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古典
宋代浪漫
明后自然
陸羽代言古典,制24煮茶器
古典重在一個煮字,攆碎沖湯,加入可以想像得到的調料煎煮。
趙佶代言浪漫,著大觀茶論
浪漫重在那只“點睛“之筆的點(茶筅),攆碎沖湯,用酷似打蛋器的茶筅來一手點茶。
供春代言自然,予紫砂生命
明代崇尚自然的體現是泡, 明時制茶,不暇羅磨,牙葉分明,只需一個泡字即可。
縱觀茶的歷史,于是我大膽地得出一個結論:歷史總是朝著讓人變懶的方向前進著。
飲 茶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四種飲茶方法:漢魏六朝尚煮茶法、隋唐尚煎茶法、五代并宋尚點茶法、元明清尚泡茶法。
而今,只有煮茶和泡茶法流傳下來。
那么,另外兩種飲茶法為何會消失呢?
我們來看看這兩種茶的制作方式,
你就明白了…
煎茶法
這是一鍋好湯
這種喝法要追溯到唐朝,
這個時候發布了禁酒令,
沒有酒,怎么度過漫漫長夜?
在唐朝人民都一籌莫展不知道喝什么的時候,
陸羽出現了。
唐代人們多飲餅茶,
在煎茶之前,需要烤茶,
再用鮮活的山泉水煎煮。
當水燒到“魚目沸”的時候加適量的鹽調味,
二沸的時候,先在釜中舀一瓢水,
再用竹片將碾好的茶末投進水中。
三沸的時候加入剛剛舀出的那瓢水。
沸騰停止,茶湯才算是煎好了。
各位可以結合這張圖想象一下↓
煎茶時茶和水的比例要恰當,
水多茶味會過淡,水少茶味則太濃,
從而失去品茗應有的樂趣。
雖說過程不算復雜,
但和現代人習慣的泡茶方式相比,
還!是!太!麻!煩!了!
在宋代,
斗茶和下棋、書法、古琴這樣的風雅活動,
被稱為君子四雅。
可以說,
點茶開啟了中華飲茶社交的盛世
“茶”在中國,
歷來和高深莫測的禪學哲理這種
“精神食糧”有著若有似無的聯系
——既然高深,就意味難成氣候,
而要形成人人“斗茶”的社會藝術風氣,
只能在宋朝這種
不折騰出點花樣就會失去生活樂趣
的歷史背景下才能產生。
鎮江出土的宋代制茶研磨工具
為什么說它是一種藝術呢?
主要是取決于最后茶湯上形成的繪畫效果,
宋代高手能通過點茶在茶湯上
畫出一幅精美絕倫的圖畫,
可惜現在已經失傳;
什么樣的茶能在比試中獲勝呢?
斗茶的第一個指標是“驗水痕”。
如果茶末碾得夠細,擊拂手法得當,
茶末與水完美結合,
茶湯就會“周回旋而不動”,
“著盞無水痕”,
等到擊拂泛起的泡沫退下去之后,
盞壁干干凈凈,
什么渣滓都沒留下。
如果茶末不夠細膩或擊拂手法不當,
導致茶末沒有充分溶解,
泡沫退下之后,
盞壁上勢必會粘有茶末和水痕。
一旦被對手發現,
這局斗茶您就算是完敗了…
宋人對茶湯顏色的要求,
也是以白色為上品。
那么白色的茶
放在什么顏色的茶盞里最適合觀察呢?
答案當然是:黑色。
即大家熟知的建盞。
在宋代,
人們最喜歡用什么樣的建盞斗茶?
為何如此高品位的茶器會在宋元以后一度沉寂?
這就要說到我們的農民皇帝朱元璋同學了
因為從小就看慣了民間疾苦
他覺得文人茶事費時費力還費錢
于是一拍腦袋,革了點茶碗的命
把位置交給了泡茶的紫砂壺
注水,出湯…現代的飲茶方式越來越簡便,解放了人力物力,也把更多的時間交給你自己,畢竟我們不像古代人有幾個茶童伺候,每天還那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