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心即理”,既然“人心即天理”“萬事萬物皆藏于我心”,事物之理都在我心中潛伏著,那么解除苦難的辦法與策略當然也藏潛于心中,只是由于各種欲望太多,被蒙蔽住了而已。
? ?而“致良知”,就是要把心中過多且不切實際的各種欲望清除掉,讓心停留在一種清澈澄明的本然狀態,這是一種“本來無一物”的境界。約束自己、克除雜念必須要徹底干凈,做到一點私欲都沒有,這樣才是理想的境界。有一點點私欲存在,那么眾多亂七八糟的惡念就會受到吸引,接踵而來。 就如戒煙者一旦克制不住抽了第一根煙,而后就會無法停止,也就達不到戒煙效果了。
知行合一,知行的本體就是良知,是不能分開的,只要自己的良知不被各種欲望隔斷,知行發生的過程就是自然而然的。一個人心里有了一個想法,就是行動的念頭萌生了,而一個人切切實實去行動,就能使這個想法得以實現;所以說,產生去做一件事的念頭,就是行的開始了,而行動,則是實現理想的保證。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充滿著各種機遇和挑戰,更有著許多誘惑和選擇,如果我們拒絕不了那些誘惑,就會玩物喪志,虛度時光,從而與美好的夢想失之交臂。 所以樹立志向很重要。
其實志向的確立,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化為一幅生動、逼真的心理圖景,并讓這幅心理圖景活動起來,成為影響自己思維及行為的源泉。換一句話說,就是要在頭腦中看到自己的志向,然后不斷以行動來強化它,穩定它。 想象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不斷地想象能強化某一種思維模式,這類似于吸引力法則的運用,構建想要的事物并具體化,讓你的信念和意志貫注到里面,從而使一個人具備很強的承受能力和行動能力,表現出驚人的力量來。
確立志向的方法:
首先,在心中思索、想象自己想要達成什么樣的理想,要盡量想得清晰,確立一個具體的目標。
其次,找出自己樹立志向的動機或意義,想清楚為了實現目標自己要做些什么,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最后,以行動來實踐、證明自己的志向,在行動中不斷強化自己的信念,調整自己的心態,讓志向成為生命中最 重要的開端。
有了志向并為此努力。苦心人,天不負。老天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的人,當他歷經了種種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在近乎絕望的境遇中,以一種執拗的方式堅持心中的志向時,上天就在不知不覺中為他打開了一扇連他自己都無法相信的大門。
欲速則不達
王陽明認為,在為學求道的過程中,不能有過于急迫的心理,這也就是“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如果十分急于學習一件事,在強烈的動機下,當時也許學得比較快,也有些收獲,但如此學到的知識是不牢固的。
? ?也就是說,我們確立了一個志向,要在一種放松、專注的狀態下學習,才能更好地達到目標。說明無論做任何事,我們都要培養一種過人的耐心,專注于邁向目標的一個個具體的過程中,這樣方能獲得最佳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人類在學習某一件事的過程中,經過反復刺激,在大腦里會形成與這一件事有關的“思維模式”。如果他沒有受到過于強烈的動機所迫使,經過學習而形成的“思維模式”就會非常廣泛而靈動,能夠想出很多預案,對其他的事就能隨機應變,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這就是“智慧”。
但是如果動機太強烈,學習所形成的“思維模式”就會非常僵化,也可以說,在這種情況下學到的,僅是一種解決固定問題的非常刻板的知識而已。如果事物一有變化,他的思維模式就會受到阻塞,無法想出正確的應對方法。
由此可見,我們的心就是一種能力,能隨著學習和磨練的程度而提升自身的境界。
心只有隨時保持在鎮靜的狀態中,才能明察其勢,隨機應變。
? ?一個人在社會中會遇到許多煩惱之事,如果涵養不夠,沒有耐心的話,一碰上不合自己心意的事,馬上就心浮氣躁,沖動起來,結果釀造出一些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情來,遺恨終生。
? 我們大家的欲望和愛好太多了,在追求自己人生目標的時候,被這些欲望和愛好耗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所謂“業精于勤,而荒于嬉”,我們沉浸于欲望和愛好嬉戲中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自然就被它們所消耗,荒于嬉了。所以,我們只要做好最重要的事,專注其中。
平時由于要面對各種事物的牽累干擾,人難免會有放逸之心,如果心神散亂,那么心靈本來具有的智慧就會被蒙蔽,人就不能正確應對千變萬化的環境。
一個人要想過得幸福,保持鎮靜也應該成為我們的第一要義。心靈只有時時處于平靜的狀態,面對諸多的繁瑣事情時,才能保持頭腦的清醒,有條不紊地加以處理,避免搞得手忙腳亂,甚至把本來好好的事情搞砸。
心靈只有時時處于平靜的狀態,面對諸多的繁瑣事情時,才能保持頭腦的清醒,有條不紊地加以處理,避免搞得手忙腳亂,甚至把本來好好的事情搞砸。
? ?要達到內心平靜的境界,就要在存養心性上下功夫,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地方是不受外界干擾的,而我們之所以會受到外物的紛擾,就在于各種物欲蒙蔽了心性的光明,所以我們要慢慢磨練自己,有時間也可以靜坐一下。
? ?靜坐的方法很簡單:暫時什么也不做,放松身體,收攝思想,自然地、靜靜地觀看著心頭各種念頭的來來去去,盡量不去跟隨它們進行聯想,保持內心的清靜。
靜坐得久了,身心體驗到了寧靜、協調的感覺,就能培養出一種從容不迫、鎮靜自若的氣度來,以此來應事接物,不論做什么事都能比以前更有耐心了,這樣智慧自然就能從中生發出來。
一個人的本心,是無動無靜的。靜,是說心的本體;而動,則是說心的妙用。如果害怕心容易動,則是荒廢其用了。 所以君子修身做學問,不要拘泥于動靜。
? ?在靜的時候,能感覺到空靈的狀態,但也不是一無所有,而是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動機,所以便能與“道”相應。在動的時候,此心常定而未嘗有一物在里面,所以內心寂然不動。寂然不動,方能感而遂通。
在學業和事業上,要想獲得超人的成就,同樣也需要修煉自己的定力。
? ?定力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能否集中注意力。如果沒有定力,就做不到在需要的時候,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做事情時就容易走神,難以達到全神貫注的狀態,干一會兒事情就想去干別的事了,即使能勉強堅持干一件事,其工作效率也會很低。這樣,本來很強大的能力,只能發揮出極為有限的一部分。
如果能夠培養自己的定力,集中全部精力做好當前需要做的事情,就能進入一種超乎常人的境界。
要培養自己的定力,先要養成一種 隨時注意放松的習慣,很多時候,一個人處于緊張的狀態,正是他易于受到外界的刺激和干擾。
? ?所謂放松,就是要保持身心的松馳和開放性,不必對環境中的各種刺激物都做出反應,而是靜靜地任由它們在面前出現,然后從容自如地加以選擇,不理會那些負面的信息,讓它們帶來的干擾慢慢地消逝。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