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毛主席讀過17遍,每次閱讀,都是受益匪淺,這就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說到司馬光,關于他砸缸的故事婦孺皆知,而對他的匠心著作《資治通鑒》,能知道書名就不錯了。因為讀懂它的確有難度,也需要許多時間和精力。喜歡歷史的我,很早就買了一套,但至今擱置在書架上。
太開心了,對這樣的大部頭,不用發怵怎樣閱讀了,因為《資治通鑒熊逸版》來了。
在2021年,《資治通鑒熊逸版第1輯》已經出版,熊逸老師把周紀一、周紀二掰開揉碎,有趣、有料地進行了詳細解讀,掀起了“讀史”熱,吸引了至少10萬國人來閱讀歷史。
近期,同樣嘆為觀止的《資治通鑒熊逸版第2輯》也已隆重登場。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資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花了近20年的時間編著,共294卷,300多萬字,橫跨16個朝代,記錄了約1362年的歷史。
在《資治通鑒熊逸版第2輯》包括周紀三、周紀四、周紀五、秦紀一和秦紀二,用260多個問題為抓手,帶我們“親歷”戰國諸侯的土崩瓦解和大秦帝國的崛起。
首先本書設計精美。這套書的書封采用兵馬俑的主要配色綠和藍作為標識色,以此呈現大秦帝國之氣象,具有強烈的歷史意義。
這套讓人驚艷的匠心之作,共有九冊,每冊有10萬字。除了采用了兵馬俑的俑綠和俑藍進行裝幀設計,內襯還附上司馬光《資治通鑒》版殘稿,可以說是一套可饋贈、可收藏、可傳家的文化佳品。
其次是便于攜帶。口袋本的設計很是精巧,每一冊輕盈便攜,不管是放在枕邊,還是藏在包里坐地鐵時閱讀或放在辦公室的案頭,隨時方便閱讀。
第三是這套書有料又有趣。在本輯一開篇,熊老師就告訴讀者,寫這套書的方法論是:像拆解一頭大象一樣,用“七把刀”拆解《資治通鑒》。
第一把刀是追本溯源。本著對史書負責的態度,要刨根問底,追蹤出處,不斷考證所有信息的真實性;
第二把刀是竭澤而漁。要盡全力網羅所有材料,再去偽存真;
第三把刀是跟進學術前沿。受限于時代,司馬光史料難免有錯誤之處,要借助新發現的史料把有誤之處更正:
第四把刀是知人論世。對司馬光所處時代背景、政治學術、立場等展現給讀者;
第五把刀是思想史的專用解剖刀。一部書一旦成為經典,就會催生出各種衍生品,為應對各種說法,也會在細枝末節上兜上一圈;
第六把刀是古代意識。讀古人的書,就得設身處地,按照古人的思維方式考慮事情,相當于小心翼翼地給歷史復盤;
第七把刀是現代意識。古代意識與現代意識需要不斷切換,跳進去再跳出來,便于更深刻地理解和運用。
熊逸老師用了“七把刀”把《資治通鑒》這頭大象揉開、掰碎,再加上調料,變成饕餮大餐,讓我們得以分享。
讀《資治通鑒熊逸版》了解中國歷史,穿越過去,親身體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正是熊逸老師,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地接觸這部國學經典,不再有畏難情緒。真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共讀《資治通鑒熊逸版第2輯》的隊伍中。
可喜的是,有了《資治通鑒熊逸版》第二輯,接下來還會有第三輯、第四輯……繼續講述我國歷史,讓我們翹首以待。
#得到圖書#資治通鑒熊逸版#熊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