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書架,是他探尋世界的窗口,這窗口藏著他的未來。
????????????????????????????????????????????—— 寫在前面
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會是為了死讀書而讀書,我們只是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是修正自己。
那些人類社會各個時代最偉大的智者,那些智者最偉大的思想精髓都在一本本書籍中閃耀著綿延不息的精神火花。凡有所讀,皆成素養,且,是全科素養。
一個學期的結束,意味著另一個學期的開始。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讀書,為“強基計劃”打基礎,特結合部編版八年級下冊教材,反復斟酌遴選,為八年級的學生做如下書目推薦:
先說名著必讀篇目:《儒林外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兩本書均為假期先讀,其中《儒林外史》用兩周的時間通讀,每天四回,重點了解主要人物和重要的故事情節,初步了解中國的八股制度對讀書人的毒害和影響。不必面面俱到,不必細致入微,只要能根據回目,回顧全書的主要人物、情節、主旨和作者的觀點與情感即可。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閱讀相對輕松,學生在小學都已讀過青少版,再讀,則用一周的時間作進一步的閱讀思考,對于富有生活氣息的語言,景物描寫、心理描寫、環境描寫等,進行精讀批注,深入體會主人公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堅定不移的信念、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斗的高貴品質,側重于自我的思考和感悟。
八下的第一單元的4篇文章,文體多樣,《社戲》為小說,《回延安》為詩歌,《安塞腰鼓》《燈籠》為散文。雖然文體不一樣,但四篇文章統一指向民俗的意義和民俗的價值,是增進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熱愛,在此基礎上能夠品味精彩語句、語段,養成品味語言的良好習慣,感悟不同語言的風格特色,從而悟出品味語言的方法。為此,推薦同步閱讀北島選編的《給孩子的詩》和琦君的《琦君散文精選》。
《給孩子的詩》,是北島歷時三年,精心挑選了70首外國詩和31首漢語新詩,每首詩都具有音樂性、可感性和經典性,對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來說,詩歌具有開啟想象力與創造性的巨大作用,朗讀詩歌可以養育孩子對語言的敏銳感知能力,“雪花和花瓣,早春和微風,細沙和風暴”,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獨特的。不同的國籍,不同的詩人,不同的詩歌,不同的特色,帶給學生的閱讀感受與欣喜也將是不同的。如布萊克的《天真的預示》
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
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無限放在你的手掌上,
永恒在一剎那里收藏。
之所以選擇《琦君散文精選》,一是因為這個單元曾經編選琦君的《春酒》;二是琦君的散文語言極富特色,細膩委婉,善于從精心篩選的典型的生活細節中,捕捉人物心理活動的微妙之處,從而映照人性的真善美。這本書收錄了琦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作品,飽含了童年記憶、母女特色、親情、友情等風俗、習俗類的寫情文章,讀這些文章,很容易被琦君帶入一個和樂敦厚的世界。
第二單元以科學為話題,編選了四篇闡明事理的說明文,分別是中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美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被壓扁的沙子》《恐龍無處不在》,美生態學家利奧波德《大雁歸來》,以及中國科普作家陶世龍的《時間的腳印》。涉及了物候學、地理學、生態學和古生物學領域,體現了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語言平實樸素,兼有“科學小品”的特點,在傳遞科學知識的同時,充滿了趣味性和思辨性,帶給學生美的享受。鑒于教材的特點,課外繼續閱讀上學期梁衡的《數理化通俗演義》和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當然,在此之外,推薦閱讀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
《時間簡史》是霍金創作的科學著作,全書共十二章。講的全都是關于宇宙本性最前沿知識。“時間是有始有終的嗎?宇宙是怎樣誕生的?它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書中給了我們最好的解釋,包括:我們的宇宙圖像、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并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并把量子力學、熱動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既有理性的知識系統,又充滿趣味性,自1988年出版以來,已被譯成40余種文字,是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
