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人常吃面食,這些年,走南闖北,吃過的各地面食不在少數(shù)。蘭州牛肉面,以清白紅綠黃為統(tǒng)一標準。
重慶小面以油辣出名,用料講究,各家都有自己的秘方,不過外地人大都是吃不慣的,太油太膩。武漢熱干面,醬料是其精髓,醬濃面也勁道,趁熱吃才更能知其味。北京炸醬面,絳紅油亮,干香味濃。
都是各地知名度高的代表性面食,去到那總是要特意去嘗嘗的,不然總感覺是白走了一遭。吃的多了,反倒是嘴挑了些,若是要我評出個前后來。別,我還真評不出。不過要是論印象深刻,我到能說出個一二來。
那非陜西耀縣的咸湯面莫屬了。
前幾年,路過耀縣,順道在耀縣歇息了幾天。一大早出門逛逛,就瞥見樓下的面攤前人頭攢動。穿著講究的上班族,做生意的小商販,背著書包的小學(xué)生。還有那些剛剛晨練完的老人們,都一一過來點上一份咸湯面,埋頭津津有味的吃起來。
我倒是發(fā)現(xiàn)了耀州人吃面的一大特色,大都有凳不坐,偏偏蜷曲在面攤周圍。一手端著面碗,斜側(cè)著頭。挑起面條送入口中,嘴里還不忘噗噗吹著碗里冒出的熱氣,臉上寫滿了酣暢淋漓。
這點倒是和重慶有些相似,在重慶,無論你是何種人群,在清晨總會習(xí)慣點上一份小面。若是店里人多,隨便找個臺階或者空檔處坐下,滋溜滋溜的把面吸進嘴里。旁人路過,不免看著眼饞,不由得也想美美地吃它一碗。
不知是好奇心的驅(qū)使,還是咸湯面的香味太誘人,反倒是讓腳步搶了先,做咸湯面的店鋪不大,店里面操作間用隔墻隔開,留一個大窗口與食客交流。
我坐下,也叫上一碗咸湯面。面剛端桌上,一股濃香撲鼻,辣湯鮮紅滾燙,面呈嫩黃色。湯上漂著星星點點的綠色蔥花韭菜和幾塊白嫩的豆腐塊。拿起筷子攪動,生姜黃、蔥韭綠、油辣紅、豆腐白,各類顏色混成一體,顏色很是好看。
若是想要奢侈些,加上羊血,則稱羊血咸湯面。一碗羊血咸湯面吃到肚里,額頭滲汗,腹中舒坦滋潤,涼風一吹,更是痛快。吃咸湯面,要吃得大汗淋漓才好。
后來趕時間,沒過幾日便去了江蘇。離耀縣遠了,就再沒吃過鹽湯面。江蘇的豪華餐廳多,味道多是江浙風味,赤醬味甜。每逢應(yīng)酬,光顧著喝酒去,吃飯反倒成了其次。光喝酒,臉上燙的嚇人,卻不出汗。
飯頭上不出汗,那就沒有吃好。每每到這時,我就想起了鹽湯面。
便約上和我一樣嗜吃如命的老友,往耀縣趕了去。慶幸上次路過那家咸湯面還在。依舊是不大的面積,不過隔墻倒是換成了透明玻璃,方便了食客和廚師的直接交流。外間多擺了幾副簡單的桌椅。
“老板,面辣子多,多放韭菜”一聽這話,這小伙昨晚上肯定是聚餐酒喝多了,這會兒早上吃碗面,墊個肚子,醒醒酒氣。
“老板,辣子少些,多加1塊油豆腐絲”一聽這話,肯定是最近嘴上火,吃不成辣的,可咸湯面不放辣子味不美,那就少放點。
我照列叫上一碗正宗咸湯面,據(jù)說老舍先生當年途經(jīng)此地,吃了咸湯面,盛贊“小小耀縣,竟有北京飯店”。
如今,外地人盛傳“不吃咸湯面,不算到耀縣”。當年賈平凹在耀縣城北的桃曲坡水庫寫小說,吃了一次,從此上癮?;氐轿靼埠笠矊σ菹虦婺钅畈煌?。
如今,我對這碗耀州咸湯面也怕是念念不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