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所講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便是每一個人要各守其責,各自守好自己的操守。也是通過禮的方式來約束人們形成一個穩定的社會,其中便有孩子,對于父母長輩的孝敬。那么我們在生活中也一直會聽到別人說要孝敬父母,每個人好像都在說要孝順,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孝?
? 孔子當時說要守孝三年,但是宰我卻不同意,他認為三年之期久矣,只需守孝一年即可。夫子同樣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的一個觀點是當父母在世的時候,我們吃的,穿的,住的都是父母給我們的,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為他們守孝?第2個觀點是,父母在我們出生后,抱了三年我們才可以下地走路,同樣我們也要在父母去世后替他們守孝三年。那么孔子前后所表達的兩個觀點在本質上一樣嗎?我認為其實是不一樣,看似都是在說要替父母守孝三年,但是守孝的原因卻不同。孔子的第1個觀點,其實表達的也就是我們不為別的,只因為他們是我們的父母,所以我們要在他們去世之后守孝,不出于任何其他的利益原因。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和我們之前所學習的仁相結合,這樣的孝其實就是完全發自于仁心的外推所展現的仁行,是一顆真正的孝心。但是孔子說的第2個觀點則不同,它更像是一種交換。因為父母抱了我們三年,所以我們也要為父母守孝三年,我認為這更偏外在的一些原因,并不是完全發自于內心當中。通過這兩種對比,其實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夫子所要強調的孝其實就是第一者完全發自于人心當中,向外推行。但是為什么夫子又要說第2種觀點,我認為這是因人而異的,對于那些普通人來說他們理解不了前者,所以要以另外一個角度來敘述。但是對于真正的仁者,孔子會跟他們說第1種觀點。
? 在父母去世之后我們要為他們守孝,同時在他們還在世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對他們孝敬。難道我們可以在父母在世的時候對他們不孝敬,反而在他們去世的時候通過各種方式孝敬嗎?這顯然是不行的,因為人已經走了,你再怎么孝敬也都沒有辦法讓父母感受到。但是在現在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是供養父母,也就是說,他們只可以給父母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一些生理層的需求。那么這能稱為真正的孝嗎?我認為顯然是不行的,因為你也可以對那些小貓小狗提供生理層面的需求,但是對于你的父母絕不可只有本能,因為你還需要有一顆孝敬之心。你能說對那些小貓小狗有孝敬之心嗎?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對于他們最多只是愛,但對父母則需有一顆真正的孝心。并且這個孝心一定是要出于你的內在的人行外推,這樣的情感才是你真心想對父母孝,如果只是通過一些外在的形式表達的話,就不能稱為真正的孝。
? 在我們平時侍奉父母的時候,有一些人的臉色可能并不能長期維持的很好,那么這能稱為孝嗎?這也不能說是孝,對于那些并不是真心對父母想要孝敬的人來說,他們只能通過一些外在的物質去表達,因為他們并沒有內在的心,只能通過外在的一些物質,比如說為父母干些活呀,買點東西等等的方式來表達孝心。所以這樣的方式其實是不長久的,他們在父母身邊也根本不可能一直表現出好的臉色。但是對于一個真正有孝心的孩子來說,它不需要那些外在的裝飾,他只需要將自己真正的人心和孝心外推即可,所以他們也可以長期維持好的臉色。這兩者本質上的區別就是是否出于內在的孝心,仁心。
? 現在我們也是會時刻惦記自己父母的年齡的,當我們知道他們已經活了很大歲數的時候,比如說古代的80大壽,一般都是說這是喜事兒,因為你的父母已經活了這么久了,他又越過了一個坎,因此也可以活更長的歲數。所以我們都會因此而開心。但是夫子卻提出了另外的一個觀點,我們這時有喜同時也有懼,為什么我們會害怕呢?因為父母已經活了這么久了,反過來就代表著他們不能再活那么久了,我們能陪伴他們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并且我們能實際去實踐自己孝心的時間也會越來越少,難道我們不該因此而恐懼嗎?所以這也是對于父母孝的兩面性。
? 到了現在我們已經很難再去遵守古代的一些禮儀,比如說守孝三年,但這能說我們的孝心就一定比古人弱嗎?我認為是不行的,因為時代也一直在改變,當時孔子那個時代的禮儀也要隨著時代而改變,因為如果不改變的話,他可能就跟不上時代,人們也自然無法遵守。但是無論如何這些外在,這些外在的形式只是表達我們孝心的一種方式,重一點是我們內在的仁心,你是否具有一顆活潑的人心和孝心,真心想對父母孝敬外。不論外在的形式怎么變,其實都只是時代的關系,重點是不可丟了這顆仁心。此為真正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