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
1. 挫辱
(湘潭大捷后)對于有志者來說,挫辱是最大的動力,打擊是最好的幫助。咬緊牙關,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養自己意志和決心的營養。這構成了曾國藩生命經驗中最核心的部分。
幾十年后,他還在家書中教育兒子說:“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百端拂逆之時……亦只有逆來順受之法。” “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真處逆境之良法也。”
2. “挺”經和“反思”
2.1“挺”經,所謂“挺”,就是指在危急時刻,能堅持住。對于這樣的“挺”字精神,曾國藩稱之為“豎起骨頭,竭力撐持”。后來他專作了一副聯語,作為“挺”字的注腳:“養活一團春意思,撐起兩根窮骨頭。”
(咸豐多次命曾國藩出兵增援湖北,曾國藩都周旋拖延,堅持軍隊準備好后再出發,雖然歷經了自己的好友及恩師自殺殉國,亦未能動搖;靖港慘敗自殺未遂)
重重困難之中,曾國藩不止一次想打退堂鼓。但一想起長沙之辱,他便又鼓起了全部斗志。他要讓那些當初逼他出走衡陽的湖南官員看一看,到底誰能笑到最后。
2.2 湘軍的戰斗力來自曾國藩的“反思”習慣。
我在這句話里所說的“反思”,用的字面意思,也就是反向思考。曾國藩在創建湘軍的時候,并沒有首先去想“湘軍怎么才有戰斗力”,而是先來分析“綠營兵為什么沒有戰斗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其實很多時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總結一下別人都犯了哪些錯誤,然后你反著來,你可能就成功了。(讓我想起了馬云的成功之道)
2.2.1綠營制度上的缺陷: 軍隊的“低餉制”與文官的“薄俸制”一樣,都是一種非常短視的財政制度。(導致兩個怪現象:士兵有第二職業,部隊經營第三產業)
湘軍: 曾國藩創建湘軍,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點就是實行厚餉原則。(正規軍三倍之多)
2.2.2綠營兵最大的問題是“兵與勇不相得,兵與將不相習,將與將又各不相下”(出現“卒與卒不習,將與將不和”的局面,所以綠營“兵畏賊,不畏將。將畏兵,不畏法”。將與兵如同路人,“勝則相忌,敗不相救”)
湘軍在制度上的第二個特點是“將必親選,兵必自募”。也就是說,他挑選他認識和欣賞的人做營官,營官再去挑選自己信得過的人去做統領,這樣一層層挑選下去,直到普通士兵。(“勇營之制,營官由統領挑選,哨弁由營官挑選,什長由哨弁挑選,勇丁由什長挑選。”曾國藩的這個做法,是基于一種最為樸素的認識: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的“死黨”。這是湘軍凝聚力和戰斗力的重要來源。)
2.2.3曾國藩選人,有一句話叫“選士人領山農”。“選士人”,就是軍官都要用沒有打仗經驗的讀書人,而不用那些有經驗的綠營軍官。
(選士人典型案例)羅澤南(堪稱湘軍戰神的老秀才軍官)說: “無他,熟讀《大學》‘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數語,盡之矣。”
(清代國家正規軍的軍官多是武人出身,大字不識幾個,文化素養很低。行伍出身的莽夫雖然有一時之勇,但是沒有堅定不移的信仰。)
兵源主要收純樸的農民,而且是山農。“山僻之民多獷悍,水鄉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游惰之習,鄉村多樸拙之夫,故善用兵者,嘗好用山鄉之卒,而不好用城市、近水之人。”
(綠營兵源問題: 中國傳統時代有一句俗語,“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當兵的大部分都是地方上的地痞流氓,或者游手好閑之人。“良民有職業者,皆不肯應募。其應募者,皆游手浮滑之徒,無事則坐領工食,有事則聞風潰散;一有征戰,見賊則退,擾民則勇往。”)
2.2.4重視政治教育
“訓”,就是“訓話”,也就是政治思想教育。“練”,才是練習軍事技術。“訓”和“練”相比,曾國藩更重視“訓”。
如前所述,他每逢三日、八日,就要把軍隊召集到操場上,用“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孔孟之道和“不要錢,不怕死”的岳飛精神,激勵將士,教育他們忠君愛國,嚴明軍紀,不得擾民。為了達到效果,他確實苦口婆心:“每逢三、八操演,集諸勇而教之,反復開說至千百語,但令其無擾百姓。”曾國藩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放在軍紀上。親自編寫了《愛民歌》,采用民歌歌謠的方式,進行愛民教育。(愛民歌內容思想很像八路軍的紀律,我不止一次在想,毛澤東年少時參加的軍隊是湘軍嗎?曾國藩也是毛澤東很敬重的一個人)
小結: 曾國藩一生經歷千難萬險,處理過無數大事,大體都很得當。其過人之處就是不怕費心費力,對事物進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對事物進行精到分析的基礎上,再找出要害,把握關鍵。每次處理完了之后,還要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次做參考。“智慧愈苦而愈明”,是他的切身體會。
19.4.10
從此之后,曾國藩還為湘軍立下這樣一條規矩:一旦某軍統帥戰死,除非本部有受擁戴的繼任將領,否則必全軍遣散回鄉,另行招募成軍。這樣一來,部下打仗的時候都會全力保護自己的長官。因為只有保住長官,你才有個人發展的機會。所以,王闿運在《湘軍志》中說:“其將死,其軍散;其將存,其軍完。從湘軍之制,則上下相維,喻利于義。將卒親睦,各護其長。”
曾國藩高明就高明在他用制度解決了別人用道德去解決的問題。保衛長官本來是一種道德要求,但曾國藩通過制度使它變成了符合下屬自身利益的一種行為。