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講《石頭記》中的戲曲。《石頭記》中的《長生殿》不是清朝人洪升寫的,《續(xù)琵琶記》也不是清朝人曹寅寫的。
徐興公的戲曲收藏
徐興公是大藏書家,愛好戲曲,收藏有多種傳奇劇本。
徐興公《紅雨摟書目》卷三「傳奇類」:
《溫太真玉鏡臺》《白江洲青衫淚》《鐵拐李借尸還魂》《鐵拐李度金童玉女》《陶學(xué)士醉寫風(fēng)光好》《蕭淑蘭情寄菩薩蠻》《開壇闡教黃梁夢》《呂洞賓三醉岳陽摟》《包待制智斬魯齋郎》《包待制智勘后庭花》《呂洞賓桃柳升仙夢》《馬丹陽三度任風(fēng)子》《杜蕊娘智賞金線池》《錢大尹智寵謝天香》《鄭孔目風(fēng)雪酷寒亭》《大婦小妻還牢末》《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玉蕭女兩世姻緣》《杜牧之詩酒揚州夢》《李亞仙花酒曲江池》《李云英風(fēng)送梧桐葉》《謝金蓮詩酒紅梨花》《荊楚臣重對玉梳》《裴少俊墻頭馬上》《禰正平漁陽三弄》《兩和尚翠卿一夢》《木蘭替父從軍》《黃崇嘏女狀元》《楚襄王高唐夢》《鴟夷子扁舟五胡》《張京兆閨閣畫眉》《陳思王洛浦懷舊》《倩女離魂》《錢大尹智勘緋衣夢》《竇娥冤感天動地》《呂洞賓三度城南柳》《唐帝妃游春》《秦觀蘇軾賞夏》《韓熙載陶谷月宴》《戴王訪雪》《趙盼兒風(fēng)月救風(fēng)塵》《羅李郎大鬧相國寺》《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漢鐘離度藍(lán)采和》《半夜雷轟薦福碑》《豫讓吞炭》《秦修然竹塢聽琴》《李太白匹配金錢記》《馬丹陽度劉行首》《王昭君孤雁漢宮秋》《西華山陳摶高臥》《宋太祖龍虎風(fēng)云會》《劉阮誤入天臺》《尉遲恭單鞭奪槊》《龍濟(jì)寺野猿聽經(jīng)》《江南張鼎勘頭巾》《玉清庵錯送鴛鴦被》《醉思鄉(xiāng)王粲登摟》《張孔目智勘魔合羅》《勘問呂蒙》《琵琶記》《西廂記》《南北西廂記》《香囊記》《投筆記》《玉簪記》《明珠記》《雙珠記》《祝發(fā)記》《雙烈記》《紫簫記》《鳴鳳記》《青衫記》《葛衣記》《義乳記》《風(fēng)教記》《分錢記》《灌園記》《玉玦記》《四節(jié)記》《雙忠記》《金貂記》《竊符記》《傳臚記》《玉鐲記》《雙環(huán)記》《十義記》《紅拂記》《玉魚記》《奪解記》《玉香記》《太和記》《存孤記》《乞漿記》《紅葉記》《題橋記》《曇花記》《狐白記》《曇陽記》《目連記》《董解元古西廂記》《王百戶南西廂記》《陳三磨鏡記》《陶潛歸田記》《李密陳情記》《千斛記》王應(yīng)山《夢境記》《鮫綃記》《女豪杰小出》《觀燈記》林初文編《李丹記》《青虬記》林章《異夢記》陳價夫《中山狼記》《蝴蝶夢記》謝弘儀《牡丹亭還魂記》《鈾盒記》戴應(yīng)螯《二閣記》《獅吼記》《崔氏春秋補傳》屠田叔《萬事足記》馮夢龍《凌霞新劇》三十五種俱茅維著《十錯記》《樂府珊瑚集》二卷《續(xù)琵琶胡笳記》《珍珠衫記二卷》《情緣記二卷》《二郎神醉射鎖魔鏡》《昆侖奴劍俠成仙》《蘇子瞻醉寫赤壁賦》《紫陽仙二度常椿壽》《陳華仙三度十長生》《群仙慶壽蝠桃會》《呂洞賓花月神仙會》《清河縣繼母大賢》《梁狀元志不伏老》《漢王允美女連環(huán)》《張伯騰煮沙門海》《宴清都洞天玄記》。
戲曲家班
徐興公、曹學(xué)佺、陳衎等人家里都有戲曲家班。
脂硯齋說,《石頭記》作者自創(chuàng)北曲,是指徐興公。
徐興公與愛好戲曲的朋友
張鳳翼,戲曲家,是徐興公好友。
