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每學期開學后,我常常接待一些專為住校孩子,購置生活用具的農村家長,其間發生的一件小事,一直震撼著我的心,是我至今無法忘懷。
那是一個秋陽高照的下午,一位四十歲左右的漢子,匆匆來到柜臺前,棉花絲絮尚星星點點粘在衣服上,一頭熱汗,他邊擦邊詢問飯盒的種類。
憑經驗,我知道,又是一位住校學生的父親。
望著他黑紅的臉膛上,沾染的灰塵,手指上,被棉枝掛破的傷痕,我給他推薦了一種,價格比較便宜,且耐用的塑料飯盒。
他搖了搖頭:拿最好的!
聲音不大,但堅定的,不容我多做一點解釋。
望著這位父親,我默然了,當你孤身在棉田里,揮鐮在麥地里,勞作時,只是執著地干著,我想,在你的一生里,或許從不曾為吃飯的家當講究過。可對孩子,你是慷慨的,你給兒子的豈止是一個小小的不銹鋼飯盒,這也包含著你給予他的深情和希望呀!
一年又一年,我又陸陸續續,碰到了許多這樣的父母。
我無意知道他們姓甚名誰,也不曾問起他們的住址。
我想,在敦煌這片土地上,他們像駱駝草一樣普通,并不引人注目,但他們卻用堅韌與耐力,苦苦的奮斗著,同時,把繁榮的希望默默地寄托在后代的身上。
孩子們,當你們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或在課余的嘻鬧中,是否想到過父母的艱辛,以及他們給予自己的無悔支持,在你們的求學生涯里,是否會把“最好的”成績帶給他們,讓他們一展歡顏,是否會在學成之后,以及他們失去勞動能力之后,給予他們“最好的”。
每每回想起那位父親,我總是眼睛發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