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謝宇衡 授權發表
投資者和投機者之間的區別,在于他們對待股市的態度。投機者的主要興趣在于預測市場波>動,并從中獲利;投資者的主要興趣在于按合適的價格購買并持有合適的證券。
——格雷厄姆
預測市場
這個月初和幾個老同學聚會,春節之前要吃一頓是老傳統了。我發覺賺錢投資這個話題,是大家都愿意參與進來的,即便是不懂的人也會停下筷子聽一聽。
坐在對面的A說:“去年的股市真惡心,一月份跌的太慘,不過還好我買的股票已經回本了。不知道今年股市會有什么樣的表現。”
他旁邊的B很感興趣,“那不錯了,我爸就一直沒回本。我也準備開戶玩玩,你買的哪只?能推薦推薦嗎?最近就能漲的。”
A還沒咽下嘴里的菜,坐在我旁邊的C接過了話:“還玩股票呢?特朗普上臺對全球經濟都不好,而且現在新股發行那么密集,人民幣還貶值,今年股市好不了,要我說別炒股了。”
A擦了擦嘴:“哎,炒股還看什么經濟,你得有消息啊。我姨上了一個老師的課,每年得交3000多,那個老師說有內幕消息就會放出來,我看過確實有的時候會拉漲停。”
這些其實都是在預測市場,那么什么是預測市場呢?
預測市場實際是預測市場心理的一項活動,即通過預測別的投資者對市場的看法,來判斷市場漲跌。
靠預測市場能賺錢嗎?
還真可能,預測再怎么不靠譜,也有對的概率。就像一只壞掉的時鐘,每天也有兩次對的時候。難的是能一直都能預測對,然后躺著把錢給賺了,可惜通過預測市場最終賺到錢的幾乎沒有。
既然,預測市場不靠譜,為什么還有人如此熱衷呢?
及時滿足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于“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校園里的一間幼兒園開始的。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里,桌子上的托盤里有這些兒童愛吃的食物——棉花糖、曲奇或是餅干棒。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他們還可以按響桌子上的鈴,研究人員聽到鈴聲會馬上返回。
對這些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頗為難熬。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結果,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則盯著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鐘后按了鈴”。
最終的實驗結果真叫人憂傷,大多數孩子并沒有堅持到獎勵的時候。這是為什么呢?
這是由于人的本性所決定的,人們喜歡得到及時反饋,當欲望產生時希望能立即得到滿足。
追求及時反饋本身并沒有對錯,然而現實有很多制約因素,大多數情況并不是人們渴望得到及時滿足就能夠滿足得了的。
在市場中追求及時反饋使得人們不斷去預測市場,尤其是市場短期的漲跌。這種行為使得人們變得極其短視和急功近利。
急功近利的代價也是沉重的,股市中一賺二平七虧并不是傳說,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不承擔責任
更加可悲的是,在遭受虧損的時候,很少人會自我反省,他們往往將虧損的原因歸因于國家或者公司經營者。當然,不能排除公司或國家的一些因素,然而這是造成人們虧損的主要原因嗎?
巴菲特曾在投資美國航空公司中遭受非常嚴重的虧損,美航的管理者沙菲爾德給巴菲特打電話,對投資結果不理想表示抱歉。
“薩斯,希望你記住,”巴菲特說到,“應該我給你打電話,而不是你給我打。至于投資不理想,我只能怪我自己,現在只有順其自然了。”
說到底,無論國家出臺了什么政策,在股市暴跌的時候有沒救市;無論公司管理者是心懷二胎還是專心為股東謀求利益。。。。無論如何,人們始終具有選擇權。導致虧損的因素有很多,但最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一個:投資者自己。
以上就是原文了,我再說兩句:
在很多年前,我投資基金時也經常會預測市場,然后來決定自己是否贖回或者申購一只基金,結果非常不好。
文中那些可以延遲享受的孩子,在長大后獲得更大成就的可能性要比那些喜歡及時滿足的孩子高。上面提到的巴菲特,他可以說是延遲享受的宗師了。
以上就是今天全部內容,希望大家在留言區寫下自己的心得或提出你的疑問。
祝你今天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