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小白
01
前幾天女兒的同學梓明來家里玩,兩個孩子瘋瘋鬧鬧的,我和梓明媽媽坐在沙發上聊天,突然梓明把皮球扔到了客廳的吊燈上,吊燈是五個相連的燈組成,不斷地在天花板上空晃動,看得我們大人都心有余悸。
于是,我們開始告誡小朋友,不能把皮球扔到天花板或者吊燈的附近,非常的危險,如果燈體全部掉落下來,或者打碎了燈泡,碎片掉落到小朋友的頭頂,后果會很可怕。
孩子們立即停下來了,女兒認真思考著說,媽媽是不是燈掉下來,我們就會死呢?當孩子提到「死」這個字的時候,在場的大人們的表情都有點意味不明,我也立即跟女兒說,小孩子不要說死這個字,不吉利。其實我不確定女兒是否理解吉利這個詞,只是覺得童言無忌也要有所忌諱。
梓明媽媽說,梓明在家里也經常說到「死」這個詞,她有時候也不知如何應對。我想,對三四歲的孩子而言,死到底意味著什么,她們可能還不清楚。
比如七七在我生病的時候會問我,媽媽你會死嗎?我說我不會。但是我也在想,我是必然會死的,只是現在還不會。好像從小我們就被灌輸的文化里,一直都非常忌諱說死亡的。
好像,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過,未來有一天會面對會死亡這件事情。
02
最近看了一本書,是美國作家米奇·阿爾博姆寫的《相約星期二》,他的恩師莫里教授罹患肌萎縮性側索硬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兩人相約星期二,一同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經歷。這門課講授了十四個星期,一同探討:死亡,恐懼,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還有有意義的人生。最后一堂則是贊禮。
我們為什么要面對衰老和死亡?
文中,教授莫里對學生說,有一個重要的哲理需要記?。壕芙^衰老和病痛,一個人就不會幸福。因為衰老和病痛總會來,你為此擔驚受怕,卻又拒絕不了它,那還會有幸福嗎?
當莫里在生命的最后幾天,體驗死亡的時候,他說:我感覺到我已經能夠去了,你能理解嗎?如果早知道面對死亡可以這樣平靜,我們就能應付人生最困難的事情了。什么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學生問。莫里說:與生活講和。
他與學生討論,如果他還有一個完全健康得一天,他會做什么,他思來想去,最滿意的安排是這樣的:
早晨起床,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于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他們的問題,談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回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魅力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大自然。
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受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個好覺。
從莫里與米奇關于人生一些問題的探討中,在我腦中總使浮現出一個畫面:一個日益衰老,呼吸困難睿智的老人喃喃地說著,一個帶著錄音機,拿著筆,不斷記錄的迷茫的年輕人不斷地寫著。隨著每個星期二的變化,老人生命力開始衰竭,年輕人思想開始清晰篤定。直至某一天,老人躺在床上,再也無法醒來,他的書,他的筆記,他的小木槿都陪在他的身邊。老人平靜安寧地走了。
這本書我是利用早上零碎的時間看完的。受益匪淺,它讓我開始除了思考賺錢,升遷,貸款,買車,買房,裝修……這些東西以外,去反思,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是更大的玩具嗎?是與他人盲目的比賽嗎?是更加奢侈的追求嗎?
氣喘吁吁地追趕,活得太匆忙卻忽略了什么?我是否能坦然面對衰老?什么東西才能真的讓我的內心愉悅,感到滿足?在婚姻中,我是否認識了彼此?學會了愛與被愛?我的價值觀文化是什么?我是否能與生活講和?是否能與他人講和?
當真正的去正視不可逆的衰老與死亡,我們開始了對人類文化的告別性反思,開始去反思那些以往不敢談及的話題,站在死亡的前提下去探索和思考有意義的人生。
就像莫里說的:當你學會了怎么死,你也就學會了怎么活。
03
那我們如何面對衰老和死亡?
在醫院住院那段期間,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終有一天,我是會衰老的,是會有疾病的,當然,也會在某個時間段面對死亡,那么,它們帶給了我哪些啟示呢?
1-從當下開始關注自己的身體。
注意自己的飲食,鍛煉,睡眠。增加抵抗力,免疫力,我們可能無法避免終有一日的死亡,但是我們可以延緩衰老,規避疾病。生病是增加免疫力的過程,也是善意地提醒和暗示我們,不可透支濫用身體。
將與身體健康相關的飲食,鍛煉,睡眠給自己設置一些小彈窗,比如鬧鐘小提醒“吃飯”,“午休”,“站起來走走”,“眺望遠方”,比如辦公桌小貼紙“每天三杯水”……
2-思考自己有意義的人生
就像莫里說的:許多人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于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庸庸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于愛,獻身于你周圍的群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
去思考,后退一步審視自己的人生,工作,生活,愛人,車子,房子,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嗎?如果不是,那我最終追求的是什么?
