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閻立本(約601~673),中國唐代畫家兼工程學家。雍州萬年(今陜西省西安臨潼縣)人,出身貴族。其父閻毗北周時為駙馬,因為閻擅長工藝,多巧思,工篆隸書,對繪畫、建筑都很擅長,隋文帝和隋煬帝均愛其才藝。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將作少監。兄閻立德亦長書畫、工藝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藝、繪畫馳名隋唐之際。
閻立本的繪畫藝術,先承家學,后師張僧繇、鄭法士。據傳他在荊州見到張僧繇壁畫,在畫下留宿十余日,坐臥觀賞,舍不得離去。后人說他師法僧繇,人物、車馬、臺閣都達到很高水平。
閻立本除了擅長繪畫外,而且還頗有政治才干,在唐高祖武德年間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庫直,太宗貞觀時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顯慶元年(656)閻立德歿,他由將作大將遷升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668)擢升為右相,封博陵縣男。當時姜恪以戰功擢任左相,因而時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馳譽丹青”之說。咸亨元年(670)遷中書令。咸亨四年卒。
藝術成就
閻立本具有多方面的才能。他善畫道釋、人物、山水、鞍馬,尤以道釋人物畫著稱,曾在長安慈恩寺兩廊畫壁,頗受稱譽,《宣和畫譜》所載宋代內府收藏閻氏作品,道釋題材占半數以上。他又工寫真,下少肖像畫是為了表彰功臣勛業而創作的。武德九年(626)所繪《秦府十八學士圖》系表現秦王李世民屬下的房玄齡、杜如晦等18位文人謀士的肖像,都是按人寫真,圖其形貌,畫卷中對每個人的身材、相貌、服飾、年齡及神情等特征都有生動而具體的刻畫。貞觀十七年(643)又奉詔畫長孫無忌、李孝恭、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24功臣像于凌煙閣,成為繼漢代麒麟閣、云臺畫功臣像之后的又一次大型政治性肖像畫創作活動。
唐代凌煙閣畫像早已不存,北宋元祐五年(1090)游師雄曾據流傳粉本摹勒上石,現尚有少部分石刻畫像流存于陜西省麟游縣,計存蕭璃、魏徵、李績、秦叔寶4像,皆為主身執笏肅立,惜面部形象殘毀,據唐代杜甫《丹青引》中曾詠及凌煙閣肖像為“良將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褒公(秦瓊)、鄂公(尉遲恭)毛發動,英姿颯爽來酣戰,”可知是非常傳神的。閻立本還曾奉詔為唐太宗畫像,后經人傳寫于長安玄都殿東壁,一時傳為名跡。 閻立本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圖繪唐太宗李世民及眾臣,形象逼真傳神,是當時名作,時人譽之為“丹青神化”。北宋宣和年間,御府尚藏有閻立本作品四十二件,其中有《王右軍(羲之)像》、《竇建德圖》、《李思摩像》、《凌煙閣功臣圖》、《魏徵進諫圖》、《步輦圖》等。現存相傳為閻立本的作品(或摹本)有《歷代帝王圖》(現藏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蕭翼賺蘭亭圖》、《步輦圖》、《職貢圖》等。《步輦圖》描繪唐太宗同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臣會見的情景,是反映漢藏和親的歷史畫卷。
傳為閻立本的作品還有描繪漢至隋代l3個不同帝王形象的《古帝王圖》(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描繪邊遠民族及國家使臣去唐王朝通聘的《職貢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現唐太宗派監察御史蕭翼以巧計從和尚辯才處賺取王羲之書法名跡《蘭亭序》的《蕭翼賺蘭亭圖》(此圖有兩卷,一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藏遼寧省博物館)。雖然這些作品與閻立本的關系如何尚待進一步研究,但基本上反映了初唐時期繪畫的風貌。
藝術風格
長于刻畫人物神貌
閻立本的作品筆法圓勁,氣韻生動,能從畫中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傳為閻立本的作品保留到現在的有《歷代帝王圖卷》,就是古代畫家企圖表現性格特點的重要作品。
主要作品
《歷代帝王圖》《步輦圖》《蕭翼賺蘭亭圖》
擅長時政題材
閻立本的不少創作活動與初唐事件有密切關系。據記載,他畫過《職貢圖》、《西域圖》、《外國圖》、《異園斗寶圖》,都是通過對邊遠各民族及國家人物形象的描繪,反映唐王朝與各民族的友好關系,從而歌頌政權的強大。他曾畫《魏徵進諫圖》則是表現太宗時名臣魏徵敢于直諫,從而歌頌唐太宗善于聽取臣下意見的美德,他曾畫《永徽朝臣圖》,系表現高宗時的大臣肖像,又畫《昭陵列像圖》,則是樹立在太宗陵墓兩側的各族首領石雕像的設計圖,可惜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歷史評價
閻立本的不少創作活動與初唐政治事件有密切關系。據記載,他畫過《職貢圖》、《西域圖》、《外國圖》、《異園斗寶圖》,都是通過對邊遠各民族及國家人物形象的描繪,反映唐王朝與各民族的友好關系,從而歌頌政權的強大。他曾畫《魏徵進諫圖》則是表現太宗時名臣魏徵敢于直諫,從而歌頌唐太宗善于聽取臣下意見的美德,他曾畫《永徽朝臣圖》,系表現高宗時的大臣肖像,又畫《昭陵列像圖》,則是樹立在太宗陵墓兩側的各族首領石雕像的設計圖,可惜這些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閻立本在藝術上繼承南北朝的優秀傳統,認真切磋加以吸收和發展。從傳為他的作品所顯示的剛勁的鐵線描,較之前朝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古雅的設色沉著而又變化,人物的精神狀態有著細致的刻畫,都超過了南北朝和隋的水平,因而被譽為“丹青神化”而為“天下取則”,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野史逸聞
閻立本,閻立德的弟弟。唐太宗在位時,官至重位,與哥哥閻立德齊名,曾經奉太宗召令,親自為唐太宗畫像。后來,有一位高手,在玄都觀東殿前間臨摹,既可以鎮住岡上能產生天子皇帝的靈氣,又可以仰觀這些天神們的神武英威。閻立德繪畫的《職貢圖》,畫的都是外域的人物,形像非常怪異。閻立本繪畫的國王的速寫單本流傳在民間。這以前南、北兩朝的繪畫高手,沒有超過他們兄弟倆的。
一次,南山出現一只兇猛的野獸傷害人,太宗皇帝派遣勇猛的勇士去捕獲它,沒有捕到。虢地的王元鳳自報奮勇為民除害,一箭射死了這只猛獸。太宗皇帝非常喜愛他的豪壯,讓閻立本將他射殺猛獸的場面畫下來,鞍馬仆從,都栩栩如生,跟真的一樣。看過這幅畫的人,沒有不驚嘆和佩服他技藝的高超的。另外,閻立本還畫有《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功臣圖》等作品,也是光耀以前歷代繪畫名家的。只有《職貢圖》、《鹵簿(按:古代帝王將相出行時的儀仗隊)》等畫,是跟他哥哥閻立德合作的。民間傳說在慈恩寺畫功臣,是很多人畫的,看不到閻立本的手跡。這些功臣畫得人物鞍馬、冠冕車服,都非常傳神。李嗣真說:"閻立本的畫,師承鄭法士,實際上已經超過了鄭法士。在閻立本之后,還有王知慎,師范的畫也很見功夫。
閻立本的畫是最精妙的藝術品。"唐太宗有一次同侍臣們乘舟在御苑的池中游玩賞景,看到池中有奇異的怪鳥在水面上隨波浮游。唐太宗手拍船欄桿叫好多次,命令在座陪同的侍臣們當場賦詩贊詠,又命令隨侍的宮人宣召閻立本前來將怪鳥畫下來。宮人們當即向岸上傳道:"召畫師閻立本到青苑玉池拜見皇上!"當時,閻立本任主爵郎中。聽到傳召后,他急忙跑步趕來,大汗淋漓,立即俯身池邊揮筆繪畫起來。而且,滿面羞愧不堪。事后,閻立本告戒他的兒子說:"我小時候愛好讀書,值得慶幸的是我還不是個不學無術的蠢材。我都是有感而發才寫文章。在同行中,我的文章寫得還是比較不錯的。然而,我最知名的是繪畫。可是,它卻使我象奴仆一樣地去侍奉他人,這是莫大的恥辱。你應該深以為戒,不要學習這種技藝了。"到唐高宗在位時,閻立本官為右丞相,姜恪原是守邊將領,憑著戰功做了左丞相,又遇上饑饉,國子監里的學生都放假讓他們回家去了。同時又規定三省、六部及御史臺的低級辦事人員必須通曉一門《經書》。當時有人賦得打油詩一首言說這件事:左丞相是個威震大漠的驍將,右丞相是個馳譽畫壇的名家。三館學生都放羊回家了,三省、六部及御史臺的辦事員卻要通曉經書。閻立本家世代擅長繪畫。
他有一次去荊州。觀看張僧繇的遺畫說:"從這畫來看,他是空有虛名啊。"第二天又去看,說:"他還是近代的繪畫高手。"過了一宿又去看,說:"盛名之下沒有低手。"在畫前或坐或臥,觀賞不已,晚上就睡在畫旁邊,過了十天了還不離開。梁人張僧繇的《醉僧圖》,畫得唯妙唯肖,道士們常常用這幅畫來嘲笑僧人。僧眾們感到羞辱,于是大家湊了幾十萬錢,雇用閻立本畫《醉道士圖》,這兩幅畫同時流傳下來。
作品欣賞:
歷代帝王圖
歷代帝王圖局部
歷代帝王圖局部
前漢昭帝劉弗陵
光武皇帝劉秀
魏文帝曺丕
蜀主劉備
吳主孫權
晉武帝司馬炎
后周武帝宇文邕
陳文帝
陳廢帝伯宗
陳宣帝諱頊
陳后主叔寶
隋文帝楊堅
隋煬帝楊廣
《歷代帝王圖》中國唐代畫家閻立本人物畫代表作。又稱《古帝王圖》。此圖絹本,設色,縱51.3厘米,橫 531厘米。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全卷共畫有自漢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畫像,從畫像來看,雖仍有程式化的傾向,但在人物個性刻畫上表現出很大的進步,不落俗套,而顯得個性分明;畫中按等級森嚴的封建倫理觀念,處理人物的大小。《歷代帝王圖》用重色設色和暈染衣紋的方法,有佛教藝術的影響。
《古帝王圖》或者《歷代帝王圖》,畫了十三位帝王形象:前漢昭帝劉弗陵,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吳主孫權,蜀主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陳廢帝陳伯宗,陳宣帝陳頊,陳后主陳叔寶,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加上侍人共四十六人。帝王均有榜書,有的還記述其在位年代及對佛道的態度。畫家既注意到刻劃作為封建統治者的共同特性和氣質儀容,而又根據每個帝王的政治作為,不同的境遇命運,成功在塑造了個性突出的典型歷史人物形象,體現了作者對這些帝王的評儀。右圖人物從左到右為:北周武帝宇文邕、陳后主陳叔寶。
《歷代帝王圖》描繪從西漢至隋朝十三個皇帝的形象。畫家力圖通過對各個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畫,揭示出他們不同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那些開朝建代之君,在畫家筆下都體現了“王者氣度”和“偉麗儀范”;而那些昏庸或亡國之君,則呈現委瑣庸腐之態。畫家用畫筆評判歷史,褒貶人物,揚善抑惡的態度十分鮮明。人物造型準確,用筆舒展,色彩凝重。此圖經歷代內府或個人收藏,清末落入梁鴻志之手,流入國外。
《歷代帝王圖》作品沒有名款,長期以來一直傳為閻立本的作品,主要依據是宋代富弼題識。根據史籍記載,現在流傳的絹本,是宋代楊褒根據白麻紙唐畫傳摹,設色附彩的。藝術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畫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繪畫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唐代是中國畫繁榮、鼎盛的時期,在繪畫題材方面傾向面對現實。這一時期人物畫不僅大家輩出,描繪人物的技法也得到了全面發展。閻立本溯源顧愷之又融進恢弘博大的氣度,他在《歷代帝王圖》中,以剛勁而厚實的線條恰當而真實地刻畫出古代帝王的個性特征。畫卷共包含了十三個帝王及一些侍從的肖像,帝王的上方書寫有廟號、姓名及在位年數。這十幾位皇帝依次是前漢的昭帝劉弗陵,后漢的光武帝劉秀,有才有藝的魏文帝曹丕,憨厚的蜀主劉備,深沉的吳主孫權,統業天下的晉武帝司馬炎,粗野但有策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外柔內兇的隋文帝楊堅,聰明浮夸的隋煬帝楊廣,美才兼備的陳文帝,以及軟弱無能的陳宣皇帝陳頊等。總體來講,《歷代帝王圖》作為中國肖像畫的經典作品,把帝王的氣勢和內心世界體現無疑,畫家的色彩審美水平完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職貢圖
職貢圖局部
職貢圖局部
唐朝時期,中國為世上強大的國家,連接東西雙方的通商大道行旅不絕。首都長安在當時已經是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國際性都市,并且成為歐亞大陸上的一個活動中心。在長安的街道上,各類種族、膚色的人群熙來攘往,呈現著嘉年華般的熱鬧與多樣。閻立本〈職貢圖〉所描繪的便是唐太宗時,南洋的婆利、羅剎、與林邑國等前來中國朝貢及進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 從前端牽羊者已在畫外的形式判斷,有學者認為現存的〈職貢圖〉乃是經過裁切之后的作品。目前全幅共繪有二十七人,如同游行的隊伍一般,自右向左行進。行列的中央及左方,有僕人持傘蓋隨行,暗示出傘蓋下人物的使者身份,而傘蓋的存在,同時突顯了他們尊貴的地位。畫中的貢品包括鸚鵡、怪石、象牙等等,其樣式之多,除了令人目不暇給外,也充滿了異國的情調,讓人得以窺探在不同文化的下多元性。
鎖諫圖
鎖諫圖局部
鎖諫圖局部
《鎖諫圖》唐 閻立本 絹本設色 縱36.9厘米 橫207.9厘米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此圖舊傳為唐閻立本作,雖為元、明摹本,但仍不失其原有風格。表現的是十六國漢廷尉陳元達向皇帝劉聰冒死進諫的情景。生性荒淫奢侈而殘暴的匈奴君主劉聰,耗巨資為寵妃建宮殿,陳元達冒死進諫,被暴躁的劉聰下令將他全家處斬,后被劉貴妃解救。畫面表現的就是陳元達用鐵鏈將自己鎖在樹上的情景,氣氛緊張,人物表情十分傳神生動。
蕭翼賺蘭亭圖
《蕭翼賺蘭亭圖》為唐代畫家閻立本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所作,是一幅以故事情節為題材的人物畫。它描繪了唐太宗御史蕭翼從王羲之第七代傳人僧智永的弟子辯才的手中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騙取到手獻給唐太宗的故事。畫的是蕭翼和袁辯才索畫,蕭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辯才張口結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爐上備茶;各人物表情刻畫入微。該畫卷后有宋代紹興進士沈揆、清代金農的觀款,還有明代成化進士沈翰的跋文。
唐何延之《蘭亭記》記載,唐太宗深愛王羲之傳世名著《蘭亭序》,便派監察御史蕭翼去搜求。王羲之后裔釋智永的弟子釋辯才秘藏《蘭亭序》而不示人,蕭翼喬裝書生與辯才結交,又出示從宮中借來的王羲之真跡與之論書,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在獲取辯才信任而出示《蘭亭序》真跡后,蕭翼借故留下,乘機席卷而去。明代李日華、近人余紹宋皆認為不可信,但是據此畫成的《蕭翼賺蘭亭圖》在宋及以后多被反復臨仿。此圖即以該故事為題,選取蕭翼訪辯才的情景作畫,畫面生動而有戲劇性,人物的身份與神情描繪得當,圖中器用衣飾以勁細的鐵線描畫出,風格古樸,再現了千多年前烹茶、飲茶的部分細節,其形象生動而妙趣橫生。對于這幅畫的作者,雖有不同的意見,但卻一致認為這幅作品在某方面代表了初唐人物畫的藝術成就。
孔子弟子像
王會圖
閻立本(款) 胡騎圖 立軸
閻立本唐太宗納諫圖
竹林五君圖
步輦圖
步輦圖局部
步輦圖局部
《步輦圖》是唐朝畫家閻立本的名作之一,取材于貞觀八年(634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事件,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宮女抬著的步輦上,另有數名宮女或掌華蓋,或持扇。祿東贊身著吐蕃民族流行的聯珠紋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生動地刻畫出藏族使臣的身份和恭敬、機敏的性格特征。畫家筆下的唐太宗,通過他那舒朗的眉宇、睿智的目光和飄動的胡須,表現了這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封建帝王的自信與威嚴。線條勁細流暢,色彩濃麗。畫卷分左右兩個部分,唐太宗和吐蕃使臣祿東贊分別是各部分的中心人物。
右側部分,唐太宗李世民端坐在由宮女抬著的步輦(又稱坐榻)上。唐太宗是歷史上杰出的賢明君主,他統治唐朝23年之久,開創了“貞觀之治”偉大時代。會見吐蕃使臣時的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正值四十二歲的盛年。畫中的唐太宗,面帶“帝王之相”,正襟端坐于步輦(又稱坐榻)上,威嚴的神情中流露出對使者的盛情和嘉許。為了突出唐太宗的至尊風度,畫家安排了九個宮女加以襯托。六名宮女抬著步輦,另有三個宮女分別在前后掌扇和持華蓋。宮女們嬌小玲瓏,更突出唐太宗的高大碩壯。色彩上,在宮女紅綠相間的宮服掩映中,太宗的褐黃色衣衫、黑色靴帽尤顯莊重嚴肅。
畫的左側部分,有三個人站立在唐太宗的面前。前面的那位,身穿紅袍,手持笏板,是這次會見的引見官員;最后的那位,身穿白袍,手持笏板,是宮廷內官。中間的那位,就是唐太宗此次會見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祿東贊是松贊干布的相國,在吐蕃的地位很高。畫面上,祿東贊拱手而立,身穿小團花衣袍,發型和服飾與中原地區不同。他舉止謙恭、敬畏并且沉穩,矯健的性格中帶著質樸粗獷。額頭及眼角的皺紋,表現了他的聰明才智和豐富閱歷。 畫的后面,有北宋大學者章伯益用小篆書寫的《步輦圖題記》,記述了唐太宗召見吐蕃使臣祿東贊的經過。畫卷的拖尾,有米芾等眾多名人及收藏家的題跋。
從繪畫藝術角度看,作者的表現技巧已相當純熟。衣紋器物的勾勒墨線圓轉流暢中時帶堅韌,暢而不滑,頓而不滯;主要人物的神情舉止栩栩如生,寫照之間更能曲傳神韻;圖像局部配以暈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皺等處,顯得極具立體感;全卷設色濃重淳凈,大面積紅綠色塊交錯安排,富于韻律感和鮮明的視覺效果。此圖一說為宋摹本,但摹繪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
《步輦圖》在《宣和畫譜》、米芾的《畫史》及元代湯垕的《畫鑒》中,都有著錄,向為歷代收藏家所珍重,可以代表初唐繪畫所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今所存者為宋摹本。
感謝收看,陽陽說畫致力于為您呈現精美畫卷。
歡迎收藏轉發,如有問題歡迎在評論處留言。
敬請搜索關注“陽陽說畫”,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