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著牙讀完《我膽小如鼠》,我發現:人內心會有的極度恐懼與不安...
哦!這種感受原來不只我有過。
余華筆下的主人公,似乎把人性中最脆弱的那一面揭示得干干凈凈。
我們常常會擔心出錯、擔心被嘲笑、害怕面對未知,甚至連勇敢說一句“我想要什么”都不敢。
這本書像一面鏡子,照出人性究竟能有多膽怯。
有時我覺得它寫盡了人們晦暗的心境,有時又覺得它荒誕得匪夷所思。
正如書中那個怕鵝的老實少年,一度因為被同學嘲笑而讓父親“閉眼開車”來證明膽大,卻因差點撞上一群工人惹來報復毆打。最終,父親竟在兒子面前開車撞向工人的拖拉機,同歸于盡。
起因與結局之間,仿佛隔了萬水千山連接在一起。這世界里往往不乏更荒誕的事情。
“父親開著貨車撞向那臺破舊的拖拉機。有人喊‘快停車’,可一切都來不及了。”
有人說:文學作品放大100倍,就是生活。
我意識到,生活也確實會有比這荒誕的事接連發生。
為了證明自己不要命的少年比比皆是,為了撒氣不顧兒女的父母屢見不鮮。即便我們看不懂、卻真實存在的某種瘋狂。
隨后我意識到”同歸于盡事件“極可能是主人公形成“膽小”性格的一大根源。讓主人公內心對反抗、冒險或意外事件產生了更深的恐懼。
每個人性格的根源,大抵就是一點點埋下的?
隨后我想到我自己,我拼命的回想曾經因病遺忘的記憶。甚至翻開了醫學書籍查閱冥想。
我意識到,我一直深刻記得——我第一次真正感到“恐懼”的感覺。
是五歲那年的一個刮風的下午。那天的家里寒氣逼人。我蜷縮在狹小的房間里,只想逃離,卻根本無處可去。
爸爸和媽媽又吵架了。媽媽的咆哮聲一次次刺痛耳膜,她滿口臟話,像一只走投無路的困獸,一邊拖地一邊不停揮舞手中的拖把桿,嚷著要“殺了我們全家”。而爸爸在衛生間發出悶響,抱著胃,似乎疼痛難忍,卻又不知是裝暈還是在嘔吐。
我想上前去看發生了什么,卻被媽媽的怒罵驚得停下腳步。那時的我根本不清楚,這聲嘶力竭的全家赴死是氣話還是真話。
緊接著,爸爸突然站起來摔門離去,一陣哭泣聲,很快媽媽的怒火順勢轉向了我。她開始痛罵我:“叫你收拾干凈房子永遠都是亂扔!你和你爸一樣,都是畜生,都該死!害了我一輩子!我要開煤氣全家一起死!”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自己被定義成“畜生”,第一次認識到“我會死”。我想躲卻躲不開,挨了幾腳在屁股上,她并沒有下腳很重,但罵聲卻震痛了我的頭...我想:完了,我爸拋下我逃生了,今天只有我會死...
小小的我,不知道該做什么,只是覺得天崩地裂了,連呼吸都是錯。
那一刻,我看著衛生間半開的門,燈光灰黃,一股凜冽的風透進屋里,我動也不敢動。后來發生了什么,我已記不清,只知道我逐漸學會了關上耳朵,接受自己隨時命不久矣。要么這個家迎來更大一場風暴,要么就這樣寂靜地滅亡。
往后的幾年,我唯唯諾諾,膽小如鼠。
這種童年的恐懼像藤蔓,伸進了我的成長歲月蔓延到現在。
“我站在公交車門口,看著擁擠的人群,一個想往里擠、又想往后退的念頭讓我手心漸漸出汗?!?/p>
在極普通的乘車日常里,大部分I人都會表現出強烈的焦慮與內向,而從未客觀將行為歸納為:對社交和公共空間的恐懼。
“敲門聲在我腦海中不斷回響,門卻一直不開。我來回走動,腿已累得發麻,卻還是不敢伸手?!?/p>
畢業工作時,日常的交流,我卻象得了失語癥,原本普通的匯報或對話,仿佛是要迎接生死考驗。
他人沖突時,“我本想出聲勸架,可話到了嘴邊只剩下空空的嘆息?!?/p>
我原本應該發揮調停作用,卻無力介入,甚至退避三舍。既保全了自己,也凸顯了我的冷漠。也許現在有很多人,都是這樣。
大部分時候,面對疾病,面對困難:
“我抬起頭,想鼓足勇氣,卻覺得自己像只無處躲藏的老鼠,只能在夜色里悄悄逃開?!?/p>
這些不足為奇的日常在我這都是細思極恐的大事,有時候我也會突然崩盤,做出完全像相反的極端舉動,仿佛在吶喊:去他媽的,毀滅吧,我累了!
閱讀《我膽小如鼠》的過程里,我時常會想起那句
“想要反抗卻又退縮,想要呼喊卻又沉默”。
我想回看自己時,仿佛看見一只驚弓之鳥,想張開翅膀,卻隨時準備掉頭逃離。
我們的害怕來自于對人性的失望,來自于社會的重壓,也來自于過去無法治愈的創傷。當社會秩序或他人期待如大山般壓來,我們越想表現“勇敢”,越往往害怕邁出第一步。
我們忽視了——沒有一個成年人是容易的。真正怕的并不是懦弱,而是“不被理解”的恐懼。當我們一次次把眼淚和哽咽咽回去,就變成了一個用沉默自我防御的人。
有時我們慌張、小心,或許只是因為我們還不夠了解自己,也還沒認清那些讓人惶恐的現實。
也許,我該開始一點點接受:自己依舊緊張、害怕,自己有過不少黑歷史。同時告訴自己:這并不可恥。
我也開始思索,是否需要去正視那最敏感的部分?也許,看見傷口,才有機會開始愈合。
在這個充斥著焦慮與沖突的時代,在每日不停更的社會沖突新聞里,每個人或許都會像書中主人公那樣,暴露出某種“不堪一擊”的脆弱。人心的沉重往往不是個人力量能夠輕易負擔的,也許唯有坦誠地承認自己會錯了,病了,敗了。才是一種清醒的自知。
在脆弱中依然能穩住內心的平和、在被嘲笑時依然能保有自尊的堅持。
我必須重新思考——在復雜的社會和不可預測的未來面前,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勇氣?
唯有這么嘗試,才能體會到余華在《我膽小如鼠》里想傳達的那種深沉、卻又溫柔的關照。
對喜歡關注文學形式創新、哲學思辨,以及對當代中國文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部作品不容錯過。
大部分人讀不懂這本書,就想讀不懂他自己一樣——
”我轉身想走,又停住腳,好像還有什么事情沒做完,可我不知道該干什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