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窗凈幾,羅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時取古人妙跡以觀,鳥篆蝸書,奇峰遠水,摩挲鐘鼎,親見周商。端研涌巖泉,焦桐鳴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謂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閬苑瑤池未必是過。”宋代的趙希鵠,在他的《洞天清祿集》將把玩藏品帶來的樂趣,真是寫到了極致。
獲得之樂
一直相信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有一顆老靈魂。我懷疑自己的腦子里就住著從一個從歷史中穿越而來的老靈魂。說來無人相信,我的收藏史可以追溯到小學四年級。零花錢和壓歲錢,在別人家孩子用來買雪糕玩具游戲機的時候,我全花在了戰國至清的古錢幣收藏上。隨著藏品漸豐,年歲稍長,我漸次涉獵瓷器和字畫,而后開始了尋找祖輩鹽商雞翅木家具之旅。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我的時間不會用在逛街購物健身跑步上,而是驅車徜徉于省內的古玩市場,搜尋所愛。但凡出差和旅游,必定是瀏覽知名博物館和私人藏館,提升鑒賞力。每當尋得一件心儀已久的藏品,那種欣喜真是妙不可言。民國大收藏家張伯駒變產借債買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興奮得把自己的住所命名為“展春園”,并自號春游主人,可見藏主得寶之后是何等暢快。我亦東施效顰,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若深珍藏”,雖無“展春園”的高大上,也自有一份樂趣在心頭。人生之樂趣,孰有逾此者乎?
把玩之樂
古玩是你眼睛能夠看到的“歷史”,它不是枯燥的文字,它就在你的面前,你可以用手觸摸到它們的造型之美、紋飾之美、材質之美和古樸之美,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質感——天地如此廣闊,遙遠的歷史不過轉眼一瞬,人不過是滄海一粟。在歷經千百年滄桑的古玩面前,它才是自己的主人,而我們只是它的過客而已,在見到它之前,它已經審視了無數個收藏者,甚至已經選擇了無數個收藏者。這讓我想起宋代金石學家、文物收藏家趙明誠與妻子李清照的浪漫與離愁。林語堂羨慕地寫到:“我們想象到他們夫婦典當衣服,買碑文水果,回來夫妻相對展玩咀嚼的情景,真讓我們向往不已。你想他們兩人一面剝水果,一面賞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經籍,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了得的讀書真味。”
研究之樂
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曾這樣贊美收藏家:“很多傳記文獻都對收藏家們的故事施以重墨,只要一提到成功的收藏家,人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他們擁有很高的藝術品位和鑒賞力。”這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不管你自詡有多才華橫溢、學富五車,只要進入這個領域,你就會感到知識匱乏。在浩如煙海的歷史遺存和日新月異的科技技術面前,面對以假亂真的高仿贗品,任何人都會感到力不從心。惟有潛心學習,不恥下問,鍥而不舍,才能練就火眼金睛。一個成功的收藏者,必定是一個善于學習、知識豐富的人,所謂“文眼識古董,收藏品自高”。一個稱職的收藏家,一定不會滿足于對藏品的簡單占有。在享受藏品帶來的藝術形式美的基礎上,會去挖掘藏品所蘊涵的文化內涵、探尋藏品所折射出的歷史軌跡。通過整理、研究,探索其中的奧秘,將成果著述成篇,來斧正歷史典籍的偏差。太史公云:述往事,思來者。豈不樂哉?
分享之樂
收藏具有社會屬性,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可以肯定,即便買到某種稀世奇珍,如果無人欣賞,也是錦衣夜行。聊齋里一篇《石清虛》就把這個道理說得很透,即使知道奇石會遭到覬覦惹來禍事,但還是忍不住展示出來,最終導致奇石被毀。我也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因為無意間得到了清代名家四條屏,便馬上邀友共賞,幾位同好相聚一起,欣賞觀摩,鑒別真偽,切磋分析,各抒己見,暢談間其樂融融。誰知一年后我出差半月回來,發現家中的四條屏不翼而飛,而其他一切藏品都完好無損,公安技偵顯示防盜門鎖并非暴力開鎖,于是成了一宗懸案(四條屏附后)。但瑕不掩瑜,分享的樂趣似乎更令人沉醉。在一次次參觀、學習、購買、交換中,慢慢結識了天南地北的藏家,也更加清晰認識到,只有本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撿漏之樂
撿漏,顧名思義,用低于藏品本身市場價值的價格買進藏品,就算撿漏。在真贗難辨,魚龍混雜的古玩市場,能否慧眼識寶全憑自己眼光。馬未都先生就經常有這種撿漏的經驗。當然,這是源于他廣博的鑒賞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一般人等,別說在良莠混雜、真假難辨的藏海里找到珍品,就是找到真品就不錯了。我的收藏經歷里,也曾有過兩回這樣的機會,一次是在市場買到了一枚被好幾個專業人士認為是贗品的于碩象牙微雕,另一次是以低價買到了乾隆豇豆紅水盂,而賣家誤以為是清晚期的醬釉水盂。尋覓那些別人看不懂的藝術珍品,一旦成功,那份驚喜難以言喻。這種好心情甚至能持續經年,每每提及,便也成了藏家引以為傲的趣談和佳話。
增值之樂
眾所周知,藝術品收藏是與房地產、股票同樣有高回報率的投資活動,古往今來,古玩業都是利潤豐厚的行業。中國古代曾經有這樣的說法:“糧食生意一分利,布匹生意十分利,藥材生意百分利,古玩生意千分利。”所謂盛世收藏,亂世黃金。從二戰后,全世界的收藏熱都在復蘇中,這也印證了收藏的保值增值功能。然而,在真正收藏家眼里,它的價值并非僅僅是交換價值,更多的是歷史價值。一位著名收藏專家,也是我的老師曾對我說:“在我眼里,一件藝術藏品,是無言的詩,立體的畫,凝固了的歷史,決不能因此在我們的手里毀損,我們就是那個抓住歷史的鏈條的人,有責任讓文物代代傳承有序地流傳下去”,這也成為我收藏的動力和源泉。一個人一生或許不能彪炳千古,但至少可以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休閑之樂
亞里斯多德說:“休閑才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豐子愷先生這樣領略休閑之樂:“流水之聲可以養耳,青禾綠草可以養目,觀書譯理可以養心,探親學字可以養腦,逍遙杖履可以養足,靜坐調息可以養筋爀。”而我冒昧在后面又添了一句:收藏古物可以養情。在我看來,收藏是寓動于靜,寓忙于閑,寓學于樂,寓有為于無為的一種文化休閑,它能使人的生活變得從容、優雅、睿智、快樂。微風洗秋波,風動聽鳥鳴的怡然自得,還有什么能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