讀來既生動活潑,又發人深省,是科普類閱讀最有力的選擇。
第三單元與第六單元為文言文單元,后面均有補充詩歌(唐詩和宋詞),本學期繼續閱讀《古文觀止》《史記》,選擇一定的篇幅訓練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除此之外,推薦閱讀《蔣勛說唐詩》和《蔣勛說宋詞》。
林青霞說,蔣勛的講書聲音是她的半顆安眠藥,聽起來有癮,以致每周一次飛臺北,只為聽蔣勛說紅樓。的確,蔣勛的聲音有一種特別的磁性,這磁性除卻他特有的音質,更多的則來源于他的文字。張曉風說,蔣勛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無論是唐詩,還是宋詞,蔣勛用布道的心情傳播著對美的感動:大唐盛世,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當詩歌發展到高不可攀,也就遠離了“民間”,于是,宋人獨辟蹊徑,開始填詞,李煜、柳永、李清照;范仲淹、蘇軾、辛棄疾,無論是誰,無論是詩還是詞,蔣勛都以有情的語言在講述生命與生命的對接。在美的沉思中,蘊含無限情趣。
閱讀走到第四單元,語言與表達的邏輯思維要上新臺階。這一單元的四篇文章為演講辭,無論是《最后一次講演》《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還是《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擇》《慶祝奧林匹克運動復興25周年》,無不對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語言的表達不僅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晰,還要具有極強的針對性,邏輯思維要嚴密,這種思辨的意識和色彩,可以錘煉學生的思維,并使之不斷攀升。推薦閱讀王開嶺的《精神自治》和朱光潛的《談美》《談美書簡》。
《精神自治》里的每篇文章都是文思兼容,既超越了散文的思想性,又兼具哲學的思辨性與審美性,具有極強的現實批判意義。用序里的話說,王開嶺不僅貢獻了思想,還貢獻了思想最好的表達形式。讀這些文章,無形之中既可以鍛造孩子的思維和審美能力,又可以培養一份明亮的精神。
《談美》和《談美書簡》則是朱光潛先生一版再版的美學類書籍。朱光潛前后在幾個大學里做過十四年的大學生,從來沒有上過一次美學課,其最感興趣的第一是文學,第二是心理學,第三是哲學,但最終,美學卻成為其最最喜歡的聯絡學。《談美》從凈化人心、美化生活出發,提出人生的藝術化,倡導情趣化生活,這種生活,既是個人修養、快樂的源泉,又是凈化社會、拯救社會的良方。所有的美,“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的手里。”諸如此類精粹的理解,會結結實實地潤澤你的思想和情感。
《談美書簡》,則是朱光潛先生82歲高齡時寫就的,由十三封信結集而成,深入探討了美學、藝術及文學中的形象思維、人性論等一系列問題,具有極強的思辨性和審美性。每封信的內容讀起來雖然有點生澀,但也充滿了趣味,比如在最后一封信中,談到“偶然”“機緣”,聯想到普列漢諾夫談個人在歷史中作用時引用法國巴斯卡爾的一句俏皮話:“如果埃及皇后克里奧佩特拉的鼻子生得低一點,世界史也許會改觀。”形象的將美學與文學和現實進行另一種形式上的打通,從而抵達一種和諧。
第五單元屬于游記散文,《壺口瀑布》借“壺口瀑布”的磅礴與雄壯,抒發了黃河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在長江源頭格拉丹東》描繪雪域高原的壯美景色,再現自然的神奇;《登勃朗峰》重點描繪勃朗峰的美景及富有傳奇色彩的趣聞軼事;《一滴水經過麗江》,則以“一滴水”的口吻,寫其游歷古城的旅程,展示了風景、建筑和民俗。
面對游記,首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這本書的主調就是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的靈魂,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比如《白發蘇州》《江南小鎮》等,以小橋流水為背景,把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表現得形神俱佳。作者憑借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以及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給我們展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值得一讀再讀。
伏爾泰說,讀書使人眼亮!人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把知識納入囊中,然后吸收、同化,并使之融入華為我們的思想。
廣然后深。博然后專。
讓我們帶著學生珍惜閱讀吧,尤其是珍惜捧在手里的紙質閱讀,如王開嶺所言,這些教學之外的營養:文學、歷史、藝術、哲思、科普……無形中,它們將撐起我們心靈的美學、精神的理念和價值觀之核心的部分,未來無論什么專業,在我們的閱讀中都別少了詩歌、散文、哲學、美學和小說,它們是我們精神的陽臺、心靈的臥室,它們可以賦予我們遼闊、儒雅和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