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持白蓮
1
莊子姓莊名周,乃是戰國時宋人,曾為宋國漆園吏,雖然官位不高,但其學識甚高,是繼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要說莊周,真可謂一位令人羨慕的瀟灑通透之人,他活得瀟灑,活得自然,不為世俗的名利富貴所束縛,一生都在追求最本真最自然的自己,著實令人敬佩。其思想大抵上承老子,著書十余萬言,大多是寓言,在詼諧輕松的文字之中,總能折射出人生之大智慧,大見識。
莊子之賢名盛傳,以致傳到當時的國君楚威王耳中,楚威王派遣使者拿著豐厚的禮物前去迎接他,并許之以相位,希望他能入朝為官。
但是莊周卻并不領情,他笑著對楚王的使者說:“這千金啊,確實是厚禮,卿相之位,也確實是尊貴的職位。但是您沒有見過要用來祭祀的牲牛嗎?好吃好喝的款待它數年,還給它披上繡好花紋的綢緞,最后要讓它進入太廟中被當作祭品。到這個時候啦,它雖然還想做回一頭自由的生命,那還有可能嗎?您還是趕緊走吧,不要在這里玷污了我的品性。我寧愿在污泥中自得其樂,也不愿被國家束縛住。我將終身不仕,以實現自己的志向。”
莊子此番話語可謂對世間之事看得通透無比。俗話說得好,吃人嘴軟,拿人手短,只要你在生活中得了別人的便宜,在無形中就會受到別人的束縛。同樣,對于莊子來說,如果他享受了楚威王給他的千金、相位的話,他絕不可能再過著無拘無束,不被俗世所纏繞的生活。他寧愿在污濁之中,享受完全屬于自己的自由時光,無拘無束,自由自在,暢享生活。
2
世間之事總有其相應之代價,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如果滿足于金錢、權位所帶給自己的享受與虛榮感,那么你就得承擔相應的掙錢之繁累,為官之心累,汲汲于世間之事,被物欲所束縛,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
如果你更愿意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意委身于金錢與權位之中,那么,你就得甘于可能有的貧瘠生活。當然,這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的,只有精神世界足夠豐富,有自己堅定的信念與追求,并且不輕言放棄的人,才能堅持下去。
說實話,這樣的人,現實生活中很少,誰又能不被現實擊垮呢?誰又能完完全全不顧自己的家人朋友呢?人生于世間總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得已,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人世間生活的時候,能稍微在心中給最本真的自己留一點位置,給曾經天真爛漫的自己留一點空隙,抽出一些時間,暫時拋棄紛繁復雜的俗世,讓累于物欲的心靈得到暫時的放松。
莊子就是這樣一位有個性的人,他甘于貧瘠,雖然物質貧困,但是精神豐富,雖然家貧,也不愿意向強權低頭,他的寓言之中,也多有揭露當時之為官者丑惡嘴臉的故事,涸轍之鮒就是一例。
3
莊子很窮,在莊子家里面實在是窮得揭不開鍋了的時候,無奈之下,莊子只得硬著頭皮向監河侯借糧食。
待莊子說明來意之后,本以為監河侯會推辭一番,沒想到他立馬就答應借糧給莊子,本來莊子還松了一口氣,但是監河侯之后的話卻讓莊子氣得臉都變了色,他說道:“我可以借糧給你,不過得等我收了租稅之后,我馬上就借給你三百兩銀子,這樣總可以了吧?”
莊子很不滿,莊子想罵人,但是他并不像我們一般人那樣張口就罵,他罵人也是拐彎抹角的罵,文明的罵,打著比方的罵。他說:“我昨天在來找你的路上啊,聽到了呼救的聲音。我左看右看,也沒見著個人影,后來又仔細聽,是車轍中傳出的聲音,我一看,原來是一條鮒魚在向我求救。我就問他說:‘小鮒魚呀,你在這里干什么呀?有什么我能幫你的嗎?’那鮒魚回答我說:‘我本來是東海里的魚,不幸淪落至此,這車轍里的水干涸了,我眼見就要干死了,不知您能不能發發善心給我一點水,好讓我活下來呢?’遇到這樣的請求我能怎么辦呢?我當然是立馬就答應他啦,誰讓我一向都是一個善心腸的人呢,我對他說:‘我當然可以救你了,不過你得稍微等一等,等我向南去游說吳王、越王,讓他們同意將西江的水引到這里來,就可以將你迎回老家了。’這本來是多好的一件事,結果那鮒魚卻是不領情,還很生氣的對我說:‘我失去了我常住的居所,沒有安身之處,本來斗升之水就可以讓我活命,像你說的等你引來水之后再救我,還不如直接到干魚鋪來找我好了!’”
莊子當然沒有在路邊和一條快干死了的鮒魚說過話,但是,那條快干死的鮒魚就是代指莊子。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遠水也解不了近渴,莊子對鮒魚近乎空言的承諾,折射出監河侯見死不救的冷漠。當然,也體現出莊子選擇“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的后果,不當官就沒有權勢,甚至連自己的生活也難有保障。就像現在所說的,沒有物質基礎,何以談理想生活。而這也是莊子與我們一般人所不一樣的地方,就算沒有物質基礎,他也安貧樂道,自得其樂,不委曲求全,瀟灑自在。
莊子的話語,不僅詼諧有趣,而且寓意豐富,諷刺十足,將當時為官者不真正的為百姓做實事,只知道說空話的丑惡嘴臉完全揭露了出來。也可以看出莊子人窮志不窮的品格。
莊子喜歡以寓言、重言、卮言的方式來闡明自己的思想,小故事中總是蘊含著豐富的道理,像“涸轍之鮒”這樣的寓言還有很多很多,之后的文章中,我也會繼續通過讀《莊子》來認識莊子,也希望能和大家繼續探索《莊子》,領略莊子的大智慧。
請大家多多指教,多多關注呀~
在這里遇見國學,在國學中遇見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