3-建立自己的價值觀文化
擁有越多越好。錢越多越好。財富越多越好。商業行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們反復地對別人這么說——別人又反復地對我們這么說——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大多數人會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斷能力。
去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不要從別人的人生,經歷,教訓里獲取人生的信條,而是通過自己的人生總結屬于自己的文化。
4-去認識和了解自己
我們的自我認知總是有所偏差的,當你開始去對物品進行斷舍離時,你會發現關于另一個真實的自己,比如將就,比如貪便宜,比如沒有安全感……
或者你做一份PDP性格測試后,你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偏執是有原因的,原來你的能量耗損的地方來源,也會明白你的能量類型,了解自己性格本我,他人眼中的自己,你對當下工作環境的滿意度等等。
還有定期去做一次全身檢查,對自己的身體有個全方位的了解,雖然無法掌控生命,不管是生命本身還是外界變化對身體的影響,但是我們可以對自己的身體,心理,智力各種規律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了解,讓自己可以在身體信號發布前,去修正自己長久以來的不良習慣。
5-學會去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
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于人,并去接受愛。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為。相愛,或者死亡,沒有了愛,我們變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對生活要有同情心,要有責任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美好很多。就像莫里說的:給予對方你應該給予的,把自己奉獻給愛,給予會讓你感到自己還活著,奉獻的同時,你能讓悲傷的人重拾笑顏,你就感到自己像以前一樣健康。
6-原諒自己,也是原諒他人。
只要你做的是發自內心的,你過后就不會感到失望,不會感到妒忌,也不會計較別人的回報。否則,你就要患得患失。
在生病的時候收到了朋友長長的留言,我明白她是希望得到我的諒解,因為不管在我身上發生多大的好與不好,我都未曾告訴她,她明白,也許我們之間不再有起初那樣毫無遮掩的信任了。
生病的時候,她來看我,我開始嘗試去原諒自己,當我發現去原諒自己的時候,其實我就不再會在這段友誼里患得患失了。因為在生命的無常面前,這些小情緒又算什么呢?
7-開始養成記錄生活的好習慣
我們總會過一天忘一天,其實寫字的當下,也很難想起前陣子住院時候的具體心境了,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同樣如果不是翻起幾年前的照片,我不會記起女兒七七小時候是個假小子。我們需要用文字,照片,畫畫,音樂,詩歌或者其他任何的方式,來記錄我們的生活。這也是我們與世界對話的一種方式。
8-不要把想法拖到明天
兌現自己對自己的承諾,不要把想法拖到明天,可以立即寫在待辦清單中,切不可以把“……明天再說吧?”“等我……的時候,我就……”作為口頭禪。如果想要去做,現在就列下來,哪怕是環游世界。
9-遺愿清單
列下自己的遺愿清單,或者夢想清單,不要思考它實現的可能性,盡管寫下來就好了,去給自己的人生創造目標和意義。別人都不敢輕易妄斷你的人生,你怎可隨意放棄你的夢想?
10-學會分享
將自己的感受,想法,思考用語言,文字,或者其他溝通方式,去與家人,朋友分享探討。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理解,慰藉,認同或者建議。不要困住自己,讓我們走進人群。
以上就是我最近關于面對衰老的死亡的一些淺薄的反思,記錄下來,希望對你對我有所幫助。
最后
附上一段文中教授莫里與學生米奇的對話。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要死,”莫里重復道,“可沒人愿意相信。如果我們相信這一事實的話,我們就會作出不同的反應?!?/p>
我們就會用戲謔的態度去對待死亡,我說。
“是的,但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意識到自己會死,并時刻作好準備。這樣做會更有幫助。你活著的時候就會更珍惜生活。
怎么能夠去準備死呢?
“像佛教徒那樣。每天,放一只小鳥在你的肩膀上問:是今天嗎?我準備好了嗎?能生而無悔,死而無憾了?“……
”事實是,米奇,“他說?!币坏┠銓W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p>
可每個人都知道有人在死去,我說。為什么思考死亡這個問題就這么難呢?
"這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生活在夢里。我們并沒有真正地在體驗世界,我們處于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做著自以為該做的事。“
去面對死亡就能改變這種狀況?
“哦,是的。拂去外表的塵埃,你便看到了生活的真諦。當你意識到自己快要死去時,你看問題的眼光也就大不一樣了。
他嘆了口氣?!睂W會了死,就學會了活。“
END
我是周小白。職場媽媽,
白天是職場精英,晚上帶孩子,
早起寫字,讀書。
熱愛攝影,畫畫,堅持寫走心的文字。
讀完我的文章有收獲,歡迎打賞、關注和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