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范仲淹的“文才”主要體現在散文和詩歌上,尤其是那些政論性的散文和雜記上。他的雜記名作《岳陽樓記》借文論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處世之道,思想境界之高,可以說是彪炳千秋,堪稱儒家君子之道的典范。
范仲淹除了是一個文學家,還是一個杰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對很多文學愛好者來說,真的很難想象一個高唱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家,一個一生為國家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的人,即能寫出像《漁家傲》那樣悲壯蒼涼的的詞作,也能寫出像《蘇幕遮 懷舊》一類充滿“柔情蜜意”的詞作。真是讓人嘆服!
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欣賞一首與范仲淹本人“鐵漢”形象差異巨大的,充滿柔情蜜意的作—《蘇幕遮 懷舊》。范仲淹一生,在朝堂上耿介剛直,堅韌果敢,立主革新,在軍事上智謀過人,運籌帷幄,將國家安危時刻系于肩上,是一個響當當的錚錚鐵漢。所以,盡管這首詞也充滿了“柔情蜜意”,但是卻與“花間派”詞作的柔弱無力迥然不同,有一種剛健遒勁的風格在里面。
蘇幕遮·懷舊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提到宋詞的分類,人們常常喜歡從風格上將宋詞分為兩大類:豪放派和婉約派。對于前一種詞風的代表作,人們推崇最多的就是黃庭堅,辛棄疾,蘇軾等人的作品,而對于后一類詞風的代表作,人們多數會推崇柳永,秦觀,姜夔等人的作品。可是,作為文人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詞風會受到詞人性情,經歷,學識等等各方面的影響,而文人們的性格又是千姿百態的。因此,盡管從內容和主題上來看,這首《蘇幕遮》是屬于婉約派的詞作。但是它的“婉約”與花間派的“婉約”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花間派的“婉約”是柔弱無力的,它的“婉約”是在低回婉轉種深藏著一股剛健遒勁的風骨。這與范仲淹剛正耿介的性格是一致的。”
詞作的開篇兩句“碧云天,黃葉地”會讓人想起元代戲曲家王實甫《西廂記》中的名句:“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晚來誰染霜林醉?”一上來,作者就用”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兩句給讀者描繪了一幅清冷蕭索的深秋景色:秋日的天空,湛藍如洗,云淡風輕,落葉片片落下,鋪滿了大地;次一句,更是加重渲染秋色:千里煙波,為一派秋光所籠罩。暮靄沉沉,寒煙凝翠,湖面上煙霧繚繞,泛著清冷的寒意,到處一片蕭索;第三句:芳草更行更遠還生,隨著斜陽直達天盡頭,好像連著遠方的家鄉。
在很多婉約派詞人的詞作里,“深秋”是意氣消沉的,頹廢失落的,例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但是在這首詞的上闕中所描述的深秋卻遼闊疏淡,毫無衰颯之象;此外,這首詞在寫秋色時,所見之景都帶上了詞人自己的情感,所有的景物都是因情而生。情與景深度融合,先由內而外生發到周圍所見景物,所見景物又由外而內出發秋思,將深秋的凄清與內心的憂思很好地結合了起來,就是所謂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下闕抒情,抒發心中的無限鄉愁。“黯鄉魂,追旅思“一句承接上面的”芳草“,點出了詞人憂愁的原因。其中,”鄉思“和”旅思“是一個意思,用在這里,一是為了上下句的對仗工整,二是為了說明詞人心中鄉愁之深,有加重一層的的意思。在整首詞中,這一句是起承上啟下作用的,承接上闋的寫景,轉接下闕開始抒情。“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鄉愁無時不刻不在折磨著詞人的心,詞人夜里總也睡不著,除非有一場好夢。這句話表面說鄉愁也有消失的時候,但實際上,鄉愁從未在心里離去過。詞的情感由此變得深婉曲折,真是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一句是說夜晚詞人因思鄉難以入睡,于是登上高樓,望著天空中的明月。這個時候最好不要一個人獨自倚欄桿,因為這樣的話,心中的惆悵會加深。怎么辦了?只有借酒澆愁了。可是,酒入愁腸,心中的憂愁沒有減輕,反而抑制不住了,終于化作兩行熱淚滾滾而落。此前,詞人一直到試圖排解心中的憂愁,他登高望遠,欣賞秋色,試圖做個好夢,獨自飲酒,可最后不僅沒有把愁緒排解掉,反而卻積越多,最后達到高潮,變成相思淚流了下來。到這里,詞作就像一首高昂的樂章一樣戛然而止了,留給讀者無限的回味。
總之,整首詞在結夠上也是和多數詞作一樣,上闕寫秋色,下闕抒鄉愁,并無新意。不同的是,作者在上闋所寫的秋色不像一般詞作那樣蕭索凄涼,而是充滿了一種遼闊疏朗之氣,讓人感覺神情為之一震,有種凜然而立的感覺;此外,作者在下闕抒發的相思也不是一味地哀怨低沉,而是柔中有剛,感情真摯深沉卻不低迷頹喪,境界要遠遠高于婉約詞中的閨閣庭院,要深遠遼闊地多。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