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股票的故事我知道兩個版本,故事一里的主角就像電視劇《流金歲月》里蔣南孫的爸爸,最大的愛好是炒股,因為炒股欠了一大筆債,后來債務找上門,自己又沒能力償還,于是選擇跳樓自殺。另一個版本的主角是現實生活中的股神巴菲特老先生,從10歲開始買股票,今年92歲,投資時間長達82年。
版本一里,買股票叫做炒股,是投機行為,也是零和游戲,你買到的股票是另一個人賣掉的股票,無論買還是賣,到最后都是被莊家收割的韭菜。可在另一個版本里,沒有韭菜,只有屹立不倒的股神。這到底是股票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
要想分清楚,得先知道股票是怎么來的。《文明、現代化、價值投資與中國》里講到,現在的股市大概出現在400年前,歷史不算長,在此之前商業機會不多,不需要股市的存在,那個時期發生的最大一件事是500年前新大陸的發現,這為整個歐洲帶來了此后一兩百年經濟上的高速發展,伴隨著殖民時代出現了一些所謂的現代公司。
因為當時的殖民商業活動和遠洋貿易需要大量資金且風險很高,最早的殖民商業活動都是由最有錢的歐洲各國的國王支持和贊助,但很快國王的錢不夠用了,必須去和貴族等一起合組公司,用股權的方式把公司所有權分散開來。
再后來需要的錢更多,國王和貴族的錢也不夠用了,便想辦法讓普通人的儲蓄也能夠發揮作用,于是產生了進一步切分控股權的想法,但問題是一般的老百姓很難對股權定價,他們不太懂這些公司到底是怎么賺錢,所以國王和貴族想到的辦法是把股權盡可能分小,只要投很少的錢就可以加入,而且可以隨時把股權賣出去。
這就是股票的來歷,買賣股票其實就是買賣公司的股權。一部分人把買賣股票當成投機倒把的機會,而另一部分人則把這個過程,當成擁有一家公司所有權的機會。
不同的選擇,形成了不同的股票故事,我更喜歡第個二版本,因為它經受了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