我”有個動機-M,在外界不斷的刺激下(觸發器)-T,產生了行為-B,得到滿足(獎勵:保護自己的安全感)-R,每一次的行為就會使觸發器不斷強化(觸發器敏銳度)T,然后就會使行為固化成癮,小我就這樣形成了。
要想處理好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察覺情緒,情緒是最能察覺的地方,為什么不從信念開始覺察呢,因為信念不太好找到,信念可以理解為多年生活經驗形成的思維模式,這個思維模式是潛意識中的,不易被察覺到。除非你從一出生,就能“生而知之者”,就是古代老子說的“上士之人”,一出生就悟性特別好,有清晰的是非觀念,不受世俗的污染,而且也能聞道修行,時刻保持著覺知狀態。而“中士之人”,悟性就比較差了,經過多年塵世的污染,聞道之后,會半信半疑,欲望和正念經常換來換去主導著他的思維,正念強,就會精進;欲望強就會懈怠。大多數人都屬于“中士之人”,悟性沒那么好,所以要接受正確的教育,覺察自己的言行(格物致知)是否符合“道”的標準,來主導自己的下一步行為。
從情緒出發,覺察“小我”的情緒特征,就能很快抓住自己的“小我”語言,進而阻止自己說出不合時宜的話。
小我有哪些情緒特點(觸發器)
為什么要先分析情緒的特點(很重要的知識點!),請看李中瑩的《重塑心靈》這方面的內容:
關鍵句:
1、接受-就是“你這個樣子我是接受的,我愿跟你溝通”的意思。
2、分享-永遠先分享情緒感受,后分享事情的內容。
情緒感受未曾處理,談事情細節不會有效果,往往只會使對方的情緒更大。
關鍵句:
1、幫助受導者把內心的情緒感覺轉換成一些可以被下定義、有界限的情緒類別。
2、如果受導者總是想說出事情的內容、始末、誰人對錯等,可以用語言把他帶回到正確的方向(即先處理情緒),幫助他找到或發展一些表達情緒的詞匯。
3、幫助受導者把內心的情緒感覺轉換成一些可以被下定義、有界限的情緒類別。
4、一個人越能精確地以言辭表達他的感受,就越能掌握處理情緒的能力。?
老大在課上說了情緒的教練活動順序:覺察-傾聽-理解-調整-行動這里面的環節當中,最關鍵就是“理解"和“調整”部分,也就是李中瑩所說的“分享”和“負面情緒的正面意義”相關內容。
我之前在填寫語言自我覺察表時,就發現應該從念頭抓起,因為語言都是念頭來的,如果不能在念頭上制止“小我”的任性,就會一直有負面情緒,一直有抱怨指責的語言。當聽完情緒覺察的時候,我才明白負面情緒的調控方法了。經常有朋友對我訴苦,說他自己怎么情緒不好,開始跟我說事情的來龍去脈,說自己怎么不平啦,人家怎么這樣啦等等。
舉個發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吧,前不久我媽跟我訴苦了一件事,老媽現在退休了,養老金不夠,讓我老爸多給點錢,北京物價這么貴,還要出去旅游,各種支出非常大,老爸就是不多給點,說自己為家里買這買那,也花了不少銀子,自己吃飯都是湊合著吃,給大家炒菜都是很豐富的,炒這些菜都是要花錢的,爸爸從不花一分錢, balabala......就這樣訴苦了自己的委屈不平衡,我聽了這些具體內容后,不知道該怎么引導媽媽的情緒。現在聽了老大的課,應該首先問媽媽:“您現在的情緒給您帶來了什么感受?”
“憤怒?”、“委屈?”、還是“不公平?”
