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媽媽總是有點擔心寶寶會不會出現各種可怕的狀況,有點害怕自己帶不好寶寶,這都很正常。來來來,讓我們站在新生兒的角度來看看這個世界,體會一下他們的感覺??纯茨懿荒苷业礁玫霓k法陪伴寶寶?
寶寶從一個受精卵到小胚胎,在媽媽的子宮里成長約九個半月,最后經過產道來到這個世界。
想象一下這九個半月是什么樣的環境?
子宮是寶寶的家,家里充滿了溫暖的羊水,包裹著每一寸肌膚。
餓了就有的吃,尿尿便便隨便來,恒溫恒濕很自在。
媽媽走來走去的時候,這個家經常在搖晃。
家里的活動范圍很有限,每次踢腳伸胳膊都能觸到邊界。
家里始終能聽到媽媽的心跳聲。
家里是黑黑的,即使有光線的變化,也是朦朧的。
可是出生后又是什么樣的世界呢?
外面的世界突然亮了,怎么摸不到邊界了,這是哪里?
媽媽的心跳聲沒有了,周圍的聲音很陌生,好可怕呀?
肚子餓了,怎么沒有吃的了?
羊水沒有了,穿在身上的是什么鬼?
怎么尿尿、便便拉完了,還在屁股周圍?
怎么呼吸了這么多氧氣,身體受不了了?
(新生兒黃疸就是從子宮里低含氧量的羊水突然暴露在高含氧量的空氣中造成的)
怎么睡覺的地方一直不動,跟家里不一樣呀?
(就像海盜暈大陸,不晃動的世界寶寶是不能適應的)
。。。
想想這些前后對比,對于新生兒來說要經歷多么可怕的變化,比任何一個密室逃生還要恐怖一萬倍吧。所以寶寶哭,媽媽們不要擔心、不要害怕,他是在用哭聲提醒我們,他還不適應這個新世界。
既然知道小寶寶來到這個世界如此陌生,那我們就來幫他適應一下吧。
記住核心的三點:
溫暖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小猴子的實驗,有一個鐵絲做的猴媽媽,胸口有奶,另一個是毛絨做的猴媽媽,胸口沒有奶,讓兩個猴媽媽同時和小猴子在一起,看它會發生什么樣的行為?結果小猴子只有肚子餓的時候才會去找鐵絲猴媽媽,其余時間都依偎在毛絨猴媽媽的懷里。
剛出生的寶寶很需要溫暖的懷抱,有個袋鼠法特別能給他們安全感。就是模仿袋鼠的育兒法,讓寶寶趴在媽媽的胸口,不穿衣服,不穿衣服,不穿衣服,寶寶和媽媽都不穿衣服。寶寶即能聽到媽媽的心跳,還能感受媽媽溫暖光滑的肌膚。
剛出生的寶寶處于正常自閉期,媽媽如果體力不濟,可以讓其他家人來完成溫暖的懷抱。那是不是要整天抱著?當然不是,那寶寶一放下來就哭怎么破?
束縛
繼承我們的優良傳統,打襁褓。襁褓就是最好的模擬了子宮的感覺,完全包裹起來,束縛感、邊界感都會讓小寶寶充分地體驗安全。
我看過月子中心的阿姨,把球球的雙手別進他的褲子里,就是用褲子的松緊帶控制住他的雙手,讓他有束縛的感覺。就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個動作,哭鬧的球球就安靜了,還特別抗干擾。本來有一點點聲音,球球都會有驚跳反應,控制住雙手后,承受力倍增。
還有讓新生兒趴著睡,他的胸口也是感覺束縛著,他的手放在臉的兩邊,只要用力就會觸到邊界,力氣大一點還能轉頭。這種束縛感也會讓新生兒感覺安全多了。只是趴著睡,要注意鼻孔不要被堵住,不能呼吸。
搖晃
打好襁褓的寶寶放在小推車里,來回搖晃,很快寶寶就會舒服的睡著。
大部分人抱著孩子,第一反應,就是抖抖抖,直覺其實就是讓寶寶有搖晃的感覺。幾乎是所有成人哄娃的必殺技。
網上有個視頻,老外醫生,把新生兒的雙手交叉放在胸口,面朝下靠在他的一個手臂上,另一只手上下抖動小寶寶的屁股,并且畫圈式的晃動,哭鬧的小寶寶立馬安靜了,屢試不爽。
媽媽們明白了吧,照顧新生兒的核心思想就是模仿子宮里的環境,讓他們體驗安全感,幫助他們適應這個新世界。
還有白噪音也是模仿子宮的聲音,舉高高體驗失重感也是模仿子宮的感覺。。。
如果你發現了其他模仿子宮的哄娃好方法,歡迎給我留言,我會再跟大家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