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父母的心》教學反思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句話說得真好,走出了教學的課堂,我又走進了思考與學習的大課堂。只有不斷的進行思考、反思,才能讓每一節課堂少一些遺憾。
? ? ? ? 《父母的心》一課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四課,是以至愛親情為主題的文章組合,這些文章意在表達貧窮父母對子女濃濃的愛心。當我備完課后,覺得容易上。原因有兩點:一、故事情節曲折而不復雜,對于重點班學生而言,他們已具備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二、本文主旨鮮明,即歌頌偉大的父母之愛,這一主題在前面我們已經共同學習了不少篇這樣的文章。對學生來說,讓其通過本文的學習能再次切身體會父母的愛那是件容易之事。
? ? ? 所以,我在本課的教學環節上,從四方面來設計本課:
? ? ? ? 一、采用“切入式”導課法,具體做法:“父母的心”四字呈現在黑板上,順勢對孩子進行語法知識的滲透,問孩子們,這是什么短語(偏正短語)?中心在什么字上(心)?接著問道,誰的心?父母的心,父母的心又在誰的身上?從而進入本課。
? ? ? ? 這種導課方式的優點就是既讓學生很快進入文本,又節省時間。
? ? ? ? 二:預習檢測
? ? ? ? ? ? ? 作者介紹、字詞,在這個環節上學生們對作者的介紹面面俱到,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上應告訴學生對作者的介紹上抓住(名、時、地、評、作)這幾點來說。
? ? ? ? 三、理清文章思路,體悟感情
? ? ? ? ? ? 在給出學生問題之前,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文本,只讀所說的話,不讀旁白;其次,要求學生必須讀出每個人當時的心理活動;由于個別學生讀的不到位,最后,我選取了“父親送換孩子”的一段話示范朗讀,讓學生在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再次感受文章所透出的人物感情。因為體會人物內心的感情是本文的一個重要教學目標。這樣的安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來,我給學生呈現問題:(1)文章圍繞送與不送,這對夫婦做出了哪幾種決定?每次的表情怎樣?每次的理由分別又是什么?(2)課文如果一開始就寫貧窮父母一個孩子都不送,是否更能表現父母愛子之心?現在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 ? ? 在這部分,由于時間關系我一心只想把環節講完,對第二個問題提出來后,學生基本沒有回答,我直接呈現答案。以便進行下個拓展環節,現在想來,應該把這個問題必須由學生來回答,深入挖掘文本,因為拓展部分的題在設置上是對主題升華的考察,而本文的主題并不難理解。拓展部分完全可以放在課后完成。
? ? ?
? ? ? ? 四、拓展
? ? ? ? 積累歌頌父愛母愛的古詩歌,諺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