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驟然轉寒,沒有最冷,只有更冷,上下班的路上,不可避免的被妖風吹成傻瓜,在你緊裹厚重的棉衣,仍感到寒意侵骨時,卻有那么一群勇士,身著單薄衣物,神色自若漫步街頭。
你以為他們是只要風度不要溫度?
不不不,他們可能是比你“抗凍”,在怕冷的人群看來,“抗凍”一詞帶來的沖擊不亞于胖子聽到瘦子說“吃不胖”!
為什么有的人能在沒有暖氣的寒冬中迅速起床,而另一些人則需半小時心理調適才能勉強起身?體型偏胖的人是否天生比瘦子更耐寒冷?而地域上,北方人是否相較于南方人更怕冷呢?
大家都聽過“胖子怕熱,瘦子怕冷”這句話,肥胖者體內脂肪含量普遍偏高,理論上應當具備更強的熱量儲存能力,以維持體溫穩定。
為了人體產生熱量,線粒體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內部富含多樣化的酶,這些酶能夠促使細胞攝取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物質經歷分解與氧化的過程,從而釋放出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脂肪組織中的線粒體數量相對較少,而肌肉組織則富含線粒體。進一步而言,相同質量的肌肉相較于脂肪,其代謝速率高出近三倍,因此,體內肌肉比例較高的人,在輕微活動時就能迅速產生熱量,感覺溫暖;相反,脂肪較多而肌肉較少的個體,則可能更容易感到寒冷。
人們常誤以為北方人在嚴寒中練就了“不畏嚴寒”的體魄,而且北方室內有暖氣,肯定是更能抗凍的。
對此,北方朋友或許會反駁,南方的氣溫都沒到零下幾十度,怎么體會“凍”是什么感受?
然而,耐寒能力并不單純由地域決定,它更多取決于個人的體質狀況,即使北方有暖氣,南方人也會覺得寒風刺骨;即使在沒有到零下幾十攝氏度南方,北方人也會覺得棉衣秋褲抵擋不住寒冷。
然而,體質虛弱者往往對寒冷更為敏感,畏寒的根源在于陽氣匱乏。體內寒氣積聚愈甚,陽氣則相對更顯不足,身體抵御內外病邪的能力隨之減弱。
人體有兩種脂肪組織,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白色脂肪主要用于儲存熱量,主要功能是將體內暫時未能消耗的糖分和脂肪轉化為甘油三酯,進而儲存起來,簡單說,就是它們負責累積成為我們常說的“贅肉”。
而棕色脂肪則負責消耗能量來發熱,以維持體溫穩定,當人體對熱量有需求時,棕色脂肪組織能夠高效地將儲存的脂肪轉化為熱能釋放。
不僅如此,它還能消耗體內多余的熱量,促進白色脂肪的分解過程,從而輔助減重,也就是所謂的“解鈴還須系鈴人”。
嬰幼兒階段,體內棕色脂肪含量相對較高,然而這一比例會隨著年齡的逐步增長而自然下降。在成年人中,棕色脂肪的重量普遍僅占總體重的極小部分,通常不超過2%。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夠提升體內的棕色脂肪含量呢?
研究發現,運動具有促使白色脂肪向棕色脂肪轉變的潛力,這一轉變過程得益于運動激發的鳶尾素產生,該物質能有效作用于白色脂肪細胞,促其轉化為更健康的棕色脂肪細胞。
提升棕色脂肪含量的一個便捷途徑是經歷寒冷環境,當人體遭遇低溫時,部分白色脂肪會自然轉化為棕色脂肪。
研究顯示,連續六周,每天在17℃環境中逗留兩小時,可有效降低體內白色脂肪含量,并促進棕色脂肪體積增大及產熱活動增強。反之,若長期暴露于溫暖環境中,棕色脂肪組織面臨萎縮乃至消失的風險,所以還在被窩里瑟瑟發抖的你,快點動起來吧!
既然看到這里了,如果覺得還不錯,就隨手點個關注 戳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