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早該看完的書,這是一本相見恨晚的書~
最開始,只是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想做更多的事情,想成長得更快這是個良好的初衷,但是過程中卻滿是痛苦和焦慮,最終的成長也是緩慢
- 從2011年考研的前期,覺得做事情(考試),是需要一些管理方法和技巧的那時候也會看一些記憶方法、學習方法的書,但是是出于投機取巧的心里,學習也是淺嘗輒止。我5年之后才知道,原來我那個時候就看過《如何閱讀一本書》
- 2012年2015年讀研期間,接觸了思維導圖、GTD、知識管理(為知筆記)、讀書方法、學習方法等一些領域的書籍,仍然是自我探索的階段但是那會兒只是覺得自己有需要,就去找了,但是怎么系統(tǒng)地學習、深入地學習,還是沒有特別多的思考,成長依然很緩慢~但是因為在學校,時間上還沒有那么緊張,不學或者沒學好也沒關系,無非就是“借書-續(xù)借-還書-再借......”
- 2015年參加工作,工作之外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但是需要學習的東西越越來越多。全面鋪開,但是很多事情都沒做好,于是就產(chǎn)生了焦慮。
- 2016年11月,我遇到這本書,才開始關于心智的探索和學習,到現(xiàn)在才慢慢讀完,只能做到有共鳴,但是還沒有轉化為行動和在行動中真正起到指導性的作用~我意識到:
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不斷學習、思考和探索,那只找到了對的事情!現(xiàn)在應該做的,是找到對的做事情的方式~
所以,我覺著自己只能算是開啟了心智~但是心智從打開,到最終的心智成熟,可能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于是,我將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心智作為2017年度的年度目標之一,希望自己能找到心智的成長之路,希望讓自己不再被自己困住!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李笑來老師書中提到的觀點,沒到這個層次的人看了會覺得是沒用的話,吃過苦頭的人看了會覺得醍醐灌頂,但是最終能應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并且不斷地總結提高,才算是開啟了心智成長之路,和時間成為朋友~
所以,我現(xiàn)在只是將一些筆記摘錄如下,結合自己的精力和感悟,記錄如下,等待發(fā)酵飄香的那一刻~
第0章 困境
任何任務,都有時間限制。但是我們都會遇到的情況,就是拖延,拖到最后不得不做的時候,覺得“沒時間”了,才開始逼著自己做。
如果只是一件事,那還好,可能你拼一下,最后也能勉強搞定;但是如果是大爆發(fā)呢?好多事情一起涌來呢?我們可能會出現(xiàn)拖延逃避龜縮的鴕鳥狀態(tài)~
拖延,是為了防止自己受到傷害(心理層面)而做出的保護反應,擔心自己做的不完美,擔心做不好,索性就不做!不做不錯嘛!但是,事情在那里,該來的也始終會來,不以自己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等到風暴來臨的那一刻,你怎么辦?
很多人,都會遇到這種“被時間追趕”的感覺。
最后關頭,你也不會很輕松,但是事情必然也做不太好!長此以往,你就成了“看似忙忙碌碌,但是卻平平庸庸”的那種人~
有一種說法叫“戰(zhàn)術上勤奮,戰(zhàn)略上懶惰”:
考試臨近,用題海戰(zhàn)術來復習。突擊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于學習無益~
每天加班!看似很認真,但是工作時間效率低下,總想著自己可以加班補嘛;
時間一旦放長之后,自己不自覺地覺得時間還很充足,于是放松要求,真的需要加班去處理。
2016年612月,我基本上處于很忙的階段。其中,7/8月的周末全部在加班,101月更是搬到公司周圍住,來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加班~但是最后的效果也沒那么好,反而是更差!
那么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
門鎖上了,鑰匙肯定不會在門上,要去其他地方找~
同樣地,時間不夠用,第一反應是“增加時間-加班”或者提高“時間管理效率-時間管理”,單純地以為“時間管理”可以幫助我們!還有,錢不夠用了,我們第一反應是“省著點花”~
但是,現(xiàn)實總是給我們一個響亮的耳光~問題,在于我們本身!You are the key !
