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和投機者之間的區別,在于他們對待股市的態度。投機者的主要興趣在于預測市場波動,并從中獲利;投資者的主要興趣在于按合適的價格購買并持有合適的證券。——格雷厄姆
預測市場
當人們聊到股市投資時,最常見的場景便是詢問有沒推薦的股票,最好是明天就能上漲的股票。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讓人感到非常驚訝,然而更讓人驚訝的是還有人拍著胸脯推薦某只他認為一定會上漲的股票,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
有人還會通過一些影響市場的因素來判斷市場的漲跌,比如說:當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了,會問這對A股市場有什么影響呢?會跌嗎?當央行加息了,會問這對金價有什么影響呢?會漲嗎?
這些其實都是在預測市場,那么什么是預測市場呢?
預測市場實際是預測市場心理的一項活動,即通過預測別的投資者對市場的看法,來判斷市場漲跌。
靠預測市場能賺錢嗎?
還真可能,預測再怎么不靠譜,也有對的時候。就像一只壞掉的時鐘,每天也有兩次對的時候。難的是能一直都能預測對,然后躺著把錢給賺了,可惜通過預測市場最終賺到錢的幾乎沒有。
既然,預測市場不靠譜,為什么還有人如此熱衷呢?
及時滿足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于“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校園里的一間幼兒園開始的。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里,桌子上的托盤里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干棒。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為難熬。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則盯著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后按了鈴”。
最終的實驗結果真叫人憂傷,大多數孩子并沒有堅持到獎勵的時候。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由于人的本性所決定的,人們喜歡得到及時反饋,當欲望產生時希望能立即得到滿足。
追求及時反饋本身并沒有對錯,然而現實有很多制約因素,大多數情況并不是人們渴望得到及時滿足就能夠滿足得了的。
在市場中追求及時反饋使得人們不斷去預測市場,尤其是市場短期的漲跌。這種行為使得人們變得極其短視和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的代價也是沉重的,股市中一賺二平七虧并不是傳說,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不承擔責任
更加可悲的是,在遭受虧損的時候,很少人會自我反省,他們往往將虧損的原因歸因于國家或者公司經營者。當然,不能排除公司或國家的一些因素,然而這是造成人們虧損的主要原因嗎?
巴菲特曾在投資美國航空公司中遭受非常嚴重的虧損,美航的管理者沙菲爾德給巴菲特打電話,對投資結果不理想表示抱歉。
“薩斯,希望你記住,”巴菲特說到,“應該我給你打電話,而不是你給我打。至于投資不理想,我只能怪我自己,現在只有順其自然了。”
說到底,無論國家出臺了什么政策,在股市暴跌的時候有沒救市;無論公司管理者是心懷二胎還是專心為股東謀求利益。。。。無論如何,人們始終具有選擇權。導致虧損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一個:投資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