對這些情緒下個定義,才能知道當下是什么感受,給它一個情緒詞匯。而不是一味的發泄事情的來龍去脈,事情的對錯之分。負面情緒上來的時候,他并不是什么大問題,他只是一個癥狀,告訴我們身體生病了,需要“藥”去處理癥狀了。
當充分表達出自己的負面情緒詞匯時,就是找到了自己的“癥狀”了。這時,我們的情緒會得到平靜了。請告訴自己一句話:“每當我有負面情緒時,就表示我生病了,該吃藥了。只有給情緒詞匯作出定義,就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
和小我達成和解(調整機制):負面情緒轉化為積極意義
負面情緒都有哪些癥狀呢?我們該如何調整它們為正面意義呢?看下圖:
當我負面情緒來臨的時候,立馬看看這個表格,我當下的“小我”情緒怎么了,它是什么感受,它背后需要我怎么做,我該做出什么樣的決策,改變自己的下一步行為?
同理,當別人向我們訴苦的時候,我們也能覺察到別人的“小我”情緒,能更好的幫助他人把負面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要給情緒下定義。因為定義了負面情緒,我們的情緒會得到釋放,釋放之后,我們會看清它背后在提醒我們的弱點,接下來,我們就要去接受它了,擁抱它的弱點(又一個核心的知識點),這是一個更加超越自己的心理過程了。
擁抱小我(處理機制):教練活動+白兔愛肥鵝
想想看,媽媽經常否定我,就拿這個做案例吧,今天就全部發泄出來吧,說我能力差,“做什么事情都是三分鐘熱度,大學假期期間也不去社會歷練,找的工作也不穩定,公司也不是大公司,不是經常加班就是離家遠,什么特長也沒有,到了職場根本沒有亮點,現在意識到你能力有多差了吧。換了幾份工作,上次給你找的那么好的互聯網公司,跟上司合不來,上司也覺得你能力差,你想辭了,被同事知道,上司立馬開了你,你想想你有多弱吧。。”我當時的情緒是非常崩潰的。/(ㄒoㄒ)/~~(各種不甘,憤怒,焦慮,無能,無助,無價值),可是當時我不愿接受自己有這么差,還埋怨父母,從小到大父母從來沒有夸獎過我,總是否定我,導致我從來不敢去挑戰自己,不利用假期去實習,社會經驗比同齡人少的可憐。這個原生家庭給我帶來的傷害,讓我付出了怎樣的代價。
現在聽了老大的課之后,我慢慢理解了這個小我的情緒,去慢慢接受它,去擁抱它的“不甘,憤怒,焦慮,無能,無助,無價值”那顆脆弱的心。
真我:“嗨,薇薇,我理解你,這并不怪你,你已經做到了當下最好的自己,我聽到了你的感受,你的這些情緒都是正常的,請你跟我走,讓我們來看看你的情緒都有哪些?“(覺察-傾聽-理解)
小我:“不甘,憤怒,焦慮,無能,無助,無價值。”
真我:那我們來看看你的“不甘”是什么?
不甘表示你非常要強,你不服輸,你有顆上進的心,但是往往事與愿違,是嗎?
小我:嗯,對。
真我:它提醒你需要改變嗎?
小我:嗯,需要。
真我:其實不甘,還有一種心,就是自我非常重,把自己看的比別人優越,所以一直覺得不甘,覺得自己可以得到更好的。是不是?
小我:嗯,對,我確實覺得自己就應該比別人優秀才對,我是有這樣的野心呀,有這樣的野心不好嗎?
真我:嗯,有這樣的野心是可以的,但是過分看重自己的野心,就會給自己負擔,因為這世界上總會有比你更優秀的人存在啊。把自己放下,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樣讓自己壓力小一些。你能接受你自己的不完美嗎?
小我:額,不太能接受。
真我:為什么?
小我:這個不完美,不是我造成的。
真我:那是誰造成的?
小我:父母。
真我:父母是故意的嗎?
小我:(想了想)不是。
真我:我們無法改變既成的事實,也不能改變別人,那唯一能改變的就是我們改變自己身上想要改變的地方,對嗎?
小我:嗯。
真我:你想想,你需要改變的是什么地方?
