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fēng)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釋
⑴臨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此詞雙調(diào)六十字,平韻格。臨皋:在湖北黃岡縣南江邊,蘇軾曾寓居于此。
⑵東坡:在湖北黃岡縣東。蘇軾謫貶黃州時,友人馬正卿助其墾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間。
⑶聽江聲:蘇軾寓居臨皋,在湖北黃 縣南長江邊,故能聽長江濤聲。
⑷“長恨”句:引用莊子典。《莊子·知北游》云:舜問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營營:周旋、忙碌,內(nèi)心躁急之狀,形容奔走鉆營,追逐名利。《莊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
⑹夜闌:夜盡。殘,盡,晚。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有“酒闌”,裴骃集解曰“闌,言希也。謂飲酒者半罷半在,謂之闌。”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有“白露凝兮歲將闌”,李善注曰“闌,猶晚也”。
⑺縠(hú)紋:比喻水波微細。縠,縐紗類絲織品。
⑻夜歸臨皋(gāo):皋在此處的意思為:水邊的高地,岸:江皋。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蘇軾黃州之貶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九月。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住在城南長江邊上的臨皋亭。后來,又在不遠處開墾了一片荒地,種上莊稼樹木,名之曰東坡,自號東坡居士。還在這里筑屋名雪堂。對于經(jīng)受了一場嚴重政治迫害的蘇軾來說,此時是劫后余生,內(nèi)心是忿懣而痛苦的。但他沒有被痛苦壓倒,而是表現(xiàn)出一種超人的曠達,一種不以世事縈懷的恬淡精神。有時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時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間,他要從大自然中尋求美的享受,領(lǐng)略人生的哲理。這就是此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
名家點評
高原:這首詞寫出了謫居中的蘇東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獨特風(fēng)格。歷史上的成功之作,無不體現(xiàn)作者的鮮明個性,因此,作為文學(xué)作品寫出真情性是最難能可貴的。元好問評論東坡詞說:“唐歌詞多宮體,又皆極力為之。自東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萬古凡馬空’氣象”元好問道出了東坡詞的總的特點:文如其人,個性鮮明。也是卻好指出了這首《臨江仙》詞的最成功之處。(《唐宋詞鑒賞辭典》)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xué)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禮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謚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于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方面獨具風(fēng)格。少數(shù)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zé)統(tǒng)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于風(fēng)格、體制上皆有創(chuàng)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
大白說
不知從何時開始,“逃離北上廣”成了各種公司不時發(fā)起的活動,只是不知道這種活動除了噱頭之外,誠意到底有多少。私以為,一個真正想離開、有能力離開北上廣的人,不需要借助任何活動也可以瀟瀟灑灑的離開,開創(chuàng)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反之,即便真正得到了商家的支持,短暫的逃離之后,終還是無奈地被迫回來。世事繁難,逃離之心大概人皆曾有之,在某一時刻,才華如蘇軾也不例外。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蘇軾此句不知比那句“逃離北上廣”高明多少倍,只是,如果這位疏濬西湖、筑就蘇堤,期望實現(xiàn)功業(yè)抱負的文學(xué)大家,真的“江海寄余生”了,他會真的滿意嗎?
私以為,如果蘇軾想要的真是逃避,就不會有這首詞。如果沒有功業(yè)的欲望,逃離便不會是一種遙遠的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