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自從看了宣傳片我就迫不及待的想看到正片,這個題材是我一直關注的話題——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電影選了音樂這個切入點。通篇電影看下來,我的感覺是:酣暢淋漓,感同身受。酣暢淋漓是音樂帶給我的,感同身受則是影片想要傳遞的信息。接下來我想表達一下我個人的觀影感受。
? ? ? ? 我把電影分為兩個樂章,第一樂章是討論傳承,第二樂章是討論發展。
? ? ? ? 第一樂——傳承,故事發生在華夏民族音樂附中,教學樓的樓梯向上,左邊是西洋樂團排練室,右邊是民樂團排練室,鏡頭給西洋樂的是一種寧靜莊嚴的氣氛,而民樂這邊一首《百鳥朝鳳》充滿了哀怨,連女主角神經(陳驚)都吐槽:“喪葬氣氛這么濃”,這是西洋樂和民樂給大眾的普遍感覺,這里也有一種無奈。有句臺詞概括的很好“西洋樂系覺得我們民樂系土,我們覺得他們裝”,兩個系“勢不兩立”的狀態由來已久。故事開篇其實非常簡單,民樂系揚琴班的女主向心儀的西洋樂系鋼琴班的師哥表白,卻被師哥反問:“揚琴是樂器么?”兩人的樂器設定本身就很有玩味,同樣屬于擊弦樂器的鋼琴和揚琴,因為鋼琴屬于西洋樂而被眾人所熟知,作為同宗同源的揚琴,師哥竟然不知道?這其實充分映射了西洋樂和民樂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差別,這種差別在第一樂章中反復出現,比如校長對兩個系打群架的處罰,只對民樂系進行“裝鐵籠”懲罰;老師查房只查民樂系,并且認為民樂系“不務正業”;學校把練習室的資源都拿給西洋樂系的同學而不給民樂系等等。為了讓師哥注意到自己,明白揚琴為何物?神經產生了組建民樂團的想法,但是民樂系的同學們都對這個想法嗤之以鼻,校民樂隊都解散了,為什么你要組樂隊(此處有伏筆)?換而言之,文化反正都沒落了,憑你一己之力何以成大器?這也是呼應了前文學校把更多的資源便利了西洋樂系而造成了民樂系“非親生”的自卑感(此處有伏筆)。反觀周圍的社會,傳統文化是不是都遭遇這樣的大環境?這也是為什么民樂系動不動就跟西洋樂系打群架的原因,仿佛只有通過武力勝出才能換回民樂系的些許安慰。此時男主角“大唐鼓”油皮(李由)給神經指了條路:找民樂系的2次元宿舍4姐妹,并用手辦來吸引她們入伙,組建成“2.5次元樂隊”。讓神經意想不到的是,這4個小伙伴各個深藏不露(古箏少女-千指大人,琵琶少女-塔塔,阮少女-貝貝,二胡少女-櫻仔),明明是2個世界的人,6個人第一次在漫展的合作就大獲成功。原來4個姐妹對民樂有著異常的執著,只是外人不懂她們的這種情懷,僅限于姐妹4人之間交流(為了鼓勵各位朋友去影院貢獻票房,具體細節暫不做劇透,大家要親自感受下2.5次元樂隊帶來的燃情聽覺享受)。隨著演出成功,全校民樂系開始沸騰(此處有伏筆),神經終于讓師哥了解到“揚琴是什么”,并且再次表白,可表白并沒有博取師哥的好感,反而被師哥當眾羞辱,無形之中成了民樂系都站隊神經,西洋樂系站師哥民,演變成樂系跟西洋樂系的矛盾,而且原本就不和的兩個系矛盾更加激化了。而現今的社會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的討論無非也是這樣一種局面,不爭出一個短長誓不罷休。表白失敗的神經決定在暑假開始時解散樂隊,因為原本就為了示愛才組建的樂隊,此刻對神經來說樂隊已經沒有意義了,但樂隊的伙伴卻不認可,尤其是古箏少女-千指大人,對她來說民樂是她的理想和生命,她是真心希望民樂能夠傳播跟發揚下去,而不是作為談戀愛的工具(還是劇透了)。于是小伙伴就這樣散開回家過暑假。到這里影片第一樂章差不多就結束了。
? ? ? ? 第二樂章——發展。這個暑假幾個小伙伴都各自懷揣著心事,神經因為千指大人的話也開始審視自己對揚琴的感情,她跟媽媽討論要不要放棄揚琴,因為她一直以為學揚琴只是聽了媽媽的話,而媽媽告訴她,揚琴并不是媽媽的選擇,而是她自己的選擇,所以要不要放棄不要跟媽媽商量,跟“它”商量。這里表達的其實也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的困惑之處,很多人都是按照父母的安排進行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自己選擇的人生,比如鋼琴的師哥一般,說起自己的前途就表現的愁眉苦臉,和萬般無奈,雖然影片沒有交代,但我認為師哥的人生就是父母的選擇,父母希望他出國深造,否則師哥不會兩次拒絕神經都用同一個理由:我要出國,你不要搞我。我想導演也是為了突出這種反差吧。暑假結束,校長宣布2件事情,1.西洋樂隊要代表學校進行“青少年音樂普及”的演出;2.學校停止民樂系學生的招生。場下一片嘩然,千指大人站在桌子上指責:不招生不就沒人學了嗎?