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我縣目前農村小學有“留守兒童”近1000人,農村初中“留守學生”近4000人。明陽天下國際教育培訓指出“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正處于義務教育階段年齡,明陽天下國際教育培訓他們的生活、學習和思想狀況已經引起我們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逐漸成為政府各部門的工作議題。
1、家庭教育中的親情缺失
父母進城務工,農民進城后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等問題,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并托付給家里老人或其他親人代為照看,形成的與孩子分離,由于在農村的監護人從事的都是勞力活,監護人只需求供給留守兒童衣食,情感上缺少撫慰,留守兒童遇到心理問題不能即時進行溝通,心理上缺少疏導,留守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長期得不到父母的呵護、關愛和照顧,導致他們的身心受到極大損害:長期親情缺失,情感缺少關懷,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
2、家庭教育中的單親教育
在我縣的農民工中,有一部分是父親或母親由于經常性或長期性外出務工,這些留守兒童的家庭成為隱性的單親家庭,這些隱性單親家庭的監護人不僅承擔家務,還要忙于農耕,平日與孩子缺乏溝通與交流。父親或母親由于長期性外出務工,無暇顧及對孩子的監管、教育與疼愛,使得這些孩子缺少父親的“剛性”或母親的“柔性”,父愛和母愛得不到和諧發展,孩子常表現出親和力差、情緒波動大、心理承受能力差,對兒童的人格形成非常不利。
3、家庭教育中的隔代教育
父母放心地將孩子留給他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祖輩對孫輩雖能較多關注的是物質和生活上的需求,但由于他們之間相差兩代,“代溝”非常明顯,無論是在認識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存在著代差。對孫輩的教育和管理經常感到力不從心,往往給予過多的寬容,或是過分嚴厲。動則打罵,從未有過鼓勵,加之與外界接觸太少,導致留守兒童內心封閉、孤僻任性,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礙,有的情緒消極,有的悲觀失望,有的逆反任性。
4、學校教育中的寄宿教育
目前,我縣針對農村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狀況,在各鄉鎮開辦寄宿學校,寄宿學校不僅承擔兒童的在校教育,還要負責孩子的日常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問題。寄宿學校的老師不僅僅是老師,同時還充當留守兒童的家長角色。這種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家庭教育缺失的作用: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有助于培養孩子的集體主義感,但從長遠看來,這種寄宿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養兒童獨立性,但這些兒童往往缺乏家庭親情。
二、我縣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缺失存在的問題
1、學業成績方面。
對于留守兒童學業成績,他們因父母外出打工倒致不能指導或約束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明顯的關系。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處于中等及中等以下水平,甚至有的只處于低智力水平。大部分留守兒童學習目的性不明確,沒有遠大理想,不能嚴格要求自己;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頻繁轉移、反應遲緩、缺乏靈活性、學習不主動,不能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學習習慣差 、上課隨便說話、搞小動作 ,邊寫作業邊玩,學寫潦草;學習無計劃,效率低,學習態度消極,學業成績不理想。
2、行為習慣方面。
留守兒童由于在農村的監護人只能供給留守兒童衣食,缺少健全的家庭教育,普遍形成一些不良的習性,飲食無規律、衛生不講究、行動沒約束,學習無所求等。這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成長,使之身體素質差、自制能力弱、行為習慣不好,競爭意識薄弱,對理想的追求淡薄。
3、個性發展方面。
留守兒童的個性發展很大程度上受隔代教育和單親教育的影響,教育者大都是文化水平低,教育行為都為粗暴的打、罵,基本上沒有鼓勵沒面的言辭,倒致留守兒童的個性發展表現為兩個極端:一是攻擊型:動則吵鬧打架,情緒自控力差,易沖動,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一類是畏縮型: 表現為情緒冷漠,畏懼、抑郁、自卑、優柔、寡斷、害怕與人交往等個性障礙,甚至極少數留守兒童受社會不良團伙影響,出現了違紀行為或犯罪現象(如搶劫、偷盜等)。大部分性格偏激,不太愛說話;有的自尊心相當強,極敏感,容易出現過激行為;有的情感脆弱,經常為一點小事哭泣等。
4、心理健康方面。
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心理方面偏內向,“內向”是農村留守兒童性格上的缺陷,班主任反映:這些學生平時膽小,遇事不敢作主。導致他們性格內向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父母不在身邊,學生缺乏依靠,有一種不安全感,學習、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祖輩不能解決;二是學業成績不佳,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不愿主動與人交流,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和孤獨。在專家對留守兒童在對“當遇到困難或心情不好的時候會怎么處理”的調查中,42.7%的學生選擇“把它悶在心里,不對外人說 ”,39.2%的學生“ 愿意將心中的困惑與伙伴或同學交流 ”,僅有16.8%的同學“ 愿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僅有1.3%的人“愿意給臨時監護人說 ”。
三、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思考
如何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給留守兒童創造一個充滿關愛的、健康的家庭環境呢?本人認為應從政府、家庭、學校、社會四個層面上入手,尋求對策。
1、政府搭臺,解決留守兒童產生的根源問題。
