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假期各種飯局接踵而來,大快朵頤似乎是一種常態。沒擋住美食誘惑,吃多了怎么辦?如何既能品嘗美食、開心過節的同時,又能避免“食滯”的發生?云竹老師分享幾個緩解積食的方法。
一:什么是“飲食積滯”?
食滯證,中醫病證名。食滯,顧名思義,一般是指進食后食物在胃內沒有被完全消化,滯留在胃腸道的情況。
引起食滯的原因有暴飲暴食、厭食癥、吸收不良綜合征等疾病常出現或伴有食積證。如果患者存在長期消化不良的情況,可能會導致胃功能衰退,不能完全消化每天所吃食物,未吃完的食物滯留在胃里,可能會造成食滯。
二:中醫教您消食導滯
消食導滯,又名“消食化滯”,中醫消法之一。“消”即消除,讓食物在胃里消化掉。可用中成藥以助消化食物,以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的治法,適用于消化不良,食積內停之證。
消滯常用中成藥是采用山楂、神曲、雞內金、麥芽、萊菔子等藥物組成的方劑,代表方劑有保和丸、枳實導滯丸、健脾丸等。
云竹老師推薦以下消滯常用的中成藥
1、健脾丸
具有健脾開胃,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引起的腹脹、積食、食少腹瀉等癥狀,藥物中含有的人參、白術、茯苓可以補氣健脾運濕止瀉;山楂、麥芽、神曲可以消食和胃;木香、砂仁、陳皮可理氣開胃。
2、枳實導滯丸
可以消食導滯、清熱祛濕,適合治療飲食積滯、濕熱內阻導致腹脹、不思飲食、大便秘結、里急后重等癥狀。其中的神曲可消食健脾;茯苓、澤瀉可甘淡滲濕等。
3、保和丸
可以消食導滯和胃,可以治療食積停滯、噯腐吞酸、不欲飲食等癥狀,其中的山楂、神曲一般可以消食健脾;萊菔子消食下氣等。
4、開胸順氣丸
可以消積化滯、行氣止痛,可以治療氣郁食滯引起的胃痛、噯氣、惡心、嘔吐、食少納呆等癥狀,其中牽牛子可瀉下逐水、消積;陳皮可理氣健脾;木香可健脾消食、行氣止痛等。
5、沉香化滯丸
可以理氣化滯,適用于治療飲食停滯,胸腹脹滿等癥狀,其中的枳實可破氣消積;青皮可消積化滯;陳皮可理氣健脾;山楂可健脾消食等。
三:云竹老師分享不同食物的消滯法
1、吃面食過多:導致積食,腹部脹痛。
材料:可用神曲30克、炒蘿卜籽10克、麥芽10克。
用法:水煎服,一天一次,分三次服完。
2、吃肉過多:引起食欲不振,腹部脹痛,呃逆想吐。
材料:可用山楂肉90克,炒焦后研成細末,每次15克。
用法:用溫開水送服,每日兩次。
3、吃谷類過多:引起食欲減退。
材料:可取米飯鍋巴(小米、稻米、糯米均可)適量。
用法:燒焦研末,用溫開水送服,每次5克,日服三次。還可用炒麥芽30克水煎服,或用白蘿卜搗爛取汁服用。
四:云竹老師教大家如何避免食滯的發生
飲食有節制,身體更健康
飲食有節中醫學自古就有“飲食有節,節食益壽”的理論。《黃帝內經·素問》中指出飲食過度的危害:“飲食自倍,胃腸乃傷……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則?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意思是,飲食過量傷及胃腸道,飲食不節制會導致肥胖,飲食油膩會出現腹瀉。所謂“飲食有節”,可以從節制、節律、節氣三個方面來解讀。
1、節制
可以理解為食量的節制,中醫古籍中曾有“貪食,食多不消”的記載,表達了食物不可過量的飲食養生原則。《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篇中,論宿食為病,或用硝黃下之,或用瓜蒂吐之,這些內容也間接說明,飲食過量會傷害身體。
2、節律
宋代張杲《醫說》中所載“食欲少而數,不欲頓而多”與現代營養學主張的“少食多餐”不謀而合。孫思邈《千金要方》中“飲食以時,饑飽得中。
每食不重用”,說明吃飯要有規律,定時定量,食不過量,這對維持胃腸正常功能、保持其工作的節律性十分重要。
3、節氣
我國古代養生學家非常注重飲食宜忌。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有詳細記載,比如什么食物不可食之、什么食物不可同時食之、什么時間不可食何物等。張仲景還根據天人相應理論,指出了每月所食宜忌,如“正月勿食生蔥”“三月勿食小蒜……”“十一月、十二月勿食燕”;一日中“夜食生菜不利人”“夜食諸姜、蒜、蔥等,傷人心”等。雖然有些觀點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可以看出古代醫學大家已經認識到飲食應因時而異,應季而為,不分時間的食用某物,不僅對人體無益,反而會損傷人體。
五: 忌葷多素少
聚餐多以雞、鴨、魚、肉、蝦、蟹等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為主,而糧食、蔬菜較少,這種情況造成的結果是膳食纖維嚴重不足,而脂肪、蛋白質則嚴重超標。云竹老師建議按七八個葷菜配兩三個素菜的比例較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