接下來校長的一系列回復(內容請看影片)又掀起了民樂系與西洋樂系矛盾,但此時不同的是,校長認為民樂系沒有樂隊的時候,以神經為首民樂系大部分同學站出來為樂隊正身,這連2.5次元樂隊的小伙伴都始料未及,之前伏筆的內容在這里登場了,當神經四處奔走組樂隊時,同學都是拒絕的,但當樂隊表演獲得成功了,同學們仿佛都有了支持的力量與自信。要知道民樂系在此之前受到社會影響,學校影響以及西洋樂系的打壓,毫無自信并且一盤散沙,因此以往與西洋樂系發生沖突都是以武力解決,此刻民樂系因為2.5次元樂隊的鼓舞全被燃起了斗志。于是民樂系跟西洋樂系約定,不打群架,用各自擅長的音樂來決斗。年輕人是熱血的,他們也許會犯錯,但是只要好好引導,還是能夠認真思考并且成長,相比各種形式的批判都是徒勞,畢竟實力才是硬道理,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是影片想要樹立的價值觀。同學們約定在校領導前來檢查的日子進行對決,對決場所就在電影開篇的兩邊走廊上。對決的音樂選擇也非常有意味:《野蜂飛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曲子,這原本是管弦樂的曲子,常用于展示技巧的曲子,說白了就是拼手速??蓪τ诿駱废祦碚f,這不是他們常規的領域,但是他們卻用這曲子迎戰,表明了自己的決心。整個曲子演奏的過程中無論是民樂還是西洋樂的同學們都貢獻了自己精湛的表演,在這個環節觀眾只感受到了音樂的美妙,暫時忘記他們是在決戰。鏡頭針對民樂樂器跟西洋樂器也有職能的對照,這是這部電影的另一個核心,樂隊是個團隊活動,如果要演奏出優美動人的旋律必須要求大家團結協作,這是當下社會比較欠缺的東西,個人強大都不如團隊強大,如何正視自己的社會定位,就像在樂隊里找到自己的職能一樣,民樂系的同學配合的超乎想象的好,要知道他們能夠如此團結也就是每每爭論到底誰家更勝一籌,導演這樣的安排真可謂是恰到好處。最后勝負鎖定在“嗩吶”的環節,西洋樂的同學對這個不起眼的樂器完全沒有招架之力,任其發展,最終打亂整個西洋樂隊的節奏,對決的結果可想而知。這也是我想要不停表揚劇組的細致和良苦用心,因為文化沒有高低好壞,能保留下來的都是經歷篩選和淘汰的東西,各有各的優勢和特點,導演并沒有貶低任何一方,而是盡量還原各自的特色,我想這也是影片希望表達一種精神,尊重自己的對手,就是尊重自己。我們引導年輕人正視自己的文化首先就要做到這點,我們是因內心強大而強大!由于尊敬西洋樂系的對手,所以換來西洋樂系的同學集體幫助民樂系樂隊到青少年音樂普及音樂會的演出。這個音樂會也非常有意義,青少年普及音樂會正是扣題“發展”,其實影片在第一樂章已經埋過一系列伏筆討論發展的內容,如何讓年輕的一代對傳統的文化有興趣,音樂的表達形式是否需要變化,如何打動觀眾直指人心?最后表演呈現的內容(這是必須劇透的節奏),樂器還是傳統的樂器,編排還是傳統的編排,但是所有演奏者的造型服裝都耳目一新,雖然都是中式祥云底紋,刺繡面料,但每個人都根據性格做了不同的改動,既保留了傳統,又保留了個性。接下來既然是面對青少年的啟蒙演出,樂隊引入了2次元偶像出現在會場上空,增加了趣味,另外2次元的應援文化也原樣呈現(劇組一定對這個環節深入了了解),場面從西洋樂的莊嚴的氣氛一下就變得很喜慶,互動性很高。為什么影片設定是2次元文化?2次元文化是時下全球年輕文化的代表,也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的代表,也許很多朋友不了解,但是我認為各種文化在2次元里融合的都非常好,影片借助這股新勢力來做潤滑,我認為相當符合潮流發展(不要以為2次元的孩子不思考,我認為這群人更有熱血)。正如陳驚的樂隊名叫“2.5次元樂隊”,這就是想表達融合的想法吧。這是影片的嘗試,也是文化的一種嘗試,也許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總要有人認真思考,認真實踐。最后電影的主旋律當然是演出成功,無論是現場觀眾還是西洋樂隊的同學們甚至民樂系的家人朋友,校長等不看好他們的人都在為整場演出喝彩,最終民樂系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此時此刻他們才真正獲得了快樂和認可,這與通過武力勝出的喜悅是完全不同的。因為演出的成功民樂系又重新招生,看著新同學滿懷期待的笑容走進校園,電影結束。最后至于民樂的出路怎樣,傳統文化的出路怎樣?我想是導演想留給是觀眾考慮的。我認為是:先自強,再自信,天下大同,殊途同歸,變化才是永恒不變的,與其坐而論道不如立而行之。
? ? ? ? 最后演出現場爆燃,大家請進影院貢獻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