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巧合的一次機會,發現了一種衡量體驗的絕佳辦法,我稱之為默片體驗。
慣例上大家聊到設計都是在某個會議上,可能人多可能人少,我們侃侃而談。
關于這部分的功能設計,產品童靴是基于如何如何的原則,做了以下的如何如何演進,下面的環節往往就是大家一頁一頁的介紹,這一頁是要實現什么樣的操作,我們是怎么設計這個操作的,簡化了什么什么、引導了什么什么、有哪些亮點。
上段時間恰恰在看一個設計。
看完設計的演示,我本人簡直超級滿意的。
絕了,這東西絕了,遠遠超出了我預期,然后就想要介紹給老板。
更加機緣巧合的是,當時一下出來幾個匯報,都涉及體驗的設計,那很自然的我會把已經超出預期的這個設計作為樣本來推薦。
但是不巧的是,我們不能一一現場演示。
所以程序員錄個視頻吧!
因為就是電腦錄屏所以無聲的
為了介紹系統所以有一點字幕
布置完,我自己直接休假去了
記不清是路上還是回來后收到了視頻
視頻中呈現的所有環節都是和現場演示一致的
BUT
體驗就是沒有聽演示的時候精彩了
當時的想法是,可能是第二次看了,也確實這套理念很熟悉,所以不會那么興奮。
那天下午我就看了好多遍
確實看到的設計體驗不像演示的時候那么精彩!
為什么都沒變,但是設計的感覺會變呢!
因為現場的介紹其實也是系統引導的一部分,所以在默片的狀態下,等于去掉了一種系統的引導。再看整體的設計,會覺得其實是缺少一部分引導感的。
之后,把宋老師拉到我工位,說你看一下這個片子
確定以及肯定的是,最后我們達成一致,設計是非常棒的設計,但是確實在靜默的狀態下,還有很大的改進余地。
我想,一線其實就是在靜默的狀態下收到我們的軟件系統。
我也沒有能力給每一個一線操作員來演示一遍,甚至都沒有能力讓他們每個人都收到一份使用說明書。
所以默片狀態下的體驗才是真實的體驗,缺引導真的是個無處不在的問題啊!
以上就是我們的默片體驗驗證法,我們的軟件可能后續逐步都會走一遍默片來重新審視。
抱歉不能把系統的界面放上來,希望文字也可以讓大家的理解清楚。
夜很深了,希望以上內容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