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早飯,感覺特別香,不僅因為我往大米里面放了一勺椴樹蜜,還因為在新聞中聽到了一個喜人的消息。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創新紀錄!
湖南省衡南縣,公布了最新的糧食測產驗收數據,經過兩季種植,晚稻畝產936.1公斤,加上早稻畝產667.8公斤,達到了每畝1603.9公斤的好收成,比上一年提高了70多公斤。
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為水稻、玉米和小麥,水稻的畝產量在700-1000斤左右,南方氣溫高、雨水多,適合種植水稻,而且一年可以種2-3季。
袁隆平院士培育的的雜交水稻徹底解決了我國的糧食危機,建國初期的產量僅有400公斤/畝,我們用全球1/10的耕地,養活著1/4的人口。而今有如此佳績,是多少科研工作者,在一年一年的春種秋收中,付出的努力和艱辛!他們不斷地汲取經驗,不斷的改良試驗,是一代又一代的付出與傳承。
在袁隆平的心中有兩個夢,“一是禾下乘涼夢,夢想試驗田里的超級雜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掃把那么長、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坐在禾下悠閑地納涼;另一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感謝袁老,感謝所有為這個夢想付出的人!
斯人已逝,袁老的團隊繼承著他的事業,雜交水稻的科研工作者,一直在這條增加糧食產量的路上,不斷地奮進著,向他們致敬!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據統計,中國人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一年高達2000億元,被倒掉的食物,相當于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這是“舌尖上的浪費”,警醒人們要珍惜糧食。生活中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比如減少大操大辦,請客不為面子而過量點菜,做到適量或餐余打包。珍惜糧食,從我做起!
常懷感恩心,糧食粒粒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