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簡介
在一個被泛濫信息包圍的時代,每時每刻都會遇到各種問題,大到涉及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趨勢,小到個人生活的決策。面對別人兜售的觀點—他們熱衷于讓你相信這是“事實”,你是不假思索懶惰地全盤接收信息?還是提出關鍵問題,讓道貌岸然的說謊者原形畢露嗎?面對立場和你完全相左的意見,你是只愿聽價值觀取向和自己相似的觀點,黨同而伐異?還是能夠控制感情沖動,做出理性的判斷?
作者簡介
尼爾·布朗,博林格林州立大學的杰出經(jīng)濟學教授。獲有托雷多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和德州大學的博士學位。威斯康星大學、印第安納大學、科羅拉多大學等幾十所大學曾經(jīng)聘請布朗教授,協(xié)助培養(yǎng)教職員批判性思維技巧。近期為美國國家安全部、俄羅斯國家秘密服務部門、IBM亞太公司、樂高公司美國商學院聯(lián)盟、美國空軍研究院等眾多機構與公司提供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及咨詢服務。
斯圖爾特·基利。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心理學博士。現(xiàn)為美國博林格林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第1章 學會提出好問題
對所見所聞如何回應,你必須做出選擇,一種是不管讀/聽到什么都一股腦接受,把別人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觀點。但沒人會心甘情愿的淪為他人思想的奴隸。/*我怎么見過那么多拿著別人嚼爛的觀點侃侃而談的人呢*/另一種方法是提一些較有力度的問題,以便對自己所經(jīng)歷的東西到底有多大價值自行做出判斷。通往合理結論的道路往往從問題開始,并且一路都有問題相伴。
激發(fā)你的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的對耳聞目見的一切進行系統(tǒng)的評判,批判性思維其主要內(nèi)容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1.有一套互相關聯(li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
2.恰如其分的提出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
3.積極主動的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愿望
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海綿式思維。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體會到世界的千頭萬緒,而你獲取的知識會為以后進一步展開復雜的思考打下堅實基礎。相對而言這種思維方式是被動的,但對各種信息和觀點如何做出取舍,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
淘金式思維。自己選擇該相信什么該忽略什么,帶著態(tài)度讀書,作者在想你細說原委,而你則隨時準備與之辯駁。在一場互動對話中披沙揀金,需要你不斷的提問并思考問題的答案。
海綿式思維讀書標記重點,充分理解作者理論,但不對其做任何評價。淘金式思維常質(zhì)疑讀者為何要提出各種各樣的主張,和材料互動,目的是批判性的評價所讀材料,在客觀評價的基礎上獲得自己的結論。淘金式思維清單:
1.我有沒有問為什么別人要我相信他的觀點
2.在我想到別人的說法可能有問題時有沒有把他記下來
3.我對別人說過的話有沒有進行客觀評價
4.針對某一特定主體我有沒有在別人合理說法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結論
淘金式思維舉例:美國該禁槍嗎
“殺人犯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慣犯”大多數(shù)是什么概念?是否意味著剩下的少數(shù)人仍有相當數(shù)量的殺人犯出于一時沖動槍殺了親人?批判性的提問是檢索信息和搜尋答案的最好方法。
正確答案莫非只是神話
自然科學方面我們常常能找到正確答案,而一旦涉及人類的行為和這些行為的意義,情況就截然不同。因為我們更熱衷于相信那些和我們的期望值一致的描述,這樣我們難免會把自己的喜好帶入這些問題的討論場合,而對與自己喜好不一致的說話加以排斥。
弱勢批判性思維和強勢批判性思維
