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宋建威將軍柳元景派柳元怙率領兩千步騎前去救援薛安都,于深夜時分悄悄地抵達陜城城南,北魏軍隊并不知道。第二天,薛安都在陜城西南地帶陳兵布陣,出發前,曾方平對薛安都說:“現在,強敵在前,堅城在后,這正是我們應該去為國捐軀的時候。如果你不前進,我就斬了你,如果我不前進,你就斬了我!”
薛安都大聲說:“好,正該如此!”于是,兩軍交戰。
柳元怙率領士兵從陜城南門擊鼓吶喊殺出,旌旗招展,北魏將士非常恐懼。薛安都一馬當先,挺身奮戰,他身體多處受傷,鮮血流在肘部凝結,長矛也斷了,換了一桿又重新進入戰場搏斗,各路大軍也是越戰越勇。
雙方從早晨太陽出來直戰到黃昏,北魏軍大敗,劉宋軍斬了魏軍的將領張是連提及其將士三千多人,剩下的北魏將士都跳進河溝逃跑,也死了很多,另有二千多人投降。
第二天,柳元景抵達,他責備投降的人說:“你們原本就是中原之國的百姓,現在卻替胡虜賣力,而且還等到沒有力量抵抗了才投降,為什么要這么做?”
北魏降卒說:“胡虜驅趕我們這些百姓為他們打仗,晚一些出來打仗的就會被誅滅全族,他們用騎兵來驅趕我們這些步兵,很多人在未開戰之前就死去了,這是將軍你親眼見到的事情。”
眾將領打算將他們全部殺掉,柳元景說:“現在,皇上的旗幟指向北方,我們應該讓仁愛做我們的先導,為我們開路。”于是,把這些投降者全部釋放,讓他們回家,他們都高喊著萬歲離去,幾天后,劉宋軍攻克了陜城。
龐法起等人進攻潼關,北魏的守軍婁須聞訊棄城逃走,龐法起占領了潼關,關中豪杰俠士紛紛起來反抗北魏統治,居住在四山的羌、胡二族也都送來犒勞將士的東西,表示歸附。
文帝認為東路軍王玄謨戰敗退逃,使北魏軍隊南下深入國境,柳元景等人不宜單獨進攻,于是,便把他們都傳召回來。柳元景派薛安都斷后,自己率軍回到了襄陽,文帝任命他為襄陽太守。于是弘農、陜城、潼關又重新被魏軍占領,西路軍浴血奮戰取得的輝煌成果付之東流。
北魏軍反攻勝利后,拓跋燾命諸將兵分五路大舉南下。向壽陽方向進軍的拓跋仁先后攻克了懸瓠、項城這兩個地方,宋文帝害怕北魏軍隊攻到壽陽,就命令劉康祖班師回朝。拓跋仁率領八萬騎兵追擊劉康祖,在尉武追上了。
劉康祖只有八千將士,副將胡盛之打算依靠山勢的險要,讓軍隊從小路到達壽陽,劉康祖大怒,說:“我們親自到黃河搜索敵人,沒有搜索到;值得慶幸的是他們自己送上門來了,怎么能躲避他們呢?”
于是,他讓軍隊結成一個個車陣,繼續前進。劉康祖對軍隊下令說:“回頭看的人斬首,轉過身去的人砍斷雙腳。”
北魏軍隊從四面八方將他們包抄圍攻,劉宋軍將士都拼死同魏軍搏斗,戰斗從早晨一直進行到下午,劉宋軍擊殺了北魏一萬多人,血流成河,淹過人的腳踝。劉康祖身上十余處受傷,但斗志卻更加高昂。
狡猾的魏軍將剩下的將士一分為三,采用車輪戰術,便休息邊作戰。這時,夜幕已經降臨,風力很大,北魏軍隊就借此用戰馬駝著草,火燒劉宋軍營。劉康祖一邊救火一邊補救營壘,一支流箭飛來穿透了他的脖子,他從馬上栽下身亡。主將身亡,其余將士無法繼續戰斗,隨即崩潰,北魏軍追擊堵截,幾乎將劉宋軍斬盡殺絕。
劉宋南平王劉鑠派王羅漢率領三百名將士戍守在尉武,北魏軍突然涌入,將士們想要依靠附近的矮樹林進行自衛,王羅漢認為自己接受命令駐守于此,不能離開。
北魏軍攻入尉武,結果生擒了王羅漢,他們用鐵鏈鎖住了王羅漢的脖子,讓三郎將看守。深夜,王羅漢砍掉了三郎將的頭顱,自己抱著鐵鎖逃到了盱眙。
北魏拓跋仁乘勝繼續向壽陽進軍,他們沿途燒殺搶掠,無所不為,劫掠了馬頭、鐘離兩地,南平王劉鑠繞城加固嚴密防守。
北魏國主拓跋燾的大軍占領了蕭城,而蕭城距離彭城僅僅十多里,在彭城駐守的劉宋軍隊數量雖多,但軍糧不足,太尉劉義恭打算放棄彭城,返回南方。沈慶之認為歷城兵少糧多,建議用箱式戰車裝載,派精銳部隊作外側羽翼,夾道護送江夏王劉義恭、武陵王劉駿二個王爺和他們的妃子和子女,直奔歷城,又分出一部分士卒給蕭思話,讓他留下駐守彭城。
何勖則建議奔向郁洲,然后乘船從海路返回京師。劉義恭離開的決心已定,只是對這兩個提議有爭議,討論了一天最終也未決定。
沛郡太守張暢堅決反對,他說:“如果我們可以到達歷城、郁洲,我怎么敢不高聲表示贊成!而如今彭城內軍隊缺少糧食,老百姓都有逃命的想法,只是由于城門緊閉,城池防守堅固不能出城而已。百姓一旦走出城門,就會各自四處逃散,我們想讓他們到達應該到達的地方,又怎么能夠辦得到呢!現在,我們軍中糧食雖然不多,但短期內還不會吃完,哪里有拋卻安全的辦法而往危險死亡的路上去的呢!如果一定要棄城離去,我請求用自己頸項上的鮮血去玷污大王的馬蹄。”
武陵王劉駿也對劉義恭說:“叔父你既然身為主帥,要走要留不是我能干預得了的。可是我身為一城之主,如果也放棄城池奔命逃生,我實在是沒有臉在朝廷任職,我也一定要和彭城共存亡,張太守說的話,我們不能不聽呀!”劉義恭這才決定留下不走了。
拓跋燾大軍終于抵達了彭城,在戲馬臺(彭城城南,高十仞,方百步,是項羽所筑)上設立氈屋行宮,以此來觀察城內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