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單位同事做了一個很有趣的小程序,可以將自己的名字和城市合成到一張已經設置好的機票圖片上,發在朋友圈里,佯裝隨時要乘機出發。我們笑稱它是裝逼程序。
我跟風制作了一張去里約熱內盧的機票發到了朋友圈,配上一句話:我的里約大冒險即將啟程。沒想到短短半個小時就收到了20多個贊和90多個評論,創造了我朋友圈評論數的記錄。
朋友們發來的評論,總結之后有以下幾種類型:
羨慕型:
笑笑:這樣的好機會,羨慕嫉妒但不恨
糖糖:哇,好棒啊!無限羨慕中……
君:我靠,好棒!
擔心型:
九姐:安全第一,比賽第二。
偉業:注意安全!
芹:注意行李安全!
環姐:注意安全。
懷疑型:
冬冬:PS的吧?
水櫻:真的假的?
豆子:真的假的?
曉風:這P的,假……
無論是什么樣的反應,一張小小機票,竟然引發了那么多的人來圍觀,真的出乎我的意料。原來,有那么多的人,都在關注著遠方啊!當然,或許也是奧運會的魅力。
我的一個朋友D,三天前才聽說她向原單位提交了辭職報告,今天就看到她的朋友圈已經到了桂林的遇龍仙境,夢幻般的山水和超美的民族服飾,引來了眾多朋友的圍觀羨慕。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你在辛勤工作,苦逼干活,她已天高云淡,悠閑自得!
是啊,當我們每天被繁雜的工作壓彎了腰,跑斷了腿;當我們從早上打卡“嘀”的那一聲開始,就有做不完的瑣事,受不完的壓力和加不完的班時,再看看那些悠閑漫步在海邊或者徜徉山水間的朋友圈時,只能捂著胸口,心里流著眼淚,告訴自己:寶寶心里苦,寶寶不哭。
是的,我們不就是現實中,常常感覺身體被掏空的那部分人么?
最近最流行的職場神曲,莫過于彩虹合唱團的《感覺身體被掏空》,沒聽過的童鞋,可以聽一下,感覺一下是不是似曾相識?
“……有一個老板叫做大衛,下午六點出現眼神恰似黑背,手里端著一壺熱騰騰的咖啡,嘿嘿嘿我們要不要來開個會……感覺身體被掏空,我累得像只狗,我才不累,不累!十八天沒有卸妝,月拋帶了兩年半……”看到這一段,有多少人點著頭,表示太特么一根釘子戳上心上,鮮血淋漓了呢?
這樣的加班狗,有誰不羨慕詩與遠方啊?
兩年前,我問一個剛剛申請離職的同事,你離職手續還沒有辦完,怎么就已經把去西藏的機票給訂下來了?
她一邊晃著小腿,一邊看著西藏旅游攻略,一邊跟我說:當然要早買啦,不然機票沒折扣,那該多貴啊。本來這份工作已經將我折磨得快不成人形了,想出去旅行換換心情,還要多花冤枉錢,豈不是雪上加霜?
我問她:到底是因為要旅行,你才辭職的,還是因為工作太累,你想通過旅行休息休息?
她聽了我的問題,眼睛從電腦熒幕前離開,沉思了一下,轉頭回答我:“只是為了要去旅行。因為,工作的辛苦,是無法用一次旅行來消散的。即使短暫緩解,回歸工作之后,痛苦感隨之而來。真正能讓你從工作壓力中舒緩解放出來的,是對工作的認同,對工作感興趣,認定工作與你的未來緊密相連。而我,在這份工作中完全感覺不到,那不如去旅行,旅行之后放空自己,重新出發找到適合自己的落腳處。”
年初時,許巍演唱,高曉松作曲作詞的那首《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引起無數茍且當下的人的共鳴,高曉松在同名文章里曾經說到:“如果我的錢只夠旅行或是買房子,那我就去旅行……生活就是適合遠方,能走多遠走多遠;走不遠,一分錢沒有,那么就讀詩,詩就是你坐在這,它就是遠方。”
那時,看到這一段,我深深震驚,深深羞愧,因為我和大多數茍且眼前的人一樣,正在緊密關注著房價,關注著薪資,關注著柴米油鹽。常常為房價繼續高漲而傷感,為薪資不升反降而惆悵,為柴米油鹽已經那么貴了而心慌……
我只剩羞愧,連當下茍且都過不好的人,何來談遠方?
前兩天,我和人事的同事面試一個應聘者J,這位90后的小伙子在北京工作了三年,先后從事過兩份工作,但離職原因一欄,他全部填寫了主動辭職。
我問J,為什么兩份工作,都是你主動辭職?
他回答得坦率:因為要去玩。
J是一個熱衷旅行到癡迷的人,他大學畢業時,就計劃好先去北京工作賺錢,賺到足夠的錢,他就辭職去旅行,所以,第一份工作他干了半年后,攢夠了錢,就辭職去了西安、西藏等地,深度游了45天。
結束旅行之后,他再次回到北京,找到一份旅行社網站編輯的工作,工作了1年之后,他再次辭職,做了一次歷時三個月的騎行。
我聽了他的經歷,不禁心生羨慕,可是作為面試官,我知道我的職責:為單位挑選出合適的員工。
于是,我問他: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和一份重要的工作,同時擺放在你的面前,你會如何選擇?
他想了想,回答我說:工作吧,因為……近期還沒有旅行的打算。
我扶了扶滑下鼻梁的鏡框,跟旁邊的同事相視苦笑,結束了面試。
是的,雖然,我知道他急需要一份能夠糊口的工作,可是我們還是沒有辦法錄用他。因為我們知道,未來的某一天,他突然想要去旅行了,就一定會立即放下工作,頭也不回地奔向遠方。
晚上跟女友吃飯,說到最近的工作狀態,她說我目前狀態還不錯,各種激情四射。我笑著跟她說,其實我也常常有身體被掏空的感覺。
想想也是,每天,滿負荷工作至少8小時,回家后,除了吃飯和陪兒子玩一兩個小時,剩下的時間,要么看書,要么思考,下一篇文章,我該寫什么。
所幸的是,我很喜歡目前的工作和狀態。
吳曉波在吳曉波頻道里回答用戶提問,一位即將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問他,一份銀行的工作,一份程序員的工作,哪一個更有前途。吳曉波的回答是更有前途的必然是你感興趣的那個。
這個回答,深得我心。
在職場上的人,有誰沒有過“感覺身體被掏空”的狀態?每天,你是不是要開一大堆會議?是不是要忙各種或緊急或瑣碎的工作?午休?下班?不好意思,忙不完,是不能午休,不能下班的。
當我們無法詩與遠方的時候,當我們茍且當下,尚無法從容應對的時候,當我們感覺自己的身體被掏空的時候,試著為自己找一個看到未來的興趣點,或許,我們就有可能似“**腎寶”那樣,找到TA好,我也好的感覺。
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 ? ? ? ? ? ? ? ? ? ? ? ? ? ? ? ? ? ?文/大俗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