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蘇軾決定在常州定居,并于六月十五日到達常州。這段時日,家人的陪伴讓他的身體逐漸轉好了一點,此時,他終于可以在船上坐起來與大家打招呼了。
到了常州,蘇軾每天還是“纏綿”病榻,依然是吃不下,睡不著。整整一個月時間里,他病情反復,最后還是倒在了床上起不來。這時,他心里有一種預感,大限將至了。
蘇軾有三個兒子:蘇邁、蘇迨、蘇過,都文采斐然。蘇邁,當時任職駕部員外郎。蘇迨是承務郎。蘇過,字叔黨,在蘇軾做杭州太守的時候,蘇過十九歲,那年,他從兩浙路發解參與詩詞歌賦考試,但經禮部考試卻沒被錄取。等到蘇軾做兵部尚書,蘇過擔任右承務郎。在蘇軾統兵定武,貶謫英州,又貶惠州,遷儋州,以后又不斷徙移廉州、永州的這一長段時間中,只有蘇過獨自一人侍奉蘇軾。不論白天夜晚、冬天夏天,蘇軾生活中需要的一切,蘇過都一人包辦,從不感到為難。
(蘇軾的三個兒子都被教得很好,尤其是蘇過很孝順。查了下資料。據說最像蘇軾的是長子蘇邁,但蘇邁22歲就去世了。蘇過是陪伴蘇軾最多的,繼承了父親淡泊的性格。)
雖然是在病榻之上,但是蘇軾只要有些力氣便很愿意去指點兒子們的學問。蘇過寫了一篇文章叫《志隱》,蘇軾看了以后說:“寫得很好,哪怕此時還在海島,身邊全是夷人,我也可以安穩生活了。”
那些日子里,蘇軾和家人住在常州的好友錢世雄給他租的房子里,錢世雄幾乎是天天去看他。其實不僅僅是現在,原來在南方時,錢世雄就一直給他寄藥。
蘇東坡很珍惜與好友錢世雄的相處時光,只要一覺得身體稍微好一點,就馬上寫紙條要兒子把錢世雄請過來,兩人聊聊天說說話。但是這樣的日子沒能持續多久,終于有一天,錢世雄興沖沖地拿著蘇軾寫的紙條過來陪他,卻驚訝地發現蘇軾坐不起來了。
錢世雄扶著蘇軾的頭,讓他可以輕松一些說話,只是淚水已經漫上了眼眶。
用力地吸了幾口氣,蘇軾才有力氣接著說下去:“我在海外把《論語》《尚書》《易經》都做了注解,這三本書稿,我想托付給你。希望你能收好,這些年就不要示人了。過了三十年之后,應該會引起重視的。”
(蘇軾人生最后時刻終于懂得了隱藏鋒芒的道理,可能之前的他一直懂,但是做不到罷了。)
兒子走過去拿出三本書稿,默默地交給了錢世雄。書稿被包裹得很好,蘇東坡看了一眼,放心地點了點頭。
錢世雄鄭重地接了過來,“放心,我會記住的。但是你真的不要急,這病養養就好了。”他一邊說著話,一邊竟然哽咽了。他知道老友蘇軾付出最多心血的書稿就是剛完成的這三本,愿意把書稿托付給自己,是蘇軾在這世上最寶貴的托付了。
蘇東坡還想回答些什么,卻沒力氣再說了,只得揮了揮手。眾人一看,連忙輕輕將他被子扶好,錢世雄一聲嘆息,也不再說話了,默默陪著老友,看著他。到了七月十五日,蘇東坡的病情惡化了,先是夜里發了高燒,家人照顧了一夜沒能退燒,到了早上家人們去給他喂水,發現他一嘴血,牙根出血了。他自己說感覺自身軟軟的,一點勁也使不上。
七月十八日,蘇東坡把兒子們叫到床前。“我這一生從來沒有做過壞事、錯事,我相信自己是不會進地獄的。我走了之后,讓子由給我來寫墓志銘,把我和你們母親葬到子由家的山麓上。”
交代完這些遺言之后,他卻慢慢緩了過來,居然可以在床上坐起來,還能在兒子們的攙扶下走幾步了。家人們又高興又擔心,怕這是回光返照,又希望病情可以好轉。
七月二十五日,蘇軾病得越來越重,杭州的老友,維琳方丈趕了過來,整日陪著他。在方丈的陪伴下,他每天說些話,聊些今生來世。他本來慧根極高,所以方丈一直想要他念幾句偈語,希望佛法能讓他好起來。可是蘇軾卻淡然一笑:“世間又有哪位高僧能長生不老呢?”
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他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政治才干無法施展。四十四歲時身陷“烏臺詩案”,險遭不測。晚年更被一貶再貶,直到荒遠的海南,食芋飲水,與黎族人民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這個二十二歲中進士,二十六歲又中制科優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的才子,終究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七月二十八日,蘇軾迅速衰弱,氣息不穩。按風俗,家人給他的鼻子上放了一點棉花,來觀察他的呼吸。方丈陪在他身邊,貼近他的耳朵說:“想你的來生,來生!”
蘇軾氣息奄奄:“西天也許有,空想前往,沒用的。”
錢世雄急死了,他趕緊說:“不管有沒有,你多想想,多想想。”
蘇軾回了一句:“勉強想就錯了。”
錢世雄還想接著說,卻發現蘇軾眼睛閉了,那點棉花也再不見翕動了。
方丈一聲佛號:“阿彌陀佛。解脫之道在于自然,在于不知善而善。”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即公元1101年8月24日,蘇軾在常州(今屬江蘇)病逝,終年六十四歲。
蘇軾在常州去世后,蘇過按父親的遺愿,扶靈送父親葬于汝州(今河南臨汝)郟城小峨眉山。此后蘇過在潁昌(今河南許昌)住了下來。他的性格與父親很相像,為人耿直喜好清凈。后來他在住家附近的湖邊上種了幾畝竹子,他喜歡在里面讀書寫詩。他經常拿著父親的文集在里面看,自名為小斜川,自號“斜川居士”。蘇過一生文采雖不如父親,但性格上行事正直,穩重有禮。
蘇過一開始是太原府稅監,后來為潁昌府郾城縣(今屬河南)縣令,都是因為法令罷了官,晚年權通判中山府。有《斜川集》二十卷。他的《思子臺賦》《颶風賦》很早就在社會上流傳。時人把蘇軾稱為“大坡”,稱蘇過為“小坡”。蘇軾在世時,蘇過極為孝順,蘇轍為自己的哥哥有這樣的兒子而自豪,所以蘇轍經常稱贊蘇過的孝道,事事拿他作榜樣去教導宗族中的子弟。
時光荏苒,朝廷不經意間又換皇帝了。彼時是宋高宗即位,他一向傾慕蘇軾的文采人品,一上位便馬上追贈蘇軾為資政殿學士。
為表心意,他還直接把蘇軾的孫子蘇符封為禮部尚書。不僅如此,宋高宗還把蘇軾的文章置放在御案,每天批閱奏折的間隙里都會讀這些文章,只要一拿起蘇軾文章,宋高宗根本就放不下手。在宋高宗的眼里,蘇軾是文章的宗師。這位蘇軾的伯樂卻在蘇軾死后才掌權,不得不說是蘇軾的一大遺憾!
宋高宗還親自寫了集贊,派專人贈給蘇軾的曾孫蘇嶠,百般贊譽蘇家一門文名赫赫;在朝野之上大發議論,推崇追贈蘇軾為太師,謚為“文忠”。即使到了現在天之涯海之角的儋州人們還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這是一種追思,更是一種醒目的紀念。
(宋朝的皇帝太喜歡舞文弄墨,但治國大多是廢柴,也沒有秦皇漢武雄才和剛性。蘇軾后代被重用其實正是這個朝代悲劇的另一種寫照。任何一個有格局的朝代都是文武并重的,畢竟文得統治思想,武得震懾外敵。真正到了國家威望存亡時刻,文人作用有限,還是得將士殺敵。具體的想法,我會單獨寫一篇蘇軾的文。)
--時與貓璞讀書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