弱勢批判性思維是利用批判性思維來捍衛(wèi)自己現(xiàn)有的立場和看法。用這種方式來使用批判性思維技能就意味著你對能否接近真理和發(fā)揚美德漠不關心。/*弱勢批判性思維的目的就駁倒那些與你意見不同聲音,缺點是使人故步自封自以為是*/
強勢批判性思維是利用批判性思維來評估所有斷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這種方式要求我們用關鍵性問題一視同仁一切主張,包括自己的主張。透徹理解并客觀評價各種紛雜的觀點,然后選出合理的觀點。/*辯證的檢查自己的觀點就是一個排錯的過程,拍錯后會更加肯定自己的觀點,思想更開放吧*/
也許我們根本就問錯了問題
1.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2.理由是什么
3.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4.什么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5.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6.證據(jù)的效力如何
7.有沒有替代原因
8.數(shù)據(jù)有沒有欺騙性
9.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價值觀決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批判性思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虛心聽取別人意見來取長補短,將別人當做你最有價值的資料庫。本書所謂的價值觀,是指人們認為比較有價值而沒有說出來的觀點,它們樹立了一定的行為準則,據(jù)此我們來衡量人類行為的品質(zhì)高下。你會發(fā)現(xiàn)正是人們賦予抽象觀念的重要地位對他們的選擇和行為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你希望自己的朋友是什么樣的人,這樣問題可以拓展你對價值觀的理解。
雖然我們必須要求自己仔細聆聽那些和自己價值觀取向不同的人的觀點,但靠價值觀建立起來的最顯著的社會聯(lián)系還是價值觀之間的相似性。我們許多最有價值的社會交往經(jīng)歷都始于和那些擁有同類價值觀的人之間的交流,這方面我們遇到最大的挑戰(zhàn)是如何讓自己盡量理解那些和我們價值觀背道而馳的人的推理方式。
批判性思考的人擁有的主要價值觀:自主性、好奇心、謙恭有禮、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要耐心傾聽那些和我們意見向左的論證。很多時候,當別人提出相反的結論時,我們都將其當做針對我們自己的人身攻擊,對一個論題過于感情投入的最大危險就是你可能考慮不到其他立場潛在的正當理由。接受還是拒絕一個立場,感情上的依戀絕不該成為最重要的因素。/*改變過去堅信的觀點,可能會讓你在眾人面前承認過去自己錯了一樣,覺得有失顏面,但其實你在成長不是嗎?如果執(zhí)迷不悟則變成弱勢批判性思維,每個人文化價值觀念不同,認清自己的情感,兼聽則明*/
讓對話一直進行下去
很多人不習慣別人對某個觀點的來龍去脈那樣好奇偏要刨根問底。當你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時候,要讓他們知道你好學上進本意是好的。/*即使你目的是想推翻別人也給人點面子,沒看上面說要恭謙有禮么?*/
1.盡量闡明你對別人言論的理解,“我好像聽你說過這個”
2.問一下別人,有沒有證據(jù)能讓他改變他的觀點
3.暫停一段時間,你們盡量找到支撐自己結論的最佳證據(jù)
4.問一問別人,為什么他認為你據(jù)以形成結論的那些證據(jù)顯得不堪一擊
5.盡量彌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對方的最好理由,并將這些最好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到一起,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你們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新結論呢?
6.尋找一些共同的價值觀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結論,以此為基礎,找出對話中分歧的原點
7.好奇心再強,也要表現(xiàn)得不溫不火,你是來虛心學習的不是來舌戰(zhàn)群儒的
8.確保你的表情和身體動作都表現(xiàn)出謙恭的樣子
營造交流會話的友好氛圍
讓講道理的人可以體面又大方的表達異見,一種歡迎討論和提問的氛圍。不要一旦有人不同意你的結論就馬上劍拔弩張。多思考“我有沒有可能是錯的呢?”
