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繪本故事《和甘伯伯去游河》。
甘伯伯住在河邊,有一艘小船。有一天,他正要撐船去游河。
兩個小孩說:“我們跟你去好不好?”
甘伯伯說:“好是好,只要你們不吵鬧。”
游河這么好玩的事情,小動物們怎么能不參加呢?于是,野兔、貓、狗、豬、綿羊、雞、牛、山羊全都要求一起去游河,這么多種動物都來請求,甘伯伯怎么辦呢?
為了滿足大家的心愿,甘伯伯同意了每只小動物的要求,但同時也像對那兩個小孩一樣,對每個動物都提出了要求,也就是大家在游河時要遵守的規則,他要求野兔不能亂蹦跳、貓不能追兔子、狗不能招惹貓、豬不能來回晃、綿羊不能咩咩叫、雞們不能扇翅膀、牛不亂踩東西、山羊不亂踢。
(孩子們都會有一個階段認為自己和小動物們是一樣的,這些形象恰好契合了孩子們的這個想法;而在讀繪本的過程中,這些小動物給我的感受完全就是一個個的小孩子,這大概也是繪本的本意吧?)
然后,這么一大船就這樣出發去游河了。
大家當然都很高興,可高興帶來的必然是每個人都做出符合本性的事情,場面很快就失控了:剛過一小會兒,山羊亂踢,牛踩東西,雞扇翅膀,綿羊咩咩叫,豬來回晃,狗招惹了貓,貓去追兔子,兔子亂蹦亂跳,小孩大吵大鬧,船就翻了…
甘伯伯跟山羊跟牛跟雞跟綿羊跟豬跟狗跟貓跟兔子跟小孩兒,一起游泳到岸邊,再爬上岸,讓太陽把身子曬曬干。
接下來,如果你是甘伯伯,你會怎么做?本來跟每個人都講好了規則,可是,船到河中央卻因為每個人都破壞規則導致船翻了,作為甘伯伯是不是有充分的理由火冒三丈、大吼大叫地訓斥孩子呢?
甘伯伯又是怎么處理的呢?
他說:“我們只好穿過這片草地,走路回家了。我請你們到我家喝喝茶。”
最后一幅畫面是大家都很規矩地圍坐在桌子旁邊,享受了美妙的茶點以及一段美好的時光。
也許有人會問:“就這樣過去了?發生那么危險的事情,不給孩子們一些教訓,他們能記住要守規矩嗎?!”
什么是教訓?
船翻了就已經是很慘痛的教訓了,通過這個結果,孩子們自然能夠明白,在有些場合一定要能夠自律,否則會導致很嚴重的后果。孩子們真的還需要被打一頓或是訓斥一通嗎?
爬上岸后的孩子們是不是都會有怕怕的感覺?他們一定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很擔心甘伯伯責罵,如果甘伯伯真的罵了他們一頓,他們又會怎么樣?事實上,打罵只會抵消孩子內在的愧疚感,他們會認為經過打罵,他們所犯的錯誤就得到了補償,這樣,孩子們反而不會記取真正的教訓,甚至會隨意地犯下同樣的錯誤。
而甘伯伯這樣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們吸取教訓了嗎?顯然,從繪本最后一幕來看,孩子們已經知道了要遵守規則,特別是在甘伯伯面前,為什么?甘伯伯在尊重孩子們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尊重,孩子們一定會樂意通過良好的行為來贏取自己尊敬的人的好感的。
進一步來說,相對于孩子們而言,翻船發生的真正責任人是誰呢?
是甘伯伯。
孩子們一心想玩兒但是缺乏經驗,他們沒有足夠的判斷力來預測這么多人鬧哄哄七扭八歪地一起游河是很危險的事情,然而,甘伯伯作為一個大人是有這樣的能力的,他應該在最開始就做出選擇,是甘冒翻船的危險讓所有人一起游河呢還是狠下心拒絕一些請求從而保證安全呢?既然他選擇了前者,也就意味著選擇了翻船的高概率。
既然如此,再回過頭來看甘伯伯的處理方式,他真的是一個勇于擔當的男人,他完全沒有通過指責或是批評孩子們來發泄情緒、推脫責任。甘伯伯向我們展示了,面對錯誤,我們不需要抗拒、不需要否認,只要心平氣和地接受這個結果,并面向未來提供解決方案(走路回家、邀請喝茶),足矣!
通過這樣負責任的行為,孩子們一定也能學會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并能夠更游刃有余地面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錯誤。
感謝約翰·伯寧罕帶來的這個有著意外小插曲的美妙繪本,這是給孩子們的歡樂,更是給大人們的關于有效的教育方法的展示。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