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里的孩子剛過完6歲生日,上幼兒園大班了,個性和脾氣都算正常和健康,現在參加畫畫、珠心算、跆拳道等培訓班,興趣愛好雖廣,但沒有特長。孩子在親朋好友眼里都是很乖很聽話的,可是越是這樣,我反而很焦慮,總感覺孩子受到自己的影響,心思過于嚴密,自尊心很強,這樣他心里會很累,有時候寧愿他像其他小朋友那樣調皮一點,不要太過于收斂自己的情緒,凡事想的太多。
? ? 正在自己陷于焦慮的情緒之中,得到了老師送的這本書,真的是雪中送炭。
? ? 看了這本書我發現,原來對待孩子,可以不使用父母權威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原來孩子的種種不配合,只是因為我們沒有用心去理解他們。以前我總是忽略孩子的感受,總是想讓他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做事,一旦違背就想發脾氣,孩子犯錯時我總是講很多道理。現在知道那樣一味說教指責發脾氣并沒有用,我不能總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她之上,而忽略了他的想法。我們應該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同時自己要樹立榜樣,通過以身作則影響孩子。尊重孩子的同時,也需要尊重自己,避免為了孩子,一味犧牲自己的需求,內心抱怨,覺得自己為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就是必須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培養一個孩子,不僅僅是照顧他的飲食起居這么簡單,更多的是在溝通和陪伴上。現在每次遇到問題,我就會問自己,問題的歸屬是誰,思考應該采用什么方法,怎樣處理會更好?
? ? 同孩子交流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怎么樣的呢?好的交流是好的教育的前提與基礎,唯有通過交流,你才能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時也讓孩子理解你。交流無非兩部分,你聽,他說;你說,他聽。
? ? 怎樣聽,孩子才會說呢?
? ? 這是第一個關鍵技巧,關于交流的。叫積極傾聽法。
? ? 每一個人都有向人傾訴的愿望,都希望得到理解、支持與安慰。積極傾聽法的關鍵就是用接受性的語言與態度去理解、支持、安慰孩子,不對孩子做評價,只是確認與翻譯出他們表達出的信息,不帶主觀評價,客觀地描述出他們想要表達的內容,讓他們不受限制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下面有12種回應方式是不恰當的:
1.命令、指揮、控制
2.警告、訓誡、威脅
3.規勸、說教、布道
4.說服、教育、邏輯辯論
5.建議、給出解決方案或意見
6.評價、批評、表示不贊同、責備
7.歸類、嘲笑、羞辱
8.解釋、分析、診斷
9.調查、質問、審問
10.退出、分散注意力、開玩笑、轉移話題
11.贊揚、表示贊同
12.安慰、表示同情、安撫、支持
怎樣說,孩子才會聽呢?
? ? ? 就是不對孩子進行任何評價,只是從自身出發,真實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給出的是我-信息,是我如何如何,而不是你如何如何。這樣的信息,能讓孩子放棄防御心態和抵觸情緒,敞開心扉,主動去感受你的想法、意愿與情緒,自己做主去做出調整或是給出解決方案。沒有誰愿意放棄自己的主動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