一廂情愿是批判性思維的最大勁敵
當一個人特別喜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實,而對那些已經(jīng)證明是真的概念或事實退避三舍時,他就已經(jīng)鐘情于“似是而非”了。因為我們對面對的種種問題產(chǎn)生的焦慮和恐懼情緒構成了一道墻,屏蔽了真實世界。Magical Thinking—有些事情當科學還不能提供較能令人接受的解釋時,人們多喜歡依賴奇跡作為因果解釋來理解這些事物/*《少有人走的路》:抱著殘缺的人生地圖不放,與現(xiàn)實世界處處脫節(jié)。說的就是這種行為*/
第2章 論題和結論是什么
客觀評價他人的分析推理之前,首先須找到他的分析推理之所在。如果找不準作者的結論,你就會曲解別人的意圖。論題就是引起對話或討論的問題抑或爭議,它是后續(xù)所有討論的驅動力。
是什么和應不應該
是什么,是不是,這類問題屬于描述性論題,指對過去、現(xiàn)在或將來的各種描述的精確與否提出的問題。應該不應該,這類問題屬于規(guī)定性問題,指對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是好什么是壞所提出的問題。
他到底在說什么啊
當論題沒有直截了當?shù)恼f出來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找結論。我們只有找到結論才能進行客觀評價。所謂結論就是作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抵制自己的這種思想:陳述這個論題的方法只有一種,其他都是錯誤的。
他想讓我相信什么結論
有說服力的論證的基本結構是:甲之所以成立是因為乙,甲指結論,乙是指結論的支撐材料。結論是逐步推斷出來的,它們來源于分析推理,結論是一個觀點,需要其他觀點來進行支撐。我們把沒有證據(jù)支撐的斷言成為純觀點(mere opinion)
”大規(guī)模室內(nèi)養(yǎng)殖不應該合法化,還有其他更自然的方法來生產(chǎn)我們所需的食品”前半句是結論,后半句是支撐觀點。上述用來支撐結論的看法本身并不是一個結論,因為它是用來證明別的論點。你相信一個結論時因為你認為它由其他看法所支撐,這就是在進行推理。/*找到結論后應審視其支撐這一論點的材料,材料的真實性啊邏輯關系啊等。應該有其他方法并不能說明大規(guī)模室內(nèi)養(yǎng)殖就不應該合法,構不成因果關系*/
找到結論有線索可循
1.確定論題是什么。結論是對論題的回應,知道論題有助于我們找到結論
2.尋找指示詞。結論前面常有指示詞指引:因此、由此可知、證明等
3.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結論一般都在文章開頭和結尾
4.記住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例句、數(shù)據(jù)、定義等
5.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有些立場是可預見的
6.問一問”所以呢?”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1.寫作之前將論題的范圍盡量縮小
2.引導讀者得出你的結論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所謂理由,就是指用來支撐或證明結論的看法、證據(jù)、隱喻、類比和其它陳述。這些陳述是構建可信度的基礎。只有當你找到支撐結論的理由時你才能判斷一個結論的價值。
有時候一個論證只包含單個理由和結論,但是常見的情況是很多理由用于支撐某個結論。所謂理由即我們?yōu)槭裁匆嘈拍硞€結論的解釋說明或邏輯依據(jù)。在我們使用的術語中,論證Argument和推理Reasoning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指用一個或多個想法來支撐另一個想法。只有推理和論證才有可能存在邏輯錯誤,因為一個理由本身是孤立的想法,它并不能反映出一種邏輯關系。
論證的特點:
1.論證必有其目的
2.論證的質(zhì)量有高有低
3.論證兩個明顯的必要構成部分:一個結論及其支撐理由
他為什么相信這個觀點
首先我們必須要找出結論,然后我們要適當?shù)貑栆痪錇槭裁础N覀冎辽賾摽紤]一下對方的推理過程。
理由是模具,結論據(jù)此成形
證據(jù)指人們用來為其斷言為真的某事提供證明的信息。結論本身并不是證據(jù),它是一個由證據(jù)或其它看法支撐起來的看法。薄弱的理由必然導致薄弱的推論。隨著你充分思考結論的支撐理由及其內(nèi)在含義,你將逐步得出穩(wěn)妥和扎實的結論。
讓理由和結論一目了然
1.圈出指示詞
2.用不用顏色的筆標出理由和結論,或者在理由下面劃線,用彩筆給結論做標記
3.在也變給理由和結論編上序號
4.讀完長篇大論時,在文章結尾處按順序列出所有理由
第4章 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讓人捉摸不透的多義詞
大多數(shù)詞語都有不止一種含義,我們常常想當然的誤解所讀的文章或聽到的言論的意思,因為我們常常想當然的以為很多詞的意思都是顯而易見的。
找準關鍵詞
關鍵詞是指這些詞在論題的上下文語境里有不止一個意思可以解釋得通。歧義是指一個詞或詞組可能存在多重含義的現(xiàn)象。因為有人要你接受他的結論,因此你應該在理由和結論中尋找這些詞或短語。一個詞越抽象就越容易被做出多重解讀。
找關鍵詞的線索
1.檢查論題看有沒有關鍵詞
2.在理由和結論中尋找關鍵詞
3.留意抽象的關鍵詞
4.通過反串來判斷別人怎樣給特定的詞下不同的定義
檢查有沒有歧義
第一個障礙是你認為和作者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第二個障礙是認為術語只存在一個明顯的定義。如果你找到了一處歧義,不斷問自己:作者這樣說什么意思?
