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幾天出去游逛,看到的、聽到的感受頗多。
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
“感受”這兩個字含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麗,聞聲音而知其悅耳,也是感受。一種美麗的顏色,一種悅耳的聲音,各人所感受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
比如路邊有一株柳樹,你看見它就覺得可以供人乘涼;我看見它就覺得美,可以入畫;又有人也許覺得它可以做家具,亦或有人覺得它不該長在那里。
再比如說在旅游景區,看見一個殘疾人正在努力的手搖他的輪椅前行。我會覺得他的生活一定豐富多彩;你見他,便會發慈悲心,上前推他一把;別人見到他,也許立刻發誓: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亦或有人會暗自嘀咕:都這樣了,還出來干嘛?每個人的反應不同,是因為感受到的力量強弱各異。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世間天才之所以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偉大的創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比一般人的強烈。比方詩人和美術家,你見不到的東西他能見到,你聞不到的氣味他能聞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就是請伯牙為他彈琴,他也只能聯想到彈棉花的。
感受也可以說是領略,不過領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僅是最活躍的人,也是最能領略的人。
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有的人只管滿口吞咽,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的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
能處處領略到趣味的人,不至于岑寂,也不至于煩悶。朱子有一首詩說:“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一種絕美的境界。
你姑且閉目思索,把這幅圖畫印在腦海里,然后遐想這半畝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用這首詩比擬人生苦樂,多么愜適!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為他們的“半畝方塘”中沒有“天光云影”,沒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便是領略來的趣味。
圖片發自簡書App
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資,一半也由于修養。
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物理學有一條定律:兩物不能同時并存于同一空間。這條定律在心理學方面也可以說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為心太忙,不空,所以不靈。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是永遠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沉寂,或者我還可以進一步說,你的心界愈空靈,你愈不覺得物界喧嘈。所以習靜并不必定要進空谷,也不必學佛家靜坐參禪。
靜與閑也不同。許多閑人不一定能領略靜中趣味,而能領略靜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閑。在百忙中,在城市喧嚷中,偶然丟開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驀然似有一道靈光閃爍,無窮妙悟便源源而來。這就是忙中靜趣。
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聰明過度的人,只是對著沒有趣味的人,要勉強同他說應酬話,才真覺得苦。對著有趣味的人并不必多談話,只是默然相對,心領神會,便覺得朋友之間的無上至樂。
余生,努力做個有趣的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