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頭記》共出現480多位女性人物,占據了全部人物數量的三分之二。
本文考察《石頭記》眾多少年女性人物,發現主要人物實際原型大多數是男性,而且是中老年人。凡是認為《石頭記》寫了眾多少年女性人物的讀者和研究者,都上了狡猾的作者“真事隱去”的當。
《石頭記》主要人物是少男少女還是老年男人?
所有掉進大坑里面的人,都沒有好好看作者和脂硯齋一再提醒你們的“真事隱去”。完全按照字面描寫去理解、解讀《石頭記》,必然掉進作者“真事隱去”的大坑里。
《石頭記》里面的主要人物,看表面都是少男少女,女性特別多,十二金釵,十二官,很多丫鬟,這些人全部都是女性。
但是,《石頭記》一開始就提醒讀者,“真事隱去”。所以,《石頭記》的主要人物到底是不是少男少女,女性為主,需要仔細考察。
《石頭記》女性群體
《石頭記》的女性人物眾多,而且大多數能寫詩。
這個在歷史上非常少見,找不到對應的人物原型。
《石頭記》的女詩人群體
《石頭記》的女詩人,經常結詩社。
《石頭記》的女詩人的寫作水平,在明末清初全國屬于一流水平,不低于二流水平。
《石頭記》的女詩人居住的地方,是在都城金陵,大城市。從生活描寫可以看出,不是極端落后、蠻荒、偏僻的地區。
中國歷史的記載
中國歷史特別注重對于文學能力的記載,每一個人,如果有文學能力,會寫詩,一定會記載下來。正史、地方志、筆記野史、文人文集都會留下記錄。
中國古代的詩,有交際功能,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會寫詩的人,一般都和別的詩人倡酬往來。即便詩人自己的詩集不能流傳下來。唱酬對象也會記錄下來,至少留下詩歌的題目。
中國古代詩歌的結集有幾種方式。
詩人個人的結集。比如《李白詩全集》、《杜甫詩全集》。
詩社的合集。比如《西昆酬唱集》。
唱酬對象的記錄,比如某個詩人的個人專集,在自己的詩歌原作之后會附錄別人唱酬的作品。
區域性的文學結集。比如徐熥的《晉安風雅》,選錄了明末福建福州詩人的詩作。
流派選集。比如《江西詩社宗派圖錄》。
體裁選集。比如只收入律詩的《瀛奎律髓》。
朝代總集。比如《全唐詩》。
跨代總集。比如《全上古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詩》。
性別總集。比如鐘惺編選的專門收入歷代女詩人作品的《名媛詩歸》。
所以,在中國古代,如果會寫詩,不管水平高低,能力大小,流傳面寬窄,幾乎不可能不留下記錄。
《石頭記》女詩人群體沒有現實原型
中國古代,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受到壓制。認識字的不多,會寫詩的就更少。所以,女詩人幾乎是鳳毛麟角。因此也特別受到珍視,必定會記錄下來。如果《石頭記》女詩人群體是真的,一定會有記錄。如果沒有記錄,找不到現實原型,那么這些所謂的女詩人一定是假的。
在明末清初,乃至整個幾千年的中國文學史,都找不到《石頭記》這樣大規模、高水平的女詩人群體。
有理由認為,《石頭記》的這些會寫詩的女性的性別都是假的,可能全部都是男性。
