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關
老子西行歷經兩千五百載而回,這一天來到函谷關口,大呼道:“尹喜!尹喜!”
樓上門衛道:“尹喜不在!”
“去哪兒了?”
“東邊有人家吃喜酒,被請去當證婚人去了!”
“哦?他改行了?”
“沒有。近年來喜事增多,都喜歡請個有分量的做證婚人,因而他就忙了起來……”
“哦,有這好事?原來可沒見過。”
“可不是!原來條件差,喜事都掐著指頭做。現在呢,不講排場,也講面子,因而就來事兒多了……”
“那他不連翻轉啊?”
“是啊!有些天就像趕場子一樣。證了張家又去李家,走了趙家又去王家……要不,你進來坐坐,俺們聊會兒?估摸著待會兒就回來了。”
“好唻!”老子推開了門,走了進來。
“老師,您咋想起回來了呢?您走了可有好多年了!”
“別提了,西方其實也一樣,沒有人會理解我,我就懶得動了,一時沒回來……”老子回憶著,“不過,近四五百年來,終于有人想起了我,來拜訪我,可惜語言不通,我也就比劃了兩下,漸漸就有了些樣子。”息了一下,老子繼續說:“這四五十年,通訊發達了起來,我也聽收音機、看電視、上網,覺得大家提起我別名的次數越來越多,因而我就想著,大家應該記起我了,想從我這兒學到點東西,因而就回來了……”
“老師,您回來了,還會走嗎?”門衛急切的問。
“大家需要我,我就不走了!”老子笑著說:“孔子那家伙曾說過:‘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我也想回來‘裁裁’。”
這時,尹喜滿臉喝的通紅,醉醺醺地從外面走了進來。“老……老師,您……您回來了?”
“是……是的,我……我回來了。”老子也學著樣子,應答了起來。
“今兒我……我很高興!婚……婚禮……很……很成功,老……老師……又……又回來了。能……不能……再給我們……講……點兒道?”尹喜倚著桌子,強撐著說道。
“可以,可以……”老子因而開口講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然常有,而天下狹,常無,而天下荒;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師……您好像講錯了……”尹喜半睡著聽了,嘟囔了一句,卻呼呼大睡了起來……
“哎!是我的錯。曾經只講其是,不講其非,讓大家都執拗的誤解……”老子在心里回應了一句,就停了下來。
“老師,您不能講些簡單的,我們聽不懂?”門衛有些云里霧里地問。
“道就是那樣,該懂就懂,不懂就是不懂,簡單不起來……”老子辭別了門衛,繼續趕自己路。
庚桑楚聽說老子回來,又趕過來伺候先生:“老師,您回來了?”
“哎,回來了”,老子不無感傷地說道。
“外面咋樣?”庚桑楚好奇的問著。
“都差不多。該懂的時候沒懂,現在也慢慢的好了起來……不過,你好像發福了啊?”
“是啊,現在的生活好了很多……”
“你不種地了?”
“還種!每年還養一些蠶。不過,滄海桑田,天地變化,過去感覺得辛苦,現在恰是一種幸福了……因而我也養胖了。”
“是養胖了……”老子也應和了下來。
幾天后,孔子聽說老子回來了,也來拜訪。
“先生,孔子他來了……” 庚桑楚回去傳達到。
“請……”老子還是那個樣子。
“老師,您回來了?”孔子進門是,依然是那么的尊敬。
“是的,回來了……看起來你的面色不怎么好啊?”老子應了之后,又遲疑地問道。
“是不怎么好。有些疑問,還得請教您。”孔子接著回應。
“哦?那你過得咋樣?還在研究些‘六經’?”
“別提了……自從您離開以后,我也被供了起來。一大幫人過來學習,裝模做樣的學些知識……”
孔子埋怨了起來。
“那不挺好的嗎?”老子疑惑地問。
“是挺好!一大早就被拉起,讓弟子們磕頭!”
“那是他們尊敬你。”
“您也知道,我需要尊敬嗎?”
“那你跟他們說呀?”
“我說了……剛張嘴,他們就搶了:‘我知道,里仁為美,我欲仁而斯仁至矣。我們弟子們都在努力學仁!’”
“你再說呀!”
“我也說了……剛張嘴,又被他們就搶了:‘我知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所以禮節不可廢!’”
“你還說呀……”
“我……我還能說什么?您知道,我的不是那個意思。”
“是不是那個意思……‘六經’現在咋樣,還能研究嗎?”
“沒有。被供起來的時間太久,現在回去,‘六經’已經爛了很多,不怎么找到字句了。”
“那你來看我干嘛?”老子疑問道。
“我估摸著,還是跟你學道!”孔子誠懇地說。
“不都告訴你了嗎?‘鴉鵲親嘴,魚兒涂口水,細腰蜂兒化別個……’”老子有些回絕道。
“懂是懂了,知道要‘化’,不能‘化’己,何以 ‘化’人。可是,還是不管用!” 孔子仍然誠懇地說。
“那你還是回去研究‘六經’吧!原來不知道‘化’,現在沒有東西‘化’,你明白了嗎?”
老子再次回絕道。
“哦……哦,有些明白了……那我就回去了……”孔子退出了小屋,拜了又拜,回首爬上了轎車,開了回去。
“先生,今天你話講得很多……”孔子出去后,庚桑楚問道。
“心情好,話就多。”老子肯定地回答。
“孔子他還會來嗎?” 庚桑楚揣測著問。
“隨他吧……反正留了微信……” 老子敷衍地回應。
【故事簡介】
1、本文純屬虛構,假想的是新時代中,“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的再次碰撞。
2、新的時代到來,天下有“道”,因而曾經離開的“老子”,也應該回來了,因而就有了“入關”。
3、舊時代的“孔子”,其實也被“束之高擱”了,這就是文中“孔子”的吐槽。文中引用《論語》的兩段,真實意思是否定的。
4、本文結構是對魯迅《故事新編?出關》的反編輯,目的是講舊時代已經過去,新時代已經開始。
5、本文引用部分《道德經》,進行了小小更改,目的是“物極必反”,“過猶不及”,也算是個小小的補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