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指出:在銷售中性格介于內外向之間的人員業績最高,這群人就是Ambiver。他們往往是最好的營銷人員。因為他們能夠敏感地理解對方的情緒和需求,無論面對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L先生說將Ambiver暫翻譯為[靈活者],并總結了靈活者的他特點:
他們有時候喜歡社交、冒險、探索,有時候又喜歡獨處。
雖然現在有關研究還不多,但從此以后,除了內向者和外向者,我們又多了一個[靈活者]。那以前我們做各種猜測后,對自己的判斷對不對呢?
我們看星座會覺得和自己很像,是因為有巴納姆效應,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于1948年試驗證明的。
他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差表(Minnesota?Multiphasic?Per-sonality?Inventory,簡稱MMP)后,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那一份是自己的結果。
兩份結果,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最后認為后者更準確的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也就是,我們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即使有的時候我們看星座的描述,不自覺的會產生巴納姆效應,但依然會有人覺得某些方面不像自己,而另一個星座和自己更像。
也就是我們內心深處,其實是知道這些測試所描述的,不全是真實的自己。拋開看星盤這樣更個性化的了解自我,其實任何的測試,都只能了解部分的我們。
???雖然只是部分,也能幫助我們見到一部分自己都沒注意的自己。只是想要完全的了解自己,還需要和其他的部分進行拼接。也需要更多了解自己的方式方法,將那些碎片粘合成我們真實的模樣。
? 有一天這些收集的部分連成了一整片“大陸”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了解真實的自己。
??PS:原本想要寫一寫能夠量化自己的方法,但是覺得還是不夠完善,就沒有寫出來。希望可以在足夠完善的時候,再發出來讓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