這些人居住的地方可能也不是都城金陵,但是也不是很偏僻的地方,也是大城市,靠近文化中心,可能是次中心。明末清初,文化中心是北京、南京、蘇州、杭州,次中心是福建福州、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等地。再結合《石頭記》提到鮮荔,氣候溫暖,福建福州的嫌疑就很大了。這個在《石頭記》地理部分有專門考證。
《石頭記》的女詩人,推崇唐詩。明朝推崇唐詩。清朝推崇宋詩,有宋詩派、同光體。明朝的福建福州詩人有一個晉安詩派,是極端推崇唐詩的,他們的詩歌理論、詩學觀點和《石頭記》的女詩人很接近。
明末福建福州的晉安詩派的主要成員,正好就是徐興公作者說主張的秦可兒、賈珠、絳珠原型徐熥,《石頭記》作者、賈寶玉原型徐興公,賈母原型曹學佺,薛寶釵原型謝肇淛這些人。
徐興公作者說,考證得出結論,《石頭記》主要人物之中,除了脂硯齋、齡官原型名妓林雪,鴛鴦原型名妓董小雙之外。十二金釵、十二官,全部都是男的。這個結論非常合乎情理。
《石頭記》的性別錯位現象
很多研究者注意到《石頭記》存在著嚴重的性別錯位現象。
李夢圓《紅樓夢》人物“性別錯位”研究認為:《石頭記》中的女性人物“具有傳統要求男性具有的君子之風、丈夫氣概,背離傳統對女性卑弱低賤的性別定位。”
林黛玉具有男性化特征。有學者發現她“竟與叱咤風云的武人鄭成功有密切關系”(張鑠),甚至有人驚呼“黛玉若是男子,必是左宗棠”(實齋)。
林黛玉經濟獨立,是才子風流的詩魔:擁有非凡的自信,傲人的風骨,爭勝的氣性,壓人的膽魄,與傳統對女性“自命卑弱”“甘居人下”的定位格格不入。率性任情的隱士:性格率真,講話直來直去,有一些狂傲。剛烈不屈真勇士,這些都是男性化特征。和原型林寵完全吻合。林寵字異卿,號墨農、閬仙,死于甲午年,就是畸笏叟。
薛寶釵具有男性化特征。是博學多識的通儒:知識淵博、無書不知。風度翩翩的真君子:從來不愛女性化妝品,花兒粉兒。不住閨房、而居“陋室”。并且表現出男性化的君子風度。和原型謝肇淛完全吻合。
賈探春具有男性化特征。《石頭記》第五十五回,賈探春說:“我但凡是個男人,可以出的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業,那時自有我一番道理。”
高曠樸直墨生香:具有非常高雅的品味和情趣。廉明毫察眼界新:不服人管,背離傳統對女性溫柔順從的性別定位。具有強烈的自尊自愛之心,背離傳統對女性地位極其卑下,沒有自主權和獨立性的性別定位。不甘人下抱負高:具有傳統希冀男性具有的自強不息、經天緯地的遠大抱負。探春以典雅之姿、治平之才、雄奇之志,達到了雅士、謀士、勇士的結合。和原型邵捷春完全吻合。
史湘云具有男性化特征。“性格男性化”(王意如),具有“須眉氣象”(蔡義江),具有英朗之氣、豪俠之氣、剛直之氣。
《石頭記》中描寫湘云女扮男裝之處頗多。
豪邁。馮家眚評其為“豪邁不羈”,李少和言其是“嵇康、李白式的‘豪放’”。
史湘云毫不符合傳統對女性“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的要求。
史湘云英氣奪人、爽朗豪邁、剛直義氣。和原型張燮完全一致。
王熙鳳所具有的男性化特征是有目共睹、非常明顯的。
王熙鳳外號鳳哥,鳳是雄性,哥也是雄性。
王熙鳳從小在家族中充當男孩教養,與男孩為伍,而且還與西洋的東西接觸十分密切,其生長的環境具有開放性。
王熙鳳性格狠毒,可比曹操。
