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最近很郁悶,他花了五天寫的策劃案,被領導批得一文不值。
和客戶約定的開會時間臨近,已經沒有時間慢慢磨了。領導對小李說:“這個案子交給Linda負責,你來做輔助吧。”
一天之后,Linda交出了一份讓領導滿意的策劃案。
這件事對小李造成很大的打擊。
其實,在職場上有不少人像小李一樣的人。十分勤奮,卻不出成績。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比勤奮更重要的,是正確思考。只有正確思考,才能清楚認清癥結,找到突破口,更好地完成工作。
什么才是正確的思考方式呢?
日本作家森秀明在新作《高效人士的問題解決術》中,提出了正確思考的三大步驟:整理、分解、比較。
整理就是“正確掌握每一件事實”,分解是“把大事實分解為小事實”,比較是“把相同單位的事實,放在一起比較”。
通過“整理→分解→比較”,我們能夠把散亂的信息,重新整合排列,從而得到新的策略,高效解決工作難題。
作者森秀明曾在世界頂級的管理咨詢公司——波士頓顧問集團、博思艾倫咨詢公司工作多年。之后獨立創業。在企業經營方面經驗豐富,善于解決企業業務、組織方面的問題。
森秀明根據多年咨詢經驗,總結了一套正確思考的方法論。這套方法適用于我們所有的工作。不論你是在會議上發表見解,還是向客戶提案、向領導匯報工作……只要按照“整理、分解、比較”三大步驟去思考,就能解決所有工作煩惱。
一、整理
我們在解決問題之前,首要任務是搜集信息。不過,在這本書里,作者將信息劃分為“事實”的一種。
事實是你根據目的選出來的法則、案例、信息和數據。
比如,你的公司推出一款風扇,你在思考風扇的促銷方案時,事實包括:
法則:和其他公司合作推廣,有利于促進銷售
案例:對手公司推廣A風扇時,做了一個觀看量達到200萬的病毒視頻
數據:“預算費用30萬”
……
整理事實,相當于把散亂在各處的事實,匯總到一起。就像是一堆亂七八糟擺放的書,你按照心理、商業、小說等不同類型,進行歸類整理。
事實如何整理?一般有四個角度,你可以選擇任一角度:
a、差異
比如企業經營現狀和目標之間的對比;你的公司和其他公司的差異等。
b、時間
時間順序:短期、中期、長期;
流程順序:研發、制造、物流、營銷、銷售、服務。
c、類別
比如現有客戶、新客戶;現有產品、新產品。
d、脈絡
談話脈絡,也就是5W1H:when、where、who、what、why、how;
故事:why、how、what、why、what、how。
打個比方,你要為這款新品風扇寫品牌故事,那么整理事實的時候,可以采用“談話脈絡”,分別采訪領導、設計師、制造師等相關人員,問他們設計風扇的理念從何而來、功能或者造型上做什么獨特設計、采用什么特殊材料……
二、分解
分解,就是“把大事實劃分成小事實”。在劃分的過程中,必須遵照“沒有遺漏、沒有重復”的法則。
比如分析產品用戶的時候,從”收入“角度切入就是一種分解方法。用戶可分解為”年收入未滿10萬“,”年收入10萬-20萬“,”年收入20萬-50萬“,”年收入50萬以上“,這樣劃分,每一個用戶都沒有遺漏,也不會重復劃分到兩個組。
分解有兩種方法:
a、自上而下法
這是一種典型的金字塔結構,先確定一個總主題,再分化出幾個小主題,然后在小主題之下,補充作為依據的事實。
b、自下而上法
確定總主題之后,搜集和總主題相關的一切事實。然后將散亂的事實進行重新排列組合,給每一組事實加上分主題。
有經驗的職場人適用自上而下法,而職場新人還不習慣整理,可以采用自下而上法。比如開會時做記錄,新人往往不清楚哪些是重點,那就將所有人的發言都記錄下來,會議結束后再分組整理。
三、比較
比較是把相同單位的事實放在一起對照,從差異中,看出下一步的主張。
進行比較的時候,做圖表是常見做法。
假如你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你所在的A公司,過去十年業績平穩增長,你要為公司擬定下一個十年計劃,你該怎么做?
在整理事實時,按照時間順序,畫出前十年的營收圖表,如下圖:
我們先看2005年和2015年這兩列數據。把相同單位的數據放在一起比較。
比如a事業,2005年營業利益是15億,到了2015年增加到25億元,說明a事業已經成功獲利。于是設定2025年維持現狀。
再來看b事業,2005年公司還沒有b事業,到了2015年b事業營業利益有15億元,增加很快。可以看出,b事業已經上軌道了。于是設定2025年營業利益增加到25億。
通過比較,就能清楚地看出未來應該要采取什么行動。
很多時候,我們工作效率低,沒有成效,就是因為“想不清楚”。森秀明的《高效人士的問題解決術》正好為我們理清了“想清楚”的三個步驟——整理、分解、比較。
通過整理,找到問題相關的所有事實,然后經過分解、對比,找出新策略的突破口。我們不妨試著用這套新的方法思考問題,輕松高效地完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