我們真正能夠管理的,是我們自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如何管理自己,開啟心智,讓自己看清楚想明白,才是這本書里要講的~
對于散漫拖延,我覺得,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自己設定計劃時間節(jié)點,自己管理自己,讓自己時刻都能處于一種緊繃的狀態(tài)~
具體的做法:每天給自己設定當天的最重要的三件事(上午+下午+晚上),在該時間段的最佳狀態(tài)全力以赴。并且有不做好不下班/睡覺的決心~這樣的話,就會自己讓自己緊張起來,每天能完成設定的幾件事情,長此以往,時間終將是你的朋友!
第1章 醒悟
1.1一個前提: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腦**
很多人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被自己的大腦控制的,反而以為自己是主宰。認知科學認為,我們的大腦分為本能腦、情緒腦、功能腦。
- 本能腦也叫身體腦,存在了6000W年,是身體的原住民,人體的很多本能反應就是依靠本能腦實現(xiàn)的~
- 情緒腦,存在了5000W年,和身體腦一樣老資歷,并且是聯(lián)通狀態(tài),0.01S就可以實現(xiàn)信息傳輸。特點是不愿意改變、二元性、逃避傷害等。
- 功能腦出現(xiàn)的時間只有200W年,是新來的,但是占據(jù)大腦皮層中96%以上~
在絕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是由身體腦和情緒腦自然主導的,比如本能、應激等,這樣可以實現(xiàn)非常快速的反應,并且非常“節(jié)能”。只有在我們主動開啟思考之后,才會啟動功能腦,實現(xiàn)復雜的思維過程。
啟動功能腦進行分析和思考,而不是被身體所左右,才是運用心智獲得解放。
我的經(jīng)歷和感受:
我在情緒低落時,如果選擇寫日記或者用思維導圖把此時此刻的思路都寫下來,并且進行分析,就可以讓自己的情緒好轉~
這個方法很管用,我也是多次運用了這個方法原來我無意間就調(diào)用了功能腦來代替情緒腦
如果應用到別人身上,就可以采用傾聽+提問的方式,引導TA進入思考和分析模式。
1.2何謂心智?
一個人的心智就是其過往獲得的一切知識和經(jīng)驗的總和(包括基于這些知識和經(jīng)驗造就的思考方法、思維模式),英文中叫mind。
很多人終其一生,心智也屬于未開啟的狀態(tài),但是也不影響生活~
可是一旦開啟之后,就會不斷自我積累、自我過濾,直至根深蒂固。而且,會因為學習像病毒一樣瘋狂發(fā)展,“學習能力”也會大幅上漲。
注意:心智模式還會分為好壞。心智模式錯誤,就相當于身處漩渦之中,卻拼命地向往岸邊游,而不是發(fā)現(xiàn)所處的環(huán)境,順流而下~這樣的后果就是,越拼命越努力最后反而死得越慘。
所以方向很重要,而決定方向的,就是你的心智模式!
第2章 常識
2.1 速成絕無可能
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無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滿意度的不斷下降,這就是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可是,現(xiàn)實(統(tǒng)計學)就是“速成絕無可能”。我們能做的就是,告訴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時間,我沒辦法一蹴而就
個人經(jīng)歷和感悟:從入職開始的一年半里,我就是處于“浮躁-對自己的現(xiàn)狀不滿-更加浮躁”的循環(huán)之中。想做很多事情,想要快速成長,想要有能力給身邊的人幸福。
但是現(xiàn)實就是,行業(yè)下行,房價瘋漲,能力不足,欲望太大!
現(xiàn)在心態(tài)更加平和了一些,告訴自己:不足是成長的動力,成長需要時間,積累和學習的階段是無法跨越的!沒有速成,也不要指望一蹴而就!
