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富老師財經讀書圈,今天我們開始新書的學習,由古斯塔夫勒龐撰寫的《烏合之眾》。勒龐是群體心理學創始人,法國社會學家、人類學家,他在1895年出版的《烏合之眾》影響至今。
群體都是理性的嗎?為什么“好人”在群體中也會“變壞”?揮斥方遒的偉人在領導群體時都善用哪些方法?作為普通人,我們該如何認識群體、觀察群體、擺脫群體、利用群體?
這本書都會告訴我們答案。
富老師讀完這本書時,倒吸了一口涼氣。這本書很薄,區區七八萬字,但內容很厚,可能需要思考一生。
這本書就像一支槍,在好人手里,它能震懾邪惡,如果落到壞人手里,可能會產生萬劫不復的災難。
聽到這,各位小伙伴可能被富老師搞迷糊了?這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為何具有如此魔力?別著急,讓我們開始今天學習吧。
作者說,當若干個體帶著一個目的聚集成群,就會產生某些新特征,并且群體的無意識將完全取代個體有意識的行為。
我們看到的群體表象,就像波浪,是深海動蕩在海面的表現,而我們對海底一無所知。
同時,整個文明的更迭,都是被群體推動的,民眾最大的工作就是摧毀舊文明,想想咱們國家歷朝歷代的變更,皆為如此。
實際上,世界上所有的大人物,一切宗教或帝國的締造者,一切信仰的傳播者,甚至一個團伙的小頭目,都不知道自己是心理學家,但他們常憑直覺對群體心理有深刻的理解。正是對群體性格的精確把握,讓他們很容易掌權。
群體無法接受任何觀點,只能騙。領導群體的基本原則是,不能把他們當作和自己平起平坐的人看,只能求助于能打動和誘惑他們的手段。
比如,立法者要加稅,這時有兩個選項,一個是提高個人所得稅1%,另一個是提高間接稅,像消費稅10%。
如果是一個理性的個體,稍微用腦算一下,就知道第一種對被征稅人更為有利,但事實是,作為一個群體,大家無法接受從工資里多增加稅金,寧可多增加那些他們看不見的稅種,即便多交錢,也樂意。
因此,對當政者來說,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
說了這么多,到底什么是群體呢?大家印象中的群體都有哪些經典畫面?
躍上富老師腦海的,是股市暴漲時人們瘋狂買入;是足球場上雙方球迷口無遮攔的對罵;是跳廣場舞大媽一曲接一曲時的紅光滿面。
“群體”這個詞字面上指的是聚集成群的人,民族、職業、性別并不重要,聚集的原因也不重要。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群體的含義大不相同,它就像一個特別的生命體,會形成統一的性格。
舉例來說,機場中有1000人,這些人隨機的聚集在一起,并不構成一個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
喜歡成龍的人,特別是他的粉絲,不管身在天南海北,這幫人就會構成一個心理學上的群體。
自覺的個性消失、思想感情的統一,是群體即將誕生的預兆,而且不需要他們共處一室,只要心往一處想就可以。
舉例來說,前幾年有個事情讓我特別震撼,網上突然散播一組假消息,說成龍逝世。結果國外成龍的粉絲,立馬瘋了一樣在各大平臺留言,有的甚至失聲大哭。老外們對成龍大哥的無獨有偶的偏愛,讓富老師大吃一驚。
作者說,只要6個人就能構成一個心理學意義上的群體,千百人的隨機相處則不行,在某項影響力下,特別是民族情緒煽動下,一個國家也會變成一個群體。
本書我們討論的都是心理學意義上群體。
群體一旦形成,就會獲得某些一般特征,曇花一現但十分明確。有共性,還有特性,今天我們先說共性。
群體最明顯的特征是,個體融入群體后,不管是誰,無論其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才智是否相同,都會被群體的性格纏住,使我們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方式變得和單獨狀態下完全不同,僅僅因為他們變成了群體這一事實。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平和、無害、正直的人到了戰場上會變成一個殺人狂魔,退役后他們又回歸常態,變成安靜守法的公民。
群體聚合時,毫不相關的人們匯集在一起,個體之間并不是發生了加法或者取平均數,而是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了新的東西。
舉例來說,當年富老師看NBA時就遇到過一次“黑八奇跡”,一個球隊中每個人實力平平,但融為一體后,竟然戰勝了水平比自己高出一截的隊伍。就像班里倒數第一名考過三好學生一樣讓人震驚。