看看上下文,這才是它的真實含義
語境是指作者或演說者的背景。如果你和想要說服你的人在論證過程中對術語的理解有偏差,那么你首先就要解決這些偏差,然后才能接受他為你展示推理的過程。要仔細檢查上下文來判定關鍵詞的意思。/*和需求文檔一樣,把關鍵詞統(tǒng)一定義一下*/
字典里的定義不一定適合文章里的情境
詞的意義通常表現(xiàn)為三種方式:同義替換、舉例說明和具體標準定義。
小心那些飽含感情色彩的詞語,它會讓你的思維短路
全球變暖還是氣候改變?人們對這些選用的術語和詞組的不同情感反應會大大影響到我們對論證的評價,術語既有外延意義又有內(nèi)涵意義。外延意義指使用一個詞的約定俗成的外在描述性的指稱對象,內(nèi)涵意義是指我們對術語所附加的感情上的聯(lián)想意義。這些術語讓思維暫時短路,通過直接連通感情線路來繞過描述性的意義通道,從而欺騙了人們的思想。任何一個想利用語言來激發(fā)我們情感共鳴的人都會利用這些可能藏在我們心中的感情。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要時刻留意歧義,反復回想自己要說的話,找出任何一個有可能模棱兩個的陳述。寫作無須是一種完全孤獨的活動,把你的結論和理由拿出來和別人分享,注意他們使用這個術語的方法是否和你有明顯的差別。
第5章 什么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論證中有一些是作者認為理所當然的特定想法,但通常情況下他們卻不會明說出來。我們把沒有說明出來的想法稱為假設,要全面理解一個論證,你必須要找出這些假設。假設有下列特征:
1.隱藏或沒有明說出來
2.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3.對判斷其結論有較大影響
4.可能有一定的欺騙性
到哪兒去找假設
先檢查理由,然后檢查結論,尋找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找出幕后遙控的價值觀假設
一個人的價值觀會影響到他列舉出的種種理由,只有把這些價值觀假設添加到推理中,他們的理由才能從邏輯上證實其結論。價值觀假設是指一種想當然的看法,認為某些相互對立的價值觀中一個比另一個更重要。
兩種價值觀沖突時寧要哪個
價值觀本身并不能成為理解的有力向導,能導致你對一個規(guī)定性問題作出與別人不同的回答的,是你對所持的特定價值觀的相對認同的程度。一個人的價值觀常常是不會說明的,但是那個價值觀選擇無論如何都會對他的結論產(chǎn)生重大影響,同時也影響到他選擇捍衛(wèi)這一結論的形式。
所謂價值觀假設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沒有說出來的喜歡一種價值觀超過另一種價值觀的傾向,當你發(fā)現(xiàn)了一個人的價值傾向,你不應該期望他在討論不同的辯論時還會持有相同的價值傾向。
可能發(fā)生的結果是價值觀假設的重要線索
辯論中所持的立場帶來的結果到底可不可以接受主要取決于個人價值傾向。要判斷一個人的價值觀假設,注意他用來證實結論的各種理由,然后判斷哪些價值取向會導致作者認為這些理由比其他理由更可取。在尋找價值觀假設的時候,你應該盡量一直說明價值傾向。
找出價值觀假設的線索
1.調(diào)查作者背景
2.問一下:為什么作者的立場產(chǎn)生的結果對他而言顯得那樣重要?