2.2 交換才是硬道理
不付出,就想要得到,這是流氓邏輯~
生活的本質(zhì)就是,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給你什么。擺脫這個死循環(huán)的方法只有一個:給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積累到一定階段時候再去換能換的東西。
應用:在分析目標可行性時,使用五環(huán)花,確認目標和目標需要的資源,然后確認自己已經(jīng)有的資源,就會瞬間讓自己更加清醒理智,也會明確下一步的行動方向~
2.3 完美永不存在
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是有那種非常不現(xiàn)實又及其脆弱的完美主義傾向。因為這是逃避行動和拒絕失敗的最好借口。
注意:
追求完美的態(tài)度并沒有錯,但是以此為借口不行動,就大錯特錯了~
特別是做工程的,更應該接受的態(tài)度和方法就是在實踐中改進和提升~要不然,哪兒來的這么多物理學模型和工程模型?
2.4 未知永遠存在
我們必須接受的一個事實就是:未知永遠存在。
為了進步,我們必須忍受一定的未知,不要死鉆牛角尖。接受未知,與之同行,是我們應該堅持的態(tài)度。
如果不能接受未知,就會平添焦慮。而焦慮是導致時間浪費、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
而焦慮總會“催著人去做點什么”。
應對方法:當有問題解決不了時,可以先記下來,然后繼續(xù)前行~
留白工具不就是這個態(tài)度的最好應用么?
@易仁永澄老師:搞不清楚先打問號!
2.5 現(xiàn)狀無法馬上擺脫
與外界的無謂比較,讓每個人憑空多出了一個根本不屬于自己的目標,動輒被自己的理想綁架~
如果沒有太多的想法時,反而能腳踏實地,認真地過好當下~
可是一旦有了一些想法之后,特別是和現(xiàn)實差距還很大時,就不愿意被眼前的茍且所累,只心向遠方。但是越是對于現(xiàn)狀不滿,就越浮躁,越渴望掙脫束縛,就更加沒辦法做到認真去積累了。
以上,就是大家說的“你最大的失敗就是想法太多”。
以上,“想法”也可以換成“夢想”、"選擇"~
對于現(xiàn)狀的不滿,當然要去改變。但是一定要意識到,“千萬不要急于擺脫現(xiàn)狀”,接受現(xiàn)狀才是最優(yōu)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心態(tài)上擺正,才能積累到足以做出下一次選擇和改變
2.6與時間做朋友
方法: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
正確的事:現(xiàn)實~
愚蠢的行為基本上都是來自于否定現(xiàn)實和逃避現(xiàn)實只有接受現(xiàn)實,才能腳踏實地,避免心浮氣躁
成功是什么?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情,并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地完成~
資源稀缺是客觀事實,所以,人們的主觀愿望不能都得到滿足所以,很多事物的分布可以用正態(tài)分布來表述,最好的和最壞的永遠都是少數(shù),而平凡才是大多數(shù)
所以,有時候,試著把“不公平”換成“不平均”,可能更加能接受~
經(jīng)濟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承認資源稀缺的前提,研究“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發(fā)揮最大的效用”~
第3章 管理
3.1 估算時間
時間領域有一個與墨菲定律同源、貌似悖論的法則值得牢記:
完成一個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會超過計劃花費的時間!就算在制定計劃時考慮到本法則,還是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錯誤的時間估計,就是在執(zhí)行任務之前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步驟:分辨任務是陌生還是熟悉。
同樣地,易仁永澄老師在講解月度計劃與目標分解時也說,“及時根據(jù)超過1000天的時間記錄來設定計劃安排,他還是會將一些任務的計劃時間直接乘2”。
因為,計劃之外總會有“意外情況”。在時間的管理和把控上,要想做到準確,必須要有相當?shù)慕?jīng)驗、記錄作為支撐。這就需要通過時間記錄來加強時間感知,并且不停滴復盤。
3.2 及時行動
因為覺得時間還很多,拖延著不開始,其實是出于恐懼,包括來自內(nèi)部的和來自外部的~
其中,來自內(nèi)部的恐懼在于:只要開始做事情,一個人就要面臨做錯、做不好的風險。但是,這個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情,但是“拖延”的人就會出現(xiàn)認知錯誤:哪些能做對做好的人都是直接做對、做好的!
