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我簡介一下,家父是浙江人,家母是福建人,我在兩個地方都讀過不短時間的書所以自認為有一點點發言權。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兩個省份距離不遠,但是差異大到仿佛南北之分。在今天看到了一批關于福建高考的知乎回答以后,我有了一點自己的思考,當然這是只是我個人觀點,所以難免有局限性和觀點傾向。當然正是因為是個人觀點,所以必然是第一手資料,所有細節都可以找我如實查證。
第一點不得不說的就是語言了。第一點來說,浙江人是「自閉」的。在龍巖的時候,我家里是個大家庭,多的時候五六個人擠在一起,因為各個小鄉鎮都有自己方言,,家里面交流穿插著普通話,連城話,新泉話,羅坊話等三四種方言,但是大多數都是普通話。但是日?;旧先巳硕紩f普通話,連在路邊五六十歲的老太婆,你和她罵街的時候都是連城話和普通話交替的說(在我印象里在連城吵架好像是個很正常的事情,說話喜歡夸張+動作,我和我媽表演欲都很強),這還是在零幾年的時候,所以在我的認知里學校里用方言教學是不可理解的事情。而我剛到上虞的時候,老師還常常穿插著我聽不懂的方言(我懷疑那個班就是因為我老師才講普通話),還因為聽不懂教練的指令被踢出了校籃球隊……浙江還有有個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你用一個方言基本上可以全浙通,我也分不清杭州話和上虞話的區別;在福建肯定不行,連城話和羅坊話就是大概日語和韓語的區別,連城話聽著像罵人,羅坊話音調聽著怪。
上虞我不知道能不能代表浙江的普遍情況,但是作為一個經濟大省,文化建設卻相當……舉個例子,你可以說說浙江傳統文化是什么?現在年輕人還有幾個人會傳統技藝的的?連城元宵還在年年跑大龍,三四米寬高的大龍幾百人抬著從街道穿行,從街道視野極端到另一端完全看不見頭,敲鑼打鼓走了半個多小時還沒走完;羅坊還在年年走古事,拜媽祖,弄的一身泥。江浙年輕人都出去了,傳統文化找不到人傳承,大家都往一個地方擠,沒時間做多余的事情。
第二點重點談談教育,江浙一帶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內卷」,卷到令人發指的地步。可能江浙一帶的同學因為當局者迷,覺得我還好啊,過來了也就過來了,我可以聊聊福建的教育是怎么樣的(當然福建說不定也是個極端例子)。不過我在福建上學的時候,完全沒有「負擔」的概念,上學是每天很開心的事情。這如果要說的話,那就要從觀念入手了。福建的高考線是全國最低的,聽說老師改卷也很松,所以好多考生都翻到福建來考試。
那你可能會說福建教育不行,我之前也是這么認為,但是我現在不覺得。大概因為福建人已經想通了,全省人民都不愿意「卷」,大家一起躺平,說的不好聽一點就是比爛,結果還是最厲害的那批人上清北,結果沒變,大家都輕松了很多(不多聽說有人把內卷要引進福建了,悲)。大家不卷就意味著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比起選擇最好的學校,大家可能更愿意選擇更近的學校。和浙江人砸鍋賣鐵把小孩送到千里之外的重點高中不同,大家都是屬于就近取材,然后出門散步都能看到同學的程度(我有個暑假回連城的時候,就出門了一天就是這樣的,長發JK滿地走的感覺,然后連城二中永遠有人,打球什么的,反正也近,假期里周圍人來人往人進人出,學校和周圍的商業街店沒什么區別,和上虞一放假就荒涼的感覺不同)。所以在龍巖學區房問題就沒有那么嚴重,反正你住哪就在哪,基本上沒有什么一直來回跑的問題,什么上個學還要長途的,搞笑吧。另外,在同批同學考二中的時候,我從家里人或者朋友圈了解到他們的焦慮程度,但是在我讀春暉的時候看來,那個選拔難度就是基本上是從躺著床上到坐起來的程度,連我不讀書的發小最后都進去了。和我這里一分百人的焦慮完全不同,90%的時間花在10%的地方,物理數學能夠學成八股文,就問你怕不怕。
但不得不說,江浙的做題教育還是厲害的,初中以后隨便拉個學生到連城的一般學校比做題,那肯定是碾壓的程度。但是就這種教育,我真的覺得除了做題以外,就真的什么都沒有了。家長見面都是聊成績,第一個大家大概都來自不同地區,有文化差異;第二個除了成績也沒什么可說的了。越是內卷,階級分化就越厲害,階級分化越厲害,大家就越想著改變階級,惡性循環。連老師和你聊天,也永遠是為考試服務,老師也不會帶你去吃東西,和你一起去玩……
你說那我到福建不是亂殺,那我只能說不一定,因為你馬上會被比爛的環境同化,我靠為什么周圍一圈人只有我交了作業,那我也不交了。而且我覺得在內卷地區的學生大概率屬于聽話的類型,到福建的教育環境沒點主見那就只能看運氣了,像我就很叛逆,我在連城絕對是模范小學生,我成績又好(胎教題目),又聽話不惹事(家里人罵的),也從來不去游戲廳(沒地方去),又不抽煙(銀狼5毛一根太貴了),準時上下學(部隊有班車接送),見面的老師家長沒有不夸的,但是到了上虞就變成問題兒童了,你為什么和別人不一樣?你為什么要和我對著干?
如果江浙的朋友在一個不卷的教育里,一:你多大概十幾個發小,當然不一定是好的那種,很可能是狐朋狗友。二:大概率早戀,而且不止一次,而且老師不太管。三:讀書不知道,但是「玩」是一定很懂的。四:房價,你懂得。五:高工資大概別想了,低物價低消費的地方混吃等死吧。
另外我得說下廈門大學是真的我見過最好看的大學,一望無際的沙灘路,海邊路上放滿了三座四座的連體腳踏車,海風又舒服,沙子又細又軟。廈門確實是個適合混吃等死的好地方,可惜我考不上,只能在杭州繼續卷,大家都一起透支十年二十年,把什么都沒有的杭州硬生生杠桿成了一線城市。
第三條談談生活文化,在龍巖的時候沒什么感覺,但是一到上虞這種差異感就很明顯了,那就是浙江人「老實勤奮」,特別是上一輩的人,真的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相比之下,龍巖人就真的是「偷懶悠閑」,廈門那種晚上十點夜生活剛開始的例子就不說了,在連城的時候晚上就沒有不出門散步的時候,在家里就是「待不住」,小孩是必須要「遛」的,然后大人一定會看到自己的熟人,然后大人一定會聊上一個小時的天,然后小孩子就學會了自己打發時間,要么泡書店,要么在建行門口玩滑梯(路過也要滑幾下),要么就去買辣條(但是有沒有錢只能找大人要,要了個5毛錢高興的要死,但是被發現買辣條會被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