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享受了一天助人之后的喜悅,讓自己非常滿足。一個對他人有偏見的妹妹,開始思考人與人的差異以及人們需要的溝通和交流,換角度接納他人,因此更回到中心點,不再輕易受他人影響;一個朋友說她看清了自己不斷為了功利的目標逼迫自己,因此開始給自己空間,放松了下來,允許自己做讓自己真正快樂的事情;一個九零后在鬧失戀,發現對女朋友爆發時心中的野獸,可以追溯到小時候被媽媽追著打不得不還手的憤怒,因此可以放下很多對女朋友和自己的怨恨和責備。這些助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啟動我的三寸不爛之舌,用鼓勵、分享、啟發、點撥等方式,把一些道理講清楚,并賦予行動的力量。
毫無疑問,我喜歡助人。如果對方愿意敞開心,我會很愿意分享所學,幫她/他去更深地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再陷入種種霧里看花的迷茫和陷阱。
可是還有一種助人,卻讓我常常不開心。比如前天,課程結束,我被同伴催著要去機場,趕最后一分鐘跟督導拍了個照,連跟老師道別合影都只能放棄,正要離開,一個男同學擺好了被拍照的架勢,說:“哎、哎,誰給我拍一下啊!”我于是停下來拿我的手機給他拍,拍完他說:“我看看!”我說:“我這個手機臉上細節拍不清楚,特別是站在臺上那一張。臺下這張比較清楚。”他看了,“哦、嗯”了兩下,就走開了,好像不怎么滿意。這時,我有點生氣,就對他說:“你應該感謝我!你應該……感恩……”對同學說這樣的話,實在是有點尷尬,我知道自己生氣了,但同時又覺得自己怎么這么小氣,這么小的事情還計較?
其實,從一開始,我就沒想幫他拍照,因為趕時間。第二,想拍照該拿自己的手機,因為我認為沒有人必須為他拍照。第三,拍得不清楚,是因為他用我的手機,何況也不是完全模糊,他卻不滿意,表現得很無所謂。這種勉強幫了人卻沒有得到認可的情況常常讓我覺得沮喪、失望,甚至憤怒。表面上我在指責他的不覺知,其實內心的自我攻擊才是致命的原因。這么小的事不情不愿,還算同學嗎?這么小的事還做不好,你怎么那么無能?幫了別人還沒被感激,你真是太沒用了……對同學生氣還要讓他感恩,你這么多年課白學了,你的覺知和涵養去哪兒了?!
離開教室時,我還在生氣,生他的氣,生自己的氣,突然想起,在課上聽Tina演講,說到她男朋友自殺時,我忍不住眼淚流下來,就是這位拍照的同學自己一邊哭,一邊把他的手放在我的背心窩,給我溫暖和力量。我沒對他表達我的感恩,怎么可以這樣翻臉無情呢?
這是我多年來不斷重復受苦的模式,超出自己的意愿付出,就做不到全心全意,如果做得不好(因為不情愿也就很可能做得馬馬虎虎),得不到認可,我的犧牲感就冒出來,變成攻擊和自我攻擊。
今天早上在微信群里也發生類似的事。周五要去崇明島,群里有人在問路,我就加她告訴路線,稍不留神變成我是聯絡人了,被期望去聯絡其他人結伴同行。我開始不高興了,覺得這個女孩太不獨立,太依賴了。還有一個群也有類似的事情。我覺察這是我的生命模式,看到求助就按耐不住,感覺做“英雄”的重要感,卻非常不愿意被寄予過度的期望和要求,做超出我愿意做的事。覺察之后,我問自己愿意真心幫助的程度,幫,就真心誠意地幫,不幫,也不必生氣,友好地說不,于是很快就結束了群里衍生出來的對話。
對于拍照的那位同學,我也一直在心里表示歉意。這篇文章,寫出來分享給他,作為道歉。
更是作為道謝。我感恩這些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人,幫我看清那個又想助人又小氣的我,那個因為想當英雄而不懂得拒絕他人的我,那個不情不愿付出而常常感到犧牲的我,那個極度需要認可的我,幫我變得大氣,不為自己的重要感去助人,而是因為我愿意而全心全意地給出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