來自外部的恐懼在于: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那些切實經(jīng)歷過做錯再到做好的人,不會輕易嘲弄別人;反而是那些什么都做不好的人,通過給出“非建設性的負面評價”來獲取優(yōu)越感。
所以,拖延其實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tài)作祟。我們要認清現(xiàn)實:只要做事,一定會出問題、遇到困難,并且事情的價值越大,困難就越具規(guī)模。
并且,按照相對論的觀點,時間只會“越來越快”地向我們奔來,deadline也不是固定在將來的某一點,而是加速撲過來。
對于起步就晚了的情況下,問題不是“到時候能不能做好”,而是“到時候能做多好就做多好,總好過什么都不做”。放棄個人完美主義,現(xiàn)在就開始!
我個人就是出于“恐懼”而選擇拖延,并且總是喜歡樂觀估計“未來的效率”(幻想),總覺得自己可以在deadline之前搞定!但是去年的的項目狠狠地打了我的臉,每件事情都是等到deadline,壓力大不說,最后還做不完~
3.3 直面困難
人們會有一個傾向:傾向于待在舒適區(qū)。這是我們的情緒腦決定的,它不喜歡改變~
所以,如果不刻意地去克服,人們就會選擇戴在舒適區(qū),選擇簡單的,回避困難~
常見的例子就是,決定自己的工作沒有新意,從而消極對待,導致效率低下~
3.4 關注步驟
任何事情都要關注三個方面:內(nèi)容WHAT、原因WHY、方法HOW~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方法HOW~
很多人怪雞湯文不給勺子,就是指的這個HOW~
沒想清楚就去做,會很容易就被困哪嚇跑,最后放棄相反,如果能確定需要執(zhí)行的步驟,一步一步走,反而容易很多
@易仁永澄老師提倡年度期待一定要經(jīng)過澄清六問和五環(huán)花確定了年度期待,只是確定了WHAT,而澄清六問可以幫我們解決WHY,五環(huán)花更是可以做到解決HOW
確定步驟,其實就是項目管理的目標分解。一旦這個完成,剩下的就是執(zhí)行了!這也是緩解焦慮和解決拖延的最好方法——讓目標清晰可見可執(zhí)行!
在此,李笑來老師特別提出,每個人都有必要閱讀項目管理方面的經(jīng)典書籍,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項目經(jīng)理!下半年可以請@拾捌推薦吳老師的項目管理課程!
3.5 并行串行
從DOS的單任務處理到WINDOWS的多任務處理,電腦的處理效率產(chǎn)生了質(zhì)的飛躍。人腦也一樣!
但是,習慣上,我們同一時間只能處理一件事,怎么辦?
有些任務可以同時進行,比如一個機械的任務和一個非機械的任務(跑步+聽有聲讀物;坐車+有聲讀物;坐車/等車+打電話)。需要一個好點兒的隔音耳機,以便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同時處理多件事情
為此,可以盡量將可以并行處理的任務安排到一起,而不要單獨執(zhí)行!
同樣地,更不要特地為機械任務安排時間,比如通勤、走路、跑步、排隊等,要想辦法穿插時間進去。這個時候需要的設備就是:
- 一個好點兒的隔音耳機,以便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同時處理多件事情;
- 運動藍牙耳機,方便在運動時佩戴;
以上,只能限定在機械+非機械;那么工作中的事情怎么做到多任務處理呢?
還是來看計算機:計算機中的多任務處理,其實是將進程分割成無限小的時間片,在時間片之間切換,看起來就像是無縫切換,從而類似多任務處理。
那么,我們也可以仿照這樣的機制,只需要:
- 將任務分解成足夠小的時間片,比如按照番茄鐘計算;(人腦與電腦還有差異,所以不適宜頻繁地切換,時間片不宜太小)
- 每個時間片清晰可執(zhí)行,并且可以單獨執(zhí)行;
- 一個時間片執(zhí)行完之后可以切換到其他時間片,之后再次切回來時的回憶成本最小!
- 以上就可以實現(xiàn)零碎時間處理,并且不怕打擾,隨時中斷隨時切回來!
- 總結就是番茄鐘+時間片的處理方法!
3.6感知時間
時間日志,其實是“事件-時間日志”,只記錄時間和方法,不記錄感受~
這一方法起源于柳比歇夫,二十六歲(?)開始記錄,終其一生,最后的成果也是非常驚人的!一旦開始記錄之后,腦子中會有個鐘,對于時間的感受能力也越來越強大!同時,可以用來分析自己為什么做的不好,有記錄可查嘛~
3.7 記錄開銷
李笑來老師提議做一組練習:用一個星期的時間來詳細記錄自己每天的時間花銷。因為感知時間的第一步就是知道自己的時間花在哪兒了~
3.8 制定預算
每天花15到20分鐘,將今天想做的事情列出來,然后估計所需要的時間。如果發(fā)現(xiàn)時間不夠,就選擇性地去做。生活就是選擇~
但是,怎么去選擇呢?你需要有個標準尺!
比如加權重,比如打分~但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二象限法:直接判斷重要還是不重要,重要就標記星號。
但是,面對選擇的時候又會糾結,是“真的重要”、“顯得重要”、“真的不重要”、“顯得不重要”?這個是否重要的判斷標準呢?就是這項任務的完成是否確實對達成目標有益。
而目標,是我們在階段性或者每天設定的,比如月度目標和每天的三只青蛙。
目標設定好了之后,就去按象限劃分,只選擇對目標有益的事情~
這個過程中會有糾結和掙扎,但是這個是有價值的!因為這會一次又一次地檢驗你的目標,讓你看的更加清楚~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的投入,也會成為你的沉沒成本,讓你更加覺得“好不容易”、“為此付出了這么多”,從而能更加珍惜自己的選擇,堅定自己的選擇,從而做得更好!
每天的三只青蛙,就是每天的小目標~但是,卻做不到堅持這個小目標,而是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吸引你的注意力、耗散你的精力的行為;
每天三只青蛙、番茄鐘、第一性原理等等,在本質(zhì)上就是希望我們保持專注,保持對目標的專注,從而能更加高效地去做事情!但是如此簡單、純粹的事情,確實不容易做到!
3.9 計劃
俗話說,“謀定而后動”。
從國家政府,到組織個人,都會在各種場合提到計劃這種字眼~
但是大大小小的計劃,是不是都能成功呢?當然不是~
成功的定義就是,“獲得預期的結果,達到目的”。目標,就是那個預期的結果。有了目標,倒推每個步驟,然后形成計劃。真正執(zhí)行到底的計劃,都是因為目標現(xiàn)實可行~
半途而廢是失敗,堅持到底也不一定成功。因為,如果目標不現(xiàn)實可行,即使堅持,也不會得到好的結果~這里的現(xiàn)實可行,有兩層意思:可達成;且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付出有限的代價可達成。
這個是在目標制定時必須要考慮的,但是我們經(jīng)常會忽略~設定了目標,就必然會有期限,那么事情能否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nèi)完成,就存在疑問。短期內(nèi)要求做到長期才能做到的事情,就是“不現(xiàn)實”:比如一夜暴富,比如立馬實現(xiàn)財富自由,比如很短時間內(nèi)從菜鳥變成大神。
雖然這些都很不切實際,但是我們經(jīng)常會忽略。于是,常立志人無大志,慢慢滴,我們都不相信自己了,信心也逐步?jīng)]有了~
仔細想想,現(xiàn)在的環(huán)評考試,是不是也是有些不現(xiàn)實了?如果不能保證既定的學習時間,就只能選擇現(xiàn)實的方案了!反思,調(diào)整~
另外,我們總喜歡高看自己一眼,覺得自己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智商爆表”“甩別人一條街”的那種人!并且喜歡用“有人就可以”、“我和他沒什么差別,為什么不能是我”這些話來激勵自己~
這些,其實都叫“理想主義者”。但是理想主義者會碰壁。歷史告訴我們,要做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不激進不狂熱地相信未來。
能接受以上這些,才算是具備了做計劃的前提。
慢慢地,你也可以做一些計劃了,效果好像還不錯~但是,這并不說明,你就具備了做長期計劃的能力。因為,這項能力是需要長期的練習時間才能達成的!
李笑來老師曾經(jīng)制定過年度計劃,但是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能力完成。然后就放棄,從周計劃-月計劃-季度計劃-年計劃,逐步升級,直到三十歲時,才開始做年計劃!
另外,吳軍老師的年計劃,也是說自己能做到70%以上,自己就滿意了~
大神尚且如此,我憑什么就希望自己可以一步登天呢?這個與天分無關,確實是需要長期實踐才能收獲的技能!
這里,反思一下@易仁永澄老師的年度目標課程,通過種種方法和工具來教我們制定年度計劃和期待。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又有幾個?
反觀李笑來老師、吳軍老師、李翔老師,他們沒有上過目標管理的課程,卻也能做好制定年度目標和踐行的課程~
這說明,真的能力到位了,形式反而是次要的~
對我的啟示:
我現(xiàn)在在年度期待上還一直處于未澄清的狀態(tài),月度目標和計劃更是沒有實施起來,著從側面上就說明了我現(xiàn)在就是能力未達標。現(xiàn)在想想,課程報名須知中“最好有過制定年度目標的經(jīng)歷”,還真的是硬性門檻。這個事情,就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歷練,才能筑就你的護城河~
那么,我現(xiàn)在在知道全局的情況下,怎么實現(xiàn)下到上的逆襲呢?答案就是,從小到大~
從周計劃開始,認真做到每周的規(guī)劃和復盤,然后嘗試月,再嘗試年!
易仁永澄老師剛開始的課程,可以保證你的方向不偏航,但是它不能保證你的計劃能實施!真正的落地,其實是靠一周一周累計起來的!
現(xiàn)在,就放下那個年度期待澄清的執(zhí)念,踏踏實實從一周做起,三個月之后再去嘗試!因為,我現(xiàn)在學習的是方法!
3.10 列表
列表是最有效的組織工具之一。最方便的列表工具就是紙和筆,不需要花哨,隨時觸手可及就行。
我現(xiàn)在習慣用MM之類的軟件,的確很好用~但是要注意的是,制定了列表就要執(zhí)行,任何其他事情,都可以選擇插入到列表之外的部分,等待這個列表執(zhí)行完之后再去處理!
將常用的待辦事項清單或者列表化!比如早上洗漱要做的事情,比如洗澡前的準備,比如出差前的物品準備等~
在辦公室中工作時,用table來顯示當前事情的清單,不做完這個絕不切換!永遠只保留一個!
3.11 流程
要加快執(zhí)行重復性任務的速度,只需要在遇到重復性任務時先將其做完一次,然后總結整理,搞清楚流程,最后把它變成“閉著眼睛也能做好”的事情這是提高效率,減少失誤的根本手段
這個方法可以應用的領域,涵蓋工作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總結設計經(jīng)驗和流程,比如制定出差清單等等
3.12 預演
預演相當于練習,多次演練的效果就相當于刻意練習,讓實際的場景變得熟悉,好像是很自然發(fā)生的一樣~
3.13 驗收
一定要設計驗收機制!也就是做到設定的標準,這樣可以讓目標更加可視化,更加明確有動力!
總和以上,我對本章整體的理解如下:
- 工作學習生活,任何事情都是可以作為項目來管理;
- 項目管理的過程就是分解落地的過程;
- 一旦我們對事情做了切實可行的的分解,制定了流程與行動列表,一切就都可控了!也就能避免拖延;
- 在時間的管理和把控上,要想做到準確,必須要有相當?shù)慕?jīng)驗、記錄作為支撐。這就需要通過時間記錄來加強時間感知;
- 只有做到了以上這些,才算是制定了合理的計劃與流程,再配合以預演,整體執(zhí)行起來就不會出紕漏~
- 一定要設置“完成/成功”的標志和標準,讓目標可視化。
*特別感謝@李笑來老師的這本書對于我的啟發(fā),幫助我開啟心智另外,也感謝@易仁永澄老師,跟隨老師學到的很多東西,讓我對書中的很多內(nèi)容理解得更加深刻,也能更好地應用于實際的工作、學習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