小我:我應該改變要強的心,把自我看重這個心放下,世界總有優秀的人。我只要做好我能力范圍之內的事情,把它做到最好。
真我:是的,你想的很到位。你需要改變的是你這個信念,原諒自己,悅納自己不夠好的事實,接受既成的事實,勇敢面對它。
小我:嗯。
真我:同時,你身上的資源是充沛的,上帝給每個人的資源都是富足的,關鍵是你得去主動找到它。你相信這個信念嗎?
小我:嗯,相信。
真我:那好,接下來你需要做個決策,你下一步該具體做什么,改變現狀?
小我:是不是應該找到自己弱的地方在哪里?
真我:可以,從哪方面著手?記得我們每個人遇到的任何一個問題都有三種以上的解決方案。
小我:比如說,我總認為自己的英語閱讀和寫作不差,就是聽力和口語我實在攻不下來,要是攻下來的話,就不會成了今天的我了。
首先,我應該。。。。其次。。。最后。。。
真我:嗯。做事要靈活,方法不同,結果不同。要去試錯,不斷反饋,同時還要記住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可行的。
小我:嗯。
梳理了小我和真我的對話,演示了一場教練活動,真是讓我感到驚喜,以前的負面情緒終于找到了發泄的出口,發現我不應該讓別人的負面情緒壓倒我。我應該全面分析自己,把過去的失敗經歷當作財富,而不是一種包袱。這樣寫下來,仿佛看到了真我和小我的對話場景,活生生的演示在我面前。真我有著強大的同理心,小我不再那么掙扎了,慢慢放下了過往的包袱,釋然了,小我需要被理解,需要被愛,需要被引導,它可以放下負面的情緒,跟真我好好交流的。
四、自我覺察表是個很強大的工具
自我覺察表是個提升“小我”心智水平最好的工具,我目前是這樣認為的。我以前覺得提升“覺察力”可以在腦海里想想就可以了,但是自從參加老大課程后,刷新了我對“覺察力”的各種認知,有“元認知”、“覺察力的四個層次”、“在刺激和選擇之間有三種方案”,提升“覺察力”需要刻意訓練,最后逐漸掌握“積極主動”的核心習慣,把它用到各個領域,尤其是親子教育方面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的小寶寶馬上就要出生啦,以后可以拿“分身術”來觀照小寶寶的情緒,好好引導小寶寶,提升孩子的心智水平,讓他健康長大。
我的分身術訓練作品感受及鏈接:
后記:
1、如果你可以一直“積極主動”,你的未來會如何?
我的情商會越來越高噠,做事情會按高標準要求自己,做事效率和效果會越來越棒噠,還有,教育小寶寶有頭緒啦。
2、參加訓練營后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1)與專業知識進行整合:終于明白了,我之前所學的專業為什么不入心了。有了老大的知識體系,實操的工具,加上之前的理論儲備,對“積極主動”的理解更加深入了,原來我的所學現在有了用武之地,看看我今天的結營作業就知道啦~~~
(2)人際關系:遇到什么事情,能用“覺察力”觀照自己的情緒了,不再陷入小我的負面情緒中,心靈釋然了。當然以后還會持續保持下去。
3、三天中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1)認識了什么是“元認知”,懂得了脫離“小我”看問題,解決了一直以來我為何提升不了“覺察力”水平的問題了。
(2)與其花一點時間考慮清楚做事的方法,還不如先考慮清楚自己做事的標準,磨刀不誤砍柴工嘛,因為境界決定了你的眼界,眼界決定了你的生命層次。
(3)情緒最好覺察,尤其是要抓住情緒的關鍵詞匯,抓了它,就能解決情緒背后要解決的問題,給自己的下一步行動帶來了方向。一個人越能精確地以言辭表達他的感受,就越能掌握處理情緒的能力。?
(4)擁抱小我,與小我和解的大招:白兔愛肥鵝:Best(你已經做到了當下最好的自己)-Three(任何一個問題都有三種以上的解決方案)-Abundant(你的資源是豐富充沛的)-Flexible(做事要靈活,不同的方法會有不同的結果)-Effective(有效果比有道理重要)
(5)我和高效能人士最大的差距在“積極主動”,因為他們對“元認知”有清晰的理解,從而對自己的情緒,對待任何問題都有清晰的洞擦力,其實高效能并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弄清手段和目的非常重要,滿意的人生才是目的。
4、閱讀伙伴文章最大收獲是什么?
(1)關于親子教育文章,組內玲慧姐@黑夜彩虹1981 探索負面情緒就是積極主動的行為給我很好的啟發呢,以后要多請教這個有經驗的寶媽呢~~
如果一個孩子可以從原生家庭中獲得更多的安全感、更多的傾聽、尊重、接納、認可、鼓勵、支持,那這個孩子的小我將成長得更為健康,負面情緒的小我將不會無限強大。這就意味著為人父母者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個正向的原生家庭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2)關于輸出作品:佐江哥哥的每篇作品,都體現了男性那強悍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得不佩服他的語言組織能力,這一點我應該好好學習呀!!!@佐江 我的幸福進化啟航
一個人真的學會的東西就是他能夠輸出的東西。學習最快的方法就是把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輸出來。哪怕只是個MVP的小模型也無所謂,哪怕是一篇不通順的簡書文章也無所謂,只要你輸出了就是成長,只要你不斷的輸出就能不斷成長。
(3)關于積極主動,并不需要什么外向性格。每次上完課,朱損損總是第一個交作業啊,這強大的執行力啊,讓我不得不佩服,原來她參加了好幾個老大的課程,怪不得輸出作品這么快。真是一個效率極高的小美女啊~@讓首個元習慣開啟美好人生
過去我認為的積極主動就是雞血爆棚,只有活潑外向的高能量人才具備。對于我這種做什么都慢吞吞企圖努力做到完美的人,積極主動簡直天方夜譚。直到學了課程才知道積極主動并不需要太高的能量和外向的個性,它主要讓我們能跳出自己的慣性思維,從理性的角度看問題,在刺激和回應之間做出合理的選擇,讓自己的騎象人(理性)更好地和大象(小我)進行對話,讓小我能夠聽從騎象人的指引進行奔跑。
5、閱讀往期優秀學員的結營作品之體會
假如你的生活中真有魔法@滾去看書,大家可以看看她的作品,她的每篇作品都非常優秀,這篇結營作品,思考的深刻,用心,走心。
當你的價值不被周圍人認同的時候,當我們處于負價值狀態或是零價值狀態時,請注意最先要做的事是通過積累能力來兌換價值。能力提升則可以通過你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學習知識和刻意訓練來獲得。更為重要的是,當我們價值狀態比較低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以問題為導向,找出自己當前所面臨的問題,針對一個個現實存在的問題,去想辦法一個個解決。
這個米亞小姐好萌噠,她每篇文章風格都是風趣幽默,好像看到了一個淘氣開朗的大姐姐在那里自言自語的斗智斗勇,好可耐!!!~~~這篇結營作品,用散文的形式來和“小我”進行對話。請看:(截取了兩段)
親愛的小孩,
請你時刻溫熱一碗甜面包熱湯,
從動機到行為,從行為到獎勵,從觸發器的敏銳度到觸發器是如何被觸發,學會用本質導向看問題,學會用抓手思維來提升自我,正念前行。
親愛的小孩,
請你大膽的往前走,
牢記成長模型,白兔愛肥鵝,排毒潤膚霜,記住我們已經做到當下最好,相信對方已經做到當下最好。沒有人可以傷害到你,除非你允許。同時,請寬容對待每一個不同特質的人,不要試圖去改變他人,允許每一種特質的存在。放開自己,靈活處事,用不同的方法,獲取不同的結果。
傳播說明:根據利他主義的要求,我想為這門課程來個硬廣,是免費的哦!!!
“分身術訓練營”是由幸福進化俱樂部發起的元習慣提升類產品。活動具體內容請詳見:http://blog.hiddenwangcc.com/produc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