王熙鳳在行為上好似男性,表現在其要強、獨占、如野夫、市儈,爆粗口、耍貧嘴;似手握重權的貪官,收取賄賂;如領袖人物,治平有術等諸方面。
馬旭稱其為“男性化的美女”、“在生理上是正常的女性,但在心理上頗為男性化了”。
俞平伯言其“不僅可以比并男子,且可能勝過男子”。
馬克夢說其是“《石頭記》里性別錯位的女人中最潑悍的一個”。
王富鵬稱王熙鳳的“性格整體顯然背離了所謂‘女性原則’和社會所希冀的女性特征”,而她“性格中的男性特征也即其陽性特質是比較突出的”。
王熙鳳可謂是《石頭記》中最“爺兒們”的。和原型陳一元完全一致。
《石頭記》其他具有男性化特征的人物還有“耶律雄奴”芳官、“韋大英”葵官、豆官、妙玉、賈母、李紈、香菱、薛寶琴、邢岫煙、賈惜春、紫鵑、平兒、秦可兒、趙姨娘、馬道婆、王夫人、花襲人、晴雯、智能兒、金釧、彩云、尤三姐、劉姥姥、小紅、繡橘、侍書。芳官、葵官、豆官,都曾經扮成男子。
《石頭記》中的這些女性人物大量體現出男性化特征,原因就是這些人的原型本來就是男的,只不過為了“真事隱去”,才被作者改成女性的外形,內在的男性特征是改不了的。
《石頭記》人物的年齡混亂
《石頭記》人物的年齡混亂,到了泛濫成災的程度。
《石頭記》對于時間的表達非常混亂。對于時間的敘述并不是實錄。
通觀《石頭記》前80回,時間跨越了17年,敘述的故事也主要發生在少男少女們6、7歲至16、17歲的時間段里,但書中主要人物除賈寶玉的心理年齡忽大忽小外,其余如林黛玉、薛寶釵、賈探春、史湘云、花襲人、平兒等的心理年齡從頭到尾沒有多大的變化,大約總在15歲左右。
賈寶玉的年齡忽大忽小。根據推算,第三回寶玉出場時應為7歲,但文中直敘他是一位“青年公子”;第六回,就與襲人有云雨之事(其時只有8歲);第五回,秦可卿向寶玉介紹其弟秦鐘時說:其弟“和寶二叔同年”,但到了第八回,作者介紹秦邦家事時,實寫秦鐘“今年十二歲”,根據推算,此時寶玉僅8歲。
第三回,林黛玉入賈府時6歲。第三十九回,林黛玉應為13歲,可其自稱15歲。
《石頭記》第三十三回,王夫人自稱是“五十歲的人了”。按照這個年齡推算,到賈元春死時,王夫人也就是五十四、五歲,只比賈元春大十一、二歲,而賈元春又是第二胎,這怎么可能呢?
賈元春,有兩個說法,比賈寶玉大一歲,大十歲。
史湘云,稱林黛玉林姐姐,又稱林黛玉林妹妹。
晴雯的實際年齡是十八歲,賈寶玉《芙蓉女兒誄》卻說晴雯死的時候十六歲。
花襲人,在書中的年齡是十幾歲。花襲人十年前又曾經侍候過史湘云,那時候花襲人只有幾歲。這是不可能的。
花襲人又回憶十年前和史湘云的事情,也說明十年前兩人已經是成年人。
薛蟠。11歲的薛蟠就與人(19歲的馮淵)爭妾;11歲便“終日惟有斗雞走馬;游山玩水”;11歲便被定論“老大無成”;11歲便為皇商,戶部掛個虛名,支領錢糧,親自入部銷算舊賬;第九回頑童鬧書房時,12歲的薛蟠便動了“龍陽”之興,16歲的賈薔稱他為“老薛”,薛蟠給我們的印象似乎沒小過。
薛寶釵。薛寶釵上京是為了“待選”,其時只有九歲。看看被選人宮中作女史的賈元春,入宮時約為20歲。康熙、雍正選秀女都是13歲以上,薛寶釵在這個年齡“待選”,年齡似乎太小點。
賈蘭、賈環、惜春、巧姐、板兒、雪雁總長不大。
《石頭記》里面的幾個奶媽的年齡又偏老偏大,又老又糊涂又討厭。
《石頭記》的人物年齡問題,總結出幾條規律。
第一,《石頭記》的人物年齡是有詐的,大部分是虛寫。
第二,《石頭記》的人物年齡,作者根據情節需要隨時更改,任意安排。
第三,有眾多明顯的痕跡可以看出,作者故意壓低了主要人物的年齡。
《石頭記》作者年齡
《石頭記》序言,作者說自己懊悔當年沒有聽父兄教諭。這個起碼應該是中年人的口氣。
綜合《石頭記》版本流傳的情況,和脂硯齋的批語透露的信息。《石頭記》寫的是很久之前的事情,是老年作者對青年時代的回憶,而且書中人物原型實際年齡是中年人,書中描寫為少年人。作者在壬午年死去之后,又過了很多年,《石頭記》才開始問世流傳。又過了很多年,有人補做了后四十回,成為一百二十回的《紅樓夢》。
脂硯齋批語揭示,懷念兄弟之情是寫作《石頭記》的最初意圖和主題。
脂硯齋:“蓋作者實因鹡鸰之悲、棠棣之戚,故撰此閨閣庭幃之傳。”
鹡鸰之悲、棠棣之戚,都是講兄弟之情。《石頭記》又是閨閣庭幃之傳。
實際上,脂硯齋已經明明白地告訴你了,《石頭記》字面寫的是閨閣女子的傳記,實際上懷念的是兄弟,是男人。
《石頭記》序言,只說:“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釵哉。”根本沒有提到兄弟。這就是故意將“真事隱去”。
《石頭記》的作者有一兄一弟,都比他早死。
《石頭記》的作者是自然死亡,他的兄弟可能也是自然死亡,不是早夭。弟弟棠村還寫過《風月寶鑒》的序言。
假定作者的兄弟死的時候至少四十歲,那么作者開始寫作《石頭記》的時候至少四十五歲,寫十年之后死去,死的時候至少五十五歲。說明乾隆曹學的時間表完全不成立。
人生到中年發生的重大事件最多。《石頭記》作者寫兄弟的故事,一定是寫中年時候的故事為主。所以,《石頭記》中的人物,應該都是中年人。“真事隱去”之后,中年人變成少年人。
徐興公(1570-1642),寫作《石頭記》的時間大概是1630-1642。哥哥徐熥(1561-1599),弟弟徐熛(1576-1630)。這個時間表遠比乾隆曹學更為合理。
《石頭記》是技巧高超的成熟作家的晚年作品,作者在寫作《石頭記》之前寫了很多小說作品。但是作者年齡已經到了晚年,精力不濟,經濟又困難,沒有寫完就死了。這些都符合徐興公的特征。
這個可以看出兩點,第一,乾隆曹學的時間表,乾隆時期的曹雪芹創作《石頭記》是完全不能夠成立的。
第二。《石頭記》故事里面的人物不是少年人,而是中年人。作者老年開始寫作《石頭記》。這樣的推測最為合理。
結論
《石頭記》的女性詩人群體,絕大多數都是男人。《石頭記》的主要人物,那些少男少女,實際原型都是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林黛玉、薛寶釵、薛寶琴、香菱、秦可兒、王熙鳳、賈元春、賈迎春、賈探春、賈惜春、李紈、妙玉、邢岫煙、巧姐、花襲人、晴雯、雪雁、紫鵑、茜雪、艾官、芳官、菂官、藕官、寶官、玉官、葵官、豆官、蕊官、茄官、金釧、玉釧、平兒、劉姥姥、尤氏、尤二姐、尤三姐、傅秋芳、賴嬤嬤,全部都是男的。賈寶玉和花襲人并沒有一腿,秦可兒和賈珍并沒有一腿,你們想多了。
參考資料:
李夢圓:《紅樓夢》人物“性別錯位”研究
王克恩:紅樓夢人物的“性別錯位”
雷宇輝論《紅樓夢》人物年齡錯亂問題
魏晉風:《紅樓夢》人物年齡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