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譯文:
子張問:“士要怎么樣才可說是通達了?”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是什么呢?”子張回答說:“在諸侯的國家一定有名聲,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聲?!笨鬃诱f:“這是有名聲,不是通達。通達的人,本質正直而喜愛道義,體會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時常想到對別人謙讓。這樣的人在諸侯的國家一定通達,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達。有名聲的人,表面上要實行仁德而行動上卻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遲疑。他們在諸侯的國家一定虛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虛有其名?!?/p>
我們應該認識到,好名聲固然重要,但“名聲”只是實際行動的附屬品。如果一個人真的有道德,他獲得了名譽,接受了獎賞,那我們說這是實至名歸;如果他沒有道德,只有名聲,那這名聲就是徒有虛名,追求虛名就會有損美德。但遺憾的是,歷史上真正靠美德流芳后世的相當稀少,而追名逐利的假仁假義之徒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