第一部傳奇別集——張鳳翼的《陽春堂五劇》于萬歷二十五年(1597)編成,徐興公作跋,包括《紅拂記》、《祝發(fā)記》、《竊符記》、《虎符記》、《灌園記》5 種傳奇。
徐興公《紅雨樓題跋》陽春堂五傳:壬辰秋,余有姑蘇之役,借居張幼于曲水園。 而長公伯起先生常避客不樂應(yīng)酬,余以幼于故,始得見伯起者再,而所著作時時窺一斑。會吳友劉仲卿出此五傳見贈,一《紅拂》,一《竊符》,一《灌園》一《虎符》,一《祝發(fā)》,藏之齋頭。六年,忽一披覽,伯起風(fēng)流宛然在目也。丁酉初春二十四日,興公識。(1597年,萬歷二十五年丁酉)
徐興公親戚好友,薛寶釵原型謝肇淛《五雜組》有戲曲評論七則。1.說傀儡戲。2.說蹙篥(頭管)。3.說書刻戲曲。4.說雜劇。5.說戲與夢同。6.說戲文《西廂》、《蘇秦》等。7.政如戲埸,說觀者情竇。
曹學(xué)佺創(chuàng)始閩劇
徐興公的朋友,賈母原型曹學(xué)佺也愛好戲曲,是閩劇創(chuàng)始人。徐興公和曹學(xué)佺經(jīng)常交流戲曲心得。
曹學(xué)佺家庭經(jīng)濟(jì)條件比徐興公好,徐興公的戲曲活動很多時候是依附于曹學(xué)佺的。
曹學(xué)佺的詩文戲劇知交老友
臧懋循(1550-1620),浙江長興縣人,萬歷八年進(jìn)士,官至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編著有《元曲選》。
徐興公去過南京,也認(rèn)識臧懋循。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江西臨川人。萬歷十一年(1583)進(jìn)土,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著有「臨川四夢」。
徐興公的朋友,賈迎春原型商梅去拜訪過湯顯祖。徐興公很快就知道湯顯祖喜歡《金瓶梅》,有可能是通過商梅這個渠道。
屠隆(1542-1605,字長卿、緯真,號赤水,浙江鄞縣人,萬歷進(jìn)士。曾任青浦知縣,南京禮部郎中,著有傳奇《曇花記》、《修文記》、《彩毫記》,詩文有《白榆集》、《由拳集》、《鴻苞集》。
屠隆也是徐興公的朋友。
曹學(xué)佺、徐興公的好友阮自華、吳兆、梅蕃祚、米仲詔等人也愛好戲曲。
曹學(xué)佺的戲曲理論。
曹學(xué)佺《錢伯庸文序》:今之作文者,如人相見,作揖曲躬之際,闊別致謝,寒溫都盡。及其執(zhí)茶對坐,別無可說,不過再理前詞,往往重復(fù)。又如俗人唱曲,以一句為數(shù)句,以一字為數(shù)字,不死不活,希圖延場;及其當(dāng)唱之處,則又草草讀過而已。噫!此所謂時套也。今之作揖不如是,則人必怪之;唱曲不如是,則無人擊節(jié)賞音作文之趨于時尚,亦如是矣。其病在于無師友傳授,而少浸潤之于義理,徒逞其私臆,求作新奇,不知反落俗套矣。錢生伯庸,其家?guī)熡谠浪恐酢F渲两鹆辏灾鯐]見于予。予觀其人,不為時俗所染,豈非欲隨地求師,而汲汲于義理者?予愧淺率,不足以答伯庸。伯庸歸,試以其文質(zhì)之爾師之初。之初之作人,無時套者也,其論文,亦如之。
曹學(xué)佺于金陵作《送呂參知分守河內(nèi)詩序》曰:「衛(wèi)水白泉政可清歌,以知音識曲之人,憐賣履分得之伎,豈能無遺憾于銅雀玳樓而徘徊于縷帷井斡也與。」
陳一元與戲曲
陳一元,是賈元春原型內(nèi)閣首撫葉向高女婿,《石頭記》鳳姐王熙鳳原型,是福建戲曲重要代表人物。
陳一元字泰始,閩縣人,萬歷二十九年進(jìn)士曾知嘉定、南海、四會三縣,擢御史,巡按江西,引疾歸,葉向高女婿。天啟初起應(yīng)天府。自一元曾祖誣以下,五世同居,福州郡治衣錦坊俗稱陳大花宅,因善昆曲。曾創(chuàng)作有《曇花記》.《修文記》.《彩毫記》。汪納輯《陳大聲樂府全集》卷首曹學(xué)佺撰《汪昌朝精訂陳大聲全集序》。泰始?xì){,曹學(xué)佺曾為之作墓志。
鳳姐點戲,脂硯執(zhí)筆
《石頭記》第二十二回庚辰(靖藏)眉批:鳳姐點戲,脂硯執(zhí)筆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崇禎四年辛未(1631)。茅元儀到訪福州。
八月四日,林叔學(xué)帶酒和陳衎到林雪住處,和茅元儀喝酒。陳衎《大江集》林懋禮攜具天素內(nèi)史齋頭同茅止生小酌次日止生誕辰致贈。
九月十六日,王熙鳳原型陳一元直社,演《彩毫記》。這就是鳳姐點戲。
陳一元《漱石山房集》九月望日直社觀彩毫記分得三江:詩賡白社孰先降,爭羨才人筆似杠。劇演彩毫聲嫋嫋,香吹紅袖隊雙雙。卷簾明月飛銀鏡,入座涼風(fēng)動綺窗。此夕應(yīng)干天上緯,青州莫惜倒盈缸。
明代劇作家屠隆創(chuàng)作的《彩毫記》,主角是唐代詩人李白。
汪汝謙《春星堂詩集》:“清新俊逸,天素擅青蓮之長。”把林雪比作李白。
脂硯執(zhí)筆,是指林雪當(dāng)天現(xiàn)場繪畫。
另外一種可能性就是林雪客串扮演李白。林雪的繪畫老師徐士俊撰寫了六十余種雜劇,林雪受老師影響,喜歡雜劇客串演出也是有可能的。
演出《彩毫記》當(dāng)天,賈母原型曹學(xué)佺生病在家休息,沒有去看戲。
《石頭記》中提到的戲曲作品
古人演出戲曲追求新鮮感,除了長盛不衰的經(jīng)典劇目,就是一定要演出最新的劇目,由此可以幫助我們確定《石頭記》的創(chuàng)作時間。《石頭記》中演出的劇目,最晚是明末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完全沒有清朝的新劇目,說明《石頭記》寫作于明末。
《石頭記》中提到的戲曲作品很多,需要重點注意兩出。《西樓記》和《長生殿》。
《長生殿》,作者白樸(1226-約1306)。
《石頭記》演出《長生殿》乞巧一出。
清代洪升《長生殿》共五十出,其中并沒有“乞巧”這一出。可見《石頭記》演出的《長生殿》不是洪升所作,而是元代白樸所作《長生殿》,其中有“乞巧”這一出。洪升寫作《石頭記》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
《白蛇記》,作者白樸(1226-約1306)。
《西廂記》,作者王實甫(1260-1336)。
《負(fù)荊請罪》,作者康進(jìn)之,元代戲曲作家。
《琵琶記》,作者高明(約1305-約1371)。
《浣紗記》,作者梁辰魚(約1521-1594)。
《八義記》,作者徐元(約1596前后在世)。
《邯鄲夢》仙緣,作者是湯顯祖(1550-1616),寫于1601年。
《牡丹亭》離魂,作者是湯顯祖,刊行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
《玉簪記》,作者高濂。生活于萬歷(1573-1620)年前后。
《南柯夢》,作者是湯顯祖。
《紅拂記》,作者張鳳翼,徐興公的朋友。
《祝發(fā)記》,作者張鳳翼。
《釵釧記》,作者月榭主人,約萬歷十年前后在世。
《西廂記》,作者李日華(1565-1635)
《虎囊彈》,作者邱園,又一說朱佐朝(約1644前后在世)作。
《九蓮燈》,作者朱佐朝(約1644前后在世)。
《西樓記》,作者袁于令(1592-1672)。寫作于萬歷三十八年庚戌(1610),袁于令時年十九歲。
《石頭記》中提到《西樓記》的改編本《楚江情》。袁于令曾經(jīng)印刷《心史》,專程前來福州送給曹學(xué)佺,徐興公當(dāng)然也知道這件事。
《一捧雪》豪宴。作者是李玉,約生于明萬歷末(1610-1670),卒于清康熙十年(1671)以后。有崇禎刊本。
《雙官誥》,作者陳二白,明末清初戲曲作家,字于令,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滿窗笏》,作者范希哲,明末清初。
《荊釵記》,作者柯丹邱。生平不詳。僅明代張大復(fù)《寒山堂曲譜》 卷前的《譜選古今散曲傳奇集總目》中,在《荊釵記》劇下, 注稱作者為“吳門學(xué)究敬先書會柯丹邱”。
《續(xù)琵琶》不是曹寅寫的
曹學(xué)佺對于戲曲的高明見解,在《石頭記》中通過薛寶釵和賈母口中表達(dá)出來。
《石頭記》第五十四回:賈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樓·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簫和的。這大套的實在少,這也在主人講究不講究罷了。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這么大的時節(jié),他爺爺有一班小戲,偏有一個彈琴的湊了來,即如《西廂記》的《聽琴》,《玉簪記》的《琴挑》,《續(xù)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這個更如何?」
徐興公《紅雨樓書目·傳奇類》著錄了《續(xù)琵琶胡笳記》,未載作者名氏,應(yīng)該就是曹學(xué)佺說的這個《續(xù)琵琶》。
原因是當(dāng)時有一個枇杷不是此琵琶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莫廷韓。徐興公和朋友姚旅、馮夢龍都知道這個故事,徐興公寫到戲曲中是理所當(dāng)然的。
《續(xù)琵琶胡笳記》第一出開場:千古是非誰定,人情顛倒堪嗟,琵琶不是這琵琶,到底有關(guān)風(fēng)化。
徐興公《筆精》枇杷:吳中友人嘗言,莫云卿笑同時用琵琶作枇杷詩云:枇杷不是這琵琶,只為當(dāng)年識字差。若使琵琶能結(jié)果,滿城簫管盡開花。然枇杷作琵琶,見劉熙《釋名》,亦可通用,云卿未之考耳。
姚旅《露書》:沈生予謂有送枇杷與一令者,錯寫作「琵琶」,令笑,口號曰:「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當(dāng)年識字差。」適有客在坐,足之曰:「若使琵琶能結(jié)果,滿城簫管盡開花。」令大嘆賞。或以為屠長卿、莫云卿事,恐借名耳。
馮夢龍《古今譚概》琵琶果:莫廷韓過袁太沖家,見桌上有帖,寫“琵琶四斤”,相與大笑。適屠赤水至,而笑容未了,即問其故。屠亦笑曰:“枇杷不是此琵琶。”袁曰:“只為當(dāng)年識字差。”莫曰:“若使琵琶能結(jié)果,滿城簫管盡開花。”屠賞極,遂廣為延譽。
由此可知,徐興公和曹學(xué)佺看到的《續(xù)琵琶胡笳記》,就是徐興公《紅雨樓書目·傳奇類》著錄的《續(xù)琵琶胡笳記》,就是保存至今的《續(xù)琵琶》。
《續(xù)琵琶胡笳記》可能是徐興公或者曹學(xué)佺寫的,就算不是他們寫的,既然徐興公和曹學(xué)佺都看到,而且徐興公收入書目,就不可能是一百年后的曹寅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