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的前半生》大火,讓人不解的是:許多人跑去吳越老師的微博底下破口大罵,逼的人關了微博評論。人家演小三是劇情需要,為什么大家的代入感這么強,而且這種社會語言暴力隨處可見。
老師或學生之間,只要學生功課不好,相似的題做好幾遍依舊沒有掌握,有些老師會無意間說一句:簡直太笨了,你也許不合適學這門課程??此坪唵蔚膬删湓?,卻很有可能讓一個孩子徹底討厭,甚至放棄一門課,這樣的校園語言暴力也時有發生。
夫妻之間,稍有不順心,妻子開始碎碎念:我怎么當年就瞎了眼嫁了你這么個蠢貨,簡直笨死了,你看我那個同學xxx,人家跟你一樣畢業,現在混的是風生水起,你看看你,簡直就沒法說。就這樣,夫妻感情每況愈下,家庭語言暴力某種程度上造就了小三的出現。
如果你遇到過以上的情況,或者類似的情況,那么是時候看看這本風靡全球的溝通技巧類書籍——《非暴力溝通》。如果你說讀書太慢,浪費世間,好吧,花10min世間把這篇文章看完,相信你會有所收獲。
1、慎做“評論者”
書中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既然是最高境界,那常人自然是很難做到的。在我們日常交流中,“評論”出現的比例似乎會更高一些,人們習慣于說話時帶上自己的主觀色彩:這個姑娘太強勢了;他這個人話真多;他老是無緣無故發脾氣……等等。
更多的時候(尤其是在網絡上),我們還會“貼標簽”,遇到一件事情,或看到一個人,我們很快地就會根據一些表面信息給這件事或這個人貼上標簽?!靶芎⒆印薄傍P凰男”“綠茶婊”這些詞大家是不是很熟悉?這樣的表達能簡潔快速地突出事物特質,但也是一種很不負責的方式,而且會給別人帶來很大傷害。
溝通時,若是我們能更多的運用觀察,而少用評論,彼此之間的交流就會舒服很多。那么如何區別觀察與評論,我們可以看一下下面這個表格:
當然,非暴力溝通也并不是反對評論,它只是認為所有的評論都要基于特定的時間和環境中的觀察,不鼓勵絕對化的評論。
2、表達感受、需要和請求
非暴力溝通強調,我們應該學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感受、需要,而不是讓別人猜。把感受說出來,別人才會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溝通也會更容易。我們可以通過用“我(感受到)……因為我(的某個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句式提示自己感受和自身的關系,并糾正自己原來的表達。
關于提出請求,非暴力溝通對我們的第一點要求是具體。必須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對方做什么。如果我們是請求他人不要做什么,對方可能會感到困惑。
在具體地提出自己的請求之前,還有一個前提,就是明確談話的目的。比如我們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可能會希望有人來關心自己。但什么是“關心自己”呢?是講笑話逗你開心,還是肯定一下你在某件事上的成就?或者是在你旁邊端茶送水、噓寒問暖?“關心自己”這種抽象的想法,其實反映了我們不清楚自己究竟對別人抱著怎樣的期待。
再者,要區分請求和命令。如果我們沒有重視對方的需要,直接請求,那么很可能會讓對方認為是在強迫他做某件事,這樣的“請求”就會被看成是命令。
比如母親對孩子說:“我今天有點累,能幫我把碗洗了嗎?”通常來說,這是請求。如果孩子表示不想洗,母親則說:“媽媽都這么辛苦了,這點小事兒你都不能幫媽媽一下嗎?”這就很明顯是命令了。
3、傾聽并及時反饋
以上三點都是我們作為表達者,溝通時的一些要求。溝通是雙向的,那作為傾聽者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非暴力溝通所說的傾聽,意味著我們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不論別人說什么,我們都應該關注他們言語中所表達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也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有時這些要素不會表現得很清楚,這就可能需要我們通過詢問來弄清楚。
不過非暴力溝通建議,在詢問之前,我們要確保傾訴者得到了充分的表達。當然,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也有“打斷”的權利。當你發現對方始終無法弄明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時,你可以打斷他,適當地提醒對方應該弄清楚自己想表達的感受和需求。
除此之外,溝通既然是一種互動行為,一味的傾聽,就會使得彼此的溝通氣氛變得尷尬、沉悶。這時,我們需要及時的給出反饋。其實,這個反饋也是有技巧的。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句來反饋,問題同樣可以從四要素出發,比如:
觀察:你說的是你挨老板罵的事嗎?
感受和需要:你很難過/開心/孤獨……嗎?
請求:你想讓我幫你做……嗎?
在給他人反饋時,語氣同樣很重要。大部分人在聽到別人分析、談論自己的感受時,都會很留意其中是否存在批評或嘲諷。如果我們的語氣太肯定,且顯得對別人的內心世界很有把握,對方很容易覺得“你是誰???竟然這樣揣測我?一副很懂的樣子太煩人了吧!”所以我們需要調整自己的語氣,讓對方知道自己是在體會,而非下結論。
4、合理的表達憤怒
在我們和對方的溝通中,難免會出現,對方的某種行為讓我們感覺很憤怒。直言不諱的表達憤怒,會更加激化矛盾,讓溝通更糟糕。所以,我們需要合理的表達憤怒。
首先,我們要停下來,除了呼吸不要做別的事情。
然后,是思考,思考我們為什么憤怒。
第三步,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哪些感受和需要沒有被理解和滿足?
最后,我們要勇敢地張開嘴去表達自己的憤怒,這時我們的怒火已經轉變成對某個需要的訴求。
方法再多,不用也是白搭,在每天的說話中,試著應用其中的幾條,你會發現溝通變得容易而溫和,你和朋友、親人、同事之間也能有愛且和睦。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杜絕語言暴力,從《非暴力溝通》開始。
另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