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傷仲永》感嘆仲永的通達聰慧因后天教育的不足被浪費,提醒后人:“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
仲永對詩詞可以算是天資聰穎,父母貪利,拉著他到處拜訪鄉鄰,未對仲永能力進行有目的的練習提升,最終詩詞文采并淪落為中庸級別。雖然《傷仲永》已經認識到天賦固然可貴,更重要的還是好的導師教育。但是在《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揭秘了像作曲家莫扎特、跳高運動員托馬斯等少年天才的成功經歷,來證實比天賦更重要的是刻意練習這種學習方法,通過正確的訓練與練習,創造自己的潛能去實現目標。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的特別之處是它有兩個作者,心理學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與科學作家羅伯特·普爾,這就意味著書中案例更嚴謹。就比如同樣是強調努力練習的重要性,刻意練習就比一萬小時定律更完善,它意識到成功并不跟練習時間成正比,而是有目的的練習,接受反饋,再針對性地練習,好導師的訓練才更重要。
雖然是兩位作者的思想碰撞,但書中所有案例都是以艾利克森博士的視角所寫,他專注于研究體育、音樂、國際象棋、醫學、軍事等不同領域中的杰出人物如何獲得杰出表現,以及“刻意練習”法則在其中的作用。曾出版過這一主題的幾部學術專著:《從平凡到卓越:前景與局限》《通向卓越之路》《劍橋專業特長與杰出表現指南》等。
刻意練習的思維導圖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提到區別卓越者和一般人的關鍵在于長時記憶及心理表征,全書分三個部分講解如何運用刻意練習學習法來達到卓越者:
第一:通過刻意練習來提高大腦適應能力來達到長時記憶。
第二:通過刻意練習創建一定數量的高質量心理表征。
第三:如何在工作及生活中運用刻意練習原則成為杰出人物。
01
其實刻意練習原則對于我們并不陌生,只不過由艾利克森博士研究不同行業和領域后,把提高表現與水平的最有效方法遵循的規律提煉出來,命名為“刻意練習”。
我們在接受應試教育所作的訓練,其實就是最常見的刻意練習。那你可能要疑惑了,明顯有些學生記憶力佳理解能力強,成績最好的學生并不一定是最刻苦的。這其中的區別在于方法,不要死記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我們對這個觀點不陌生吧。這其實也是長時記憶的培養要點:賦予意義,精細編碼;提取結構或模式;加快速度,增加鏈接。
《刻意練習》里有一個有趣的實驗,讓學生去記憶無規律數字,經過四個月的練習,他們由最開始的平均9個數字增加到13至15左右,當實驗持續到兩年時,他們竟然驚人地記住了82個數字。
還有更多在音樂、國際象棋的案例讓人相信,在精心策劃的訓練中,有目的的練習是可以克服短時記憶局限的。
對于高三學生而言,跟著老師的進度,找到自己薄弱環節,選擇經典例題和自己易錯方面針對性練習,就是有目的的練習。與之相對應的題海戰術就是天真的練習。
有目的的練習有四大特點:
具有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
專注
包含反饋
走出舒適區
《刻意練習》認為大腦像肌肉一樣可以越練越大,前提是你要學會刻意練習這種鍛煉方法。
02
當你不斷挑戰自己,走出舒適區,去構筑自己的潛能時,我們的大腦究竟會產生什么變化令我們擁有潛能?
這里就要提到心理表征。
一位患者夜間牙疼去急診,牙特別疼,連著喉嚨都疼,以為是智齒又發炎了,覺得必須開止痛藥了。結果醫生經過詢問診斷、先排除智齒因素,安排心電圖檢查、肌鈣蛋白和心肌酶譜檢測。最后確診為心梗。
即便有一句話是久病成良醫,但醫生的心理表征明顯優于患者,像上述這種復雜病例,智齒發炎可能導致牙疼,但其他病也會引發牙疼。醫生擁有的不僅僅是患者病情的事實,還有大量的醫學知識來辨別是否有其他可能,最后得出診斷意見。醫生的心理表征越復雜,診斷過程就越迅速準確。
《刻意練習》認為心理表征的一個重要好處在于,可以幫助我們處理信息:理解和解讀它,把它保存在記憶之中,組織它、分析它,并用它來決策。
在我們刻意練習的過程中,心理表征逐漸詳盡和有效,量變引起質變,當我們總是能夠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并緊跟外界因素變化,調整策略,我們往往就被其他人認為有天賦。
只要是已經形成規模的競爭行業和領域,刻意練習原則往往被最大限度的運用,以培養出杰出人才。《刻意練習》提倡我們在工作及生活中也堅持該原則,即便身體適應能力受年齡影響大,但是同樣可以改進提升,成為佼佼者。
我們甚至可以從書中學會怎么找一位好導師,以及沒有導師的情況下如何進行有效訓練和練習。活到老學到老,積極運用刻意練習原則,不讓心理適應能力被年齡所困,用后天的努力去彌補天賦不足,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