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非常復雜,作者說是因為無意識不僅支配生理現象,還主宰意識的運行。
翻譯一下,我們在看足球時,經常聽到評論員贊賞一名球員的話是這樣說的:“某某球員意識出色。”
意識本身就是一個抓不住、摸不著的東西,這種意識或者無意識,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俗話講叫“娘胎里帶的”。
性格上的共性是由未知力量支配,一個民族的大部分普通人都處于同一水平,這些共性就是群體的共性。
一個科學家和一個鞋匠之間,才智或許不可同日而語,但從性格角度講,沒有高低之分,差距很小。
再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中國人喜歡存錢,而且工作特別賣力,其實整個東亞都是這狀態,日本人、韓國人都是如此,但轉身看看非洲,人們樂于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完全相反的兩種生活態度。
作者說,群體擁有的品質都很普通,一點也不高大上,所以無法完成高難度的事情。群體并不疊加智慧,疊加出來的都是愚蠢。
所以,一群高智商人開會決策出來的方案,并不比一群白癡通過的方案更有效。那是否有可能出現一群白癡決策出來的方案更高明呢?很不幸,結果只會是更愚蠢。
因此,群體的智商是有上限,但無下限的。
群體中之所以會這樣,有這么幾個原因: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個體群集后,會僅僅因為變成分母之一而獲得一種無所不能的強大感,使他敢于發泄本能,而他脫離群體時本來是可以壓抑這些欲望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傳染。在群體中,任何行為和情緒都會傳染,這種傳染性很強,強到個體會欣然為了群體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這種傾向和人的天性完全相反,個體很難做到,除非他成為群體的一員。
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叫易受暗示性,它導致個體進入群體后常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在群體行為中淹沒一段時間后,個體很快就會進入像催眠的狀態。
比如傳銷團伙,一開始強行把人們聚集在一起,誰都不能走,如果人們被洗腦成功,傳銷團伙肯定會讓大家各自回家,因為需要他們帶來更多的客戶,這時人們已經被發展成下線,對上線言聽計從。我們聽到的從傳銷窩里跑出來的,只是那些洗腦不成功的人。
個體構成群體后,與催眠狀態類似,個體不再有行為意識和人格意識,意志和思考能力都不見了。某些器官被壓制,某些器官被釋放,這種力量在群體中互相傳染,力量因相互交互而加強。
個體很難對抗群體洪流,不是說沒有人能做到,能擁有強大人格、抵御暗示力量的個體實在是太少太少了。
總結一下群體共同的特點:
意識人格消失,無意識支配人格,暗示的傳染性將思想情感引向同一方向,有立刻落實指令的傾向。
他已不再是他自己,而變成了一臺不受自己意識控制的機器。
另外,僅僅因為融入了組織化群體這件事,一個人就在文明的階梯上跌落好幾個臺階。在群體之外,他可能是一個神,有修養有道德,融進群體后,就可能變成像動物一樣被本能支配著的狂人。
聽到這是不是覺得挺可怕的,富老師讀到這,突然想到《明朝那些事兒》中描述的明朝官場,出現過好幾回,僅因觀點不同,一群讀書人生生把人給打死,還是在國家最高級別的會議上。
作者還說,個體進入群體后,發生質變的不只是行為,在完全失去獨立性之前,甚至思想感情都發生了徹底的轉變。像守財農變得揮金如土、老實人變成了殺人如麻的機器的事例屢見不鮮。
單論優缺點來講,個體完勝,個體要比群體聰明的多,也理智的多;群體的優點屈指可數,唯一能安慰我們的是,群體比個體更勇敢,也更果斷。
群體更容易被鼓動起來,為了保衛信念或執念慷慨赴難,為了榮耀和榮譽熱血沸騰,正是這種英勇創造了歷史,否則人類歷史也沒那么些精彩的故事可講了。
下一期,我們聊聊群體的情緒和道德。
我是富老師,選好書,講干貨,讓一部分人快速成長。獲取更多好書和福利,關注微信公眾號富老師財經讀書圈,富老師愿意和你一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