3.尋找類似的社會辯論,看看同類的價值觀假設
4.使用反串的方法,采取與作者相反的立場,看看哪些價值觀對這一相反立場顯得非常重要
5.找一找常見的價值觀沖突,例如個體責任和集體責任之間的沖突
價值觀及其相對性
一個價值取向需要有證實它的理由,正如任何一個結論都需要理由一樣。這樣我們每個人才能研究其推理過程,然后形成我們的評價。
找出沒說出來的描述性假設
描述性假設就是對這個世界過去、現(xiàn)在或未來是什么樣的想法,而你應該記得,規(guī)定性的價值觀假設是關于這個世界該是什么樣的那些想法。
找到描述性假設的一些線索
1.不斷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存在的鴻溝
2.尋找沒有明說出來的支撐其理由的那些想法
3.將自己置于作者/反對者的立場
4.認識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來獲知理由中提到的好處
5.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來當做假設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如果沒有價值觀和描述性想法影響你的論證,你根本就不可能寫作。你的價值觀通常都沒有明說出來或假設是成立的,這樣讀者常常會完全錯失它們。寫作時盡量揭示那些引導你思緒的假設,給那些試著接受你的交流者一個公平的機會來全面理解你的論證。
第6章 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
論題、結論、理由、意義不明的詞匯、價值觀假設、描述性假設,注意這些問題能讓你理解交流者的推理過程,也讓你了解論證的扎實部分和薄弱環(huán)節(jié)。接下來的章節(jié)集中論證結構能否站得住腳。批判性閱讀和聆聽的主要目標就在于判定結論的可接受程度或價值大小。
謬誤就是推理過程中的欺騙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這個欺騙手段來說服你采納其結論。有三種常見的謬誤:
1.提供的推理需要明顯錯誤的或讓人不能接受的假設才能成立,因此使推理和結論顯得毫無關系
2.把那些明明和結論無關的信息弄得好像和結論有關,以此來分散我們的注意力
3.看似為結論找證據(jù),而證據(jù)算數(shù)的前提則取決于結論本身已經(jīng)成立
不用死記硬背各種謬誤的名稱也能找到推理中的謬誤
人身攻擊謬誤屬于推理謬誤,因為進行論證的個人品格或者興趣如何通常和其作出的論證的質(zhì)量毫無關系,它是在攻擊送信的人,而不是在討論送來的信息。
有可能假設是明顯錯誤的
1.找出結論和理由
2.記住結論并思考你認為可能與其有關的理由,比較你和作者的理由
3.如果結論支撐某個行為,那就判斷理由是否表明了某個特殊/具體的優(yōu)點或不足,如果沒有就要當心
4.問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個人要相信什么才能讓理由成立?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設
5.問自己:這些假設有沒有道理?如果是明顯的錯誤那就是謬誤咯
6.看看是否存在一些強烈訴諸你的情感的詞組可能干擾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讓你沒有考慮到相關理由
滑坡謬誤是指假設采取提議的行動會引發(fā)一系列不可控的事件,而事實上卻有現(xiàn)成的程序來防止這類連鎖事件發(fā)生。
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指假設因為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后還有遺留問題沒有解決,那么這種解決方案根本就不應該采用。
推理理由謬誤百出
偷換概念謬誤指在論證中關鍵詞語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含義,一旦不同含義之間的轉換被認出來,這個論證就講不通了。
訴諸大眾謬誤指通過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這一觀點的說法來竭力證明某個論斷有道理,錯誤地假設大部分人喜歡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
訴諸可疑權威謬誤指引用某一權威的話來證明結論,但該權威對這一論題并沒有特別的專門知識。
訴諸感情謬誤指使用帶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讀者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依據(jù)。
稻草人謬誤指歪曲對方的觀點,使它容易受到攻擊,這樣我們攻擊的觀點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
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指當現(xiàn)實中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時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
強求確定性謬誤指認為一個研究結論如果不是百分百確定的話就應該被拋棄。
亂扣帽子謬誤指錯誤的假設因為你為特定事件或行為提供了一個名稱,你也就合情合理的解釋了這一事件。當我們被要求解釋為什么特定的行為會發(fā)生時,我們常常受到誘惑,想要隱藏我們對很多復雜因果關系的無知,干脆給那種行為貼上標簽,然后我們錯誤地假設因為我們知道那個標簽,我們就知道此事的起因。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擾
問自己:作者有沒有通過轉移我們的注意力來欺騙我們?光環(huán)效應謬誤指使用模糊、引發(fā)人們強烈感情認同的美德詞匯,使我們傾向于同意某件事而不去仔細檢查其理由,就好像把惡語中傷的方法顛倒過來。
轉移話題謬誤指一個不相干的話題被插進來,將注意力從原來的論題上面轉移走,通過將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論題上來幫助贏得一場論戰(zhàn)。
循環(huán)論證謬誤指在推理過程中已然假設自己的結論成立的論證。如退學是不可取的,因為它是不好的。
第7章 證據(jù)的效力如何
我為什么要相信它
如果有人對出示證據(jù)這一簡單要求的反應是怒火中燒或退避三舍,往往是因為他們覺得尷尬難為情,因為他們意識到,沒有證據(jù),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本不該那樣底氣十足。
直覺作為證據(jù)可靠嗎
所謂直覺就是我們相信自己對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卻不能有意識的說出理由的過程。很多直覺依賴于無意識的加工,忽視了相關證據(jù)并含帶偏見。
個人經(jīng)歷作為證據(jù)可靠嗎
一個人的經(jīng)歷,甚至是個人經(jīng)歷的總和,根本不足以構成一個有代表性的經(jīng)歷樣本,個人經(jīng)歷常會導致我們犯下以偏概全謬誤:指一個人僅根據(jù)群體中極小部分人的經(jīng)歷就得出有關整個群體的結論。
典型案例作為證據(jù)可靠嗎
不厭其詳而又引人入勝的描繪或是塑造一個或多個人物或事件來證實某個結論,我們把這樣的描述成為典型案例。因為具體生動的案例訴諸我們的情感,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不再糾纏于它們作為證據(jù)的價值。當心那些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被人用作證明!問自己:這個例子有沒有代表性?有沒有強有力的相反的例子?/*訴諸感情謬誤*/
當事人證詞作為證據(jù)可靠嗎
通過引用當事人的話,尤其是名人的話,來說明一個想法是好是壞,這就是當事人證詞。當事人證詞也是一種個人經(jīng)歷。
專家意見作為證據(jù)可靠嗎
每天面對各種各樣的專家論證,而你別無選擇只能依賴他們,要樣樣精通我們既無時間也無知識儲備。你應該記住的是專家也會常常犯錯誤。問自己:這個專家對所談論的主題知道多少?
引用套引用的問題
引用套引用指一個專家引用另外一個專家的話來證實某個觀點。問自己:那個原始專家的斷言有多大可信度?
第8章 證據(jù)的效力如何
個人觀察作為證據(jù)可靠嗎
我們所見所說的都是經(jīng)過一系列價值觀、偏見、態(tài)度和期望值過濾后剩下的東西,我們見聞的是我們所愿意見聞的,我們挑選和記住的那些經(jīng)歷的側面都是和我們此前的經(jīng)歷和背景最相符最一致的那些側面。最可信的報道往往是基于最近的觀察,而且是幾個人處在最佳環(huán)境里同時得來的觀察,他們對所觀察的事件沒有期望值,同時也不帶任何偏見。
研究報告作為證據(jù)可靠嗎
研究報告通常是訓練有素的科研人員來系統(tǒng)的收集觀察數(shù)據(jù)。科學方法力求避免我們在觀察這個世界時攜帶許多內(nèi)在偏見,避免我們的直覺和嘗試中存在的種種偏見。科學研究,如果進行的比較理想,使我們獲得證據(jù)的一個最好來源,因為科學研究強調(diào)可驗證性、可控性和精確性。
研究結果能采用嗎
1.研究的質(zhì)量和人為因素變化非常大。
2.研究成果常常會互相矛盾,事實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變化。
3.研究結果不能證明結論,只能支撐結論。
4.研究人員也有期望值、態(tài)度、價值觀和需求,同樣會存在偏見。不論一個科學報告看上去多么客觀,還是難免會夾雜了重要的主觀因素。
樣本能夠代表整體嗎
1.樣本的覆蓋率必須要大到足以產(chǎn)生概括或得出結論的程度
2.對研究者將要從中得出結論的所有事件的類型,樣本必須覆蓋足夠的范圍或者說包含足夠的多樣性
3.樣本的隨機性越大越好
4.只有和我們研究過的事件類似的情況我們才能加以概括
調(diào)查和問卷的回答真實嗎
調(diào)查問卷通常被用來測試人們的行為、態(tài)度和看法。
1.你不能想當然的就認為調(diào)查得到的答案就準確反映出調(diào)查對象的真實態(tài)度
2.很多調(diào)查問題的措辭含糊不清,可能引起歧義或曲解
3.調(diào)查本身所包含的偏見讓它們變得更加可疑,比如有引導性的問題
確定你程序的質(zhì)量,你就可疑選擇做出自己的合理概括,哪怕是片面的調(diào)查也可能會承載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見之所在,以防自己過分被調(diào)查結果所說服。
類比作為證據(jù)可靠嗎
一個論證用兩件事物之間熟知的相似點作為基礎,推導出關于其中一個事物的一個相對未知特征的結論,這樣的論證叫做類比論證。要評價一個類比的質(zhì)量,關注兩個因素:
1.兩個作比較的事物相同和相異的方式。
2.相似點和不同點之間的關聯(lián)。
通常情況下,相關的相同點比相關的不同點所占的比例越大,類比的效力就越高。錯誤類比謬誤指有人提出一個類比,其中卻存在重要而又相關的不同點。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在開始獨立研究之前,研究者往往先建立一套程序或規(guī)則來指導研究的過程,這些程序的正式名稱叫做方法論。做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保留精確的可隨時查看的記錄。最后,記住你的研究結果所存在的局限。
第9章 有沒有替代的原因
所謂替代原因是指一個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釋,可以說明為什么特定的結果會發(fā)生。人類都愿意相信如果兩件事緊隨前后發(fā)生,那么第一件事肯定導致了第二件事。比如你可能在寫出一篇極出色的論文的同時戴了某一頂帽子,所以現(xiàn)在你一逢到寫論文就堅持非要戴同一頂帽子不可。
可能的原因不止一個
1.很多件都可以通過各種互相代替的原因來解釋
2.專家可以通過證據(jù)而發(fā)現(xiàn)不同的原因對其加以解釋
3.大部分持論者只給你那些他們喜歡的原因,獨立思考的讀者必須自己找出替代原因
4.想出替代原因是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通常這類證據(jù)不是一目了然的
找到更多的替代原因
我還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來解讀這個證據(jù)?還有什么別的可能導致這個結果?如果這個解釋是錯的,還有什么解釋可以說得通?
唯一的原因,還是原因之一
人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試圖找出一件事的簡單而又單一的原因,而事實上這個原因是由許多共同起作用的原因聯(lián)合起來的結果。如果不能考慮到原因的復雜性,就犯了過于簡化因果關系謬誤,指依賴不足以解釋整個事件的具有因果關系的因素來解釋一個事件,或過分強調(diào)這些因素中的一個或多個因素的作用。
相關不能證明因果關系
因果混淆謬誤指將時間的起因和結果混淆或是認不出兩件事之間可能是互相影響的關系。忽略常見原因謬誤指認不出兩件事之間之所以有聯(lián)系是因為常見的第三種因素在起作用。
在這之后不等于因為這個
事后歸因謬誤指假設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造成的,僅僅因為乙在時間上緊隨在甲后。一件事緊接另一件事后面發(fā)生的這一發(fā)現(xiàn)本身并不能證明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這可能只是一個巧合。
很多事件并不只有一種解釋
在基本歸因錯誤里,我們在解釋他人行為時高估了個人傾向的重要性而低估了環(huán)境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我們喜歡把別人的行為動因看成是來自其內(nèi)部的因素,而不是來來自外部的因素。不要貿(mào)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個解釋,多尋找替代原因,比較它們的可信度。閱讀事件的多種不同版本來幫助你擴大見解的范圍。
第10章 數(shù)據(jù)有沒有欺騙性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就是用數(shù)字表達的證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可能而且經(jīng)常欺騙人,它們并不必然就證明表面上想證明的一切。兩種不同的提供數(shù)據(jù)的方式就可能產(chǎn)生欺騙性。(圖標坐標軸數(shù)值)
不知來歷的和帶有偏見的數(shù)據(jù)
搞清楚數(shù)據(jù)是如何采集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往往只是基于事實作出的一些估計。
把一個結論改頭換面包裝成另一個結論
第一種策略是對持論者的數(shù)據(jù)視而不見,問自己:什么樣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能作為證據(jù)對證明他的結論有幫助?然后將所需的數(shù)據(jù)和被提供的數(shù)據(jù)比較,如果很難吻合你可能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數(shù)據(jù)上的欺騙。另一個策略是檢查持論者的數(shù)據(jù),問自己:從數(shù)據(jù)中能得出什么?再與持論者的結論作對比。
省略數(shù)據(jù)也是欺騙
當你遇到聽起來讓人動心的數(shù)字或者百分比一定要當心,當只有絕對數(shù)值擺在眼前的時候,問一問百分比是不是有可能幫你做出更好的判斷;當只有百分比出現(xiàn)在眼前,問一問是不是絕對值會豐富它們的意義。去年,城里公司數(shù)目增加了75%,實際可能是從4家增長到7家。問一下:這是和……比較?
第11章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接受說服之前,先打個問號
幾乎任何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個目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從某種程度上影響你的思維方式,當你發(fā)現(xiàn)那些是你比較信服的理由時,想想作者可能沒有告訴你的那些信息,那些你還沒能揭示出來的信息。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響到推理過程的信息。
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難免
1.時空對論證產(chǎn)生了限制
2.由于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限制,論證必須盡快完成
3.持論者的知識總是不全面
4.論證常常是為了欺騙
5.持論者與你有不同的價值觀、信仰和態(tài)度
識別省略信息的線索
1.反對的人會提供什么樣的理由?
2.關鍵詞用另一種方式定義,結論會有不同嗎?
3.不同價值觀處理這一問題會有什么不同?
4.事實斷言的來源是什么?
5.有沒有理由提議帶來的正面或反面結果以及對各方面的影響?
考慮是否有負面效果
注意被提倡的行動的潛在的負面效果。
面對信息缺失的現(xiàn)實
推理的過程從來都不是完整的,自動聲明只要信息仍然找不到你就不能做出決斷,那就會阻止你形成任何觀點。
第12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各種假設和多個結論
結論只有在某人對其理由的含義進行特定的解讀后才能得出來。我們具有不同的認知水平、參照體系和背景,目標千差萬別,這樣我們在決定將理由和結論鏈接起來的時候必然會被不同的假設所吸引。
二分式思維法:妨礙我們考慮多種可能性
二分式思維法往往將一個可能存在多種答案的問題假設只有兩個答案。用此思維方式的人不能理解語境對特定答案產(chǎn)生的重要性,二分思維限制了人決定和選擇的范圍。
某個條件下才合理的結論
回答限定性問題,如:是不是應該……?使用條件句尋找多個結論,在條件句中我們陳述一個假設的條件,目的是幫助我們得出某個特定的結論。使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為什么來為這些結論提供限制的語境,為結論添加限制將會讓你遠離二分式思維。/*不同條件限定下有不同答案,好比人在不同壓力下的狀態(tài),水在不同溫度的狀態(tài)*/
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可能結論
把要不要關閉酒吧轉化成應該如何解決大學生酗酒問題,當一個規(guī)定性論證中的理由是表達實際存在的問題時,尋找這個問題的不同解決方法就是這個論證可能得出的結論。/*與《不懂帶人,你就自己干到死》一樣的觀念,已解決問題為導向,不糾結于當下的問題,歪果仁的書看的越多越發(fā)現(xiàn)理念驚人的相似*/
不是所有的結論都生來平等
有些結論可能比其他結論更站得住腳,而最值得相信的結論應該是那些最能影響到你對作者的推理進行反應的那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