(1)政府為農民工提供就業機會,解決農民工打工難的問題。政府加快發展經濟,招商引資,促進開發與就業。如果農民工能夠在本縣城關里就業,那么農民工就能在一星期里或是沒干活時回家與留守兒童交流、監管,甚至可以在課余時間帶他們到城關游玩,彌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政府為農民工子女提供學校,解決留守兒童入學難的問題。政府在政策層面上采取措施,給予扶持,確保教育優先發展,政府必須加大對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開發城市公立學校的潛力,使在農村的“留守兒童”轉變為城市里的“隨行兒童”, 接受留守兒童在父母務工所在地就近入學。
(3)政府要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的硬件和軟件的建設。政府應協調政策和統籌資源,有效解決農村的留守兒童問題,切實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和管理。為此,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不斷為寄宿學校的教師提供學習培訓的機會,使留守兒童享有與城里的孩子一樣的教育,使教育公平、和諧發展,盡最大努力為留守兒童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
2、提高認識,切實轉變農民工的家庭教育觀念。
政府、學校、工廠要創造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提高留守兒童父母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農民工或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人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式,利用一切力量,采用鼓勵方式,積極管理留守兒童,使他們健康地成長(特別是心理健康),快樂地學習。不斷提高農民工對的家庭教育認識,特別要消除農民工觀念中“重物質、輕知識”的傳統教育理念,使留守兒童的監護人成為合格的家長。構建父母子女的定期溝通機制,以彌補父母不在孩子身邊所導致的家庭教育缺失。
3、健全機制,充分發揮學校是留守兒童教育主陣地的作用。
義務教育階段的留守兒童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因此學校是留守兒童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監管建設機制:(1)建立健全關愛留守兒童的制度,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2)要實行班主任負責制,負責留守兒童的日常思想動向,學習情況和在校安全,負責對留守兒童學習、生活、心理上的指導,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及監護人溝通,及時向他們通報情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對其學習、行為、思想進行跟蹤,班主任對個別學生還可以單獨進行交流,做到照顧全體,突出個體,在情感上多交流,學習上多給予輔導。(3)建立留守兒童與家長見面的溝通機制。引導家長在外出務工的同時,要加強與孩子溝通,要定期與孩子聯系,包括電話、書信等,要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親情和關愛,節假日多和孩子相聚,有條件的暑期將孩子接到打工地和父母共同生活,培養兒童健全人格,發揮家庭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4)教育主管部門要盡快為農村學校配齊心理教師,對留守兒童進行疏導教育。(5)學校要建立寬松學習和生活的環境。無論成績好壞,一視同仁,不可打擊、挖苦留守兒童,首先杜絕從成績上歧視留守兒童,不能有一個留守兒童因為學習成績不好而輟學,讓他們不因為學習不好而感到自卑,給他們自由成長的環境。開展豐富的文娛活動,如踢毽子、拔河、籃球、乒乓球等活動,給留守兒童有娛樂的空間,使學校成為留守兒童成長的快樂海洋,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家庭教育缺失。
4、發動力量,開展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社會工作。
呼吁全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積極探索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彌補措施。動員各種社會團體、民間力量、社工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組織形式多樣的關愛留守兒童的行動。為留守兒童解難事、解心事、解煩事;婦聯啟動留守兒童關愛行動,電信、移動啟用親情通手機、話費免費或優惠活動;發揮老教師、老年協會、關心下一代協會的作用,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家庭教育缺失。
以上是本人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問題的思考。這事關下一代健康成長的重要社會問題,如不加以重視,不僅影響他們今后的個人發展,更影響了我縣乃至整個民族與國家的文明進程。讓兒童成為現在祖國燦爛的花朵,將來成為祖國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讓我欣喜的是,我縣黨委、縣府歷來就很重視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調查研究工作,制定符合本縣實際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具體措施,推進“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深入開展。于2006年和2008年召開專題會議,制定出《德化縣打造家長放心、學生舒心農村寄宿制中小學》和下達文件《德化縣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意見》,文件要求各鄉鎮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與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門密切配合,加強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要積極整合社會各方面教育管理資源,開展“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管理網絡,還要求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有關部門要加強調查研究,根據意見精神,結合實際,認真制訂“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具體措施,推進“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深入開展。為我縣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優越的大環境,充分體現黨和國家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